文档详情

洋务运动的当代评析

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7MB
约15页
文档ID:89384207
洋务运动的当代评析_第1页
1/15

洋务运动的当代评析——中国政治思想史夏依丹·肖开提行政管理2014-12014101268十九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到处充满了帝国斜阳的忧伤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实行了五百年之久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结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持续了十三年的内乱,耗费了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才得以平息清朝统治者一直在防备的 “内忧外患”同时发生,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力量,岌岌可危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农民的起义,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派,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开展了洋务运动至此,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时间窗口,再次打开洋务运动这场已经济制度改革为目的的变法,应运而生这场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镇压内乱,但是甲午战争的战败,也就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挽救大清王朝,但其对中国的近代史,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一、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主要进程为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炮厂、福州船政局造船厂(1866年)轮船招商局(1872年)汉阳铁厂(1890年)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最终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二、 运动的派别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当时中国正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大起义冲击着满清王朝的颓垣残壁可以说“内忧外患”一同并至,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一)洋务派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二)顽固派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二、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是“自强”、“求富” 其分类思想就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 ,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 “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在洋务运动时期,从冯桂芬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薛福成的“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为一种理论服务于“求强”、“求富”这一洋务运动主导思想的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 “ 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 本”“ 辅” 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 “ 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学” 、“西学” ,最初都是作为学问提出来的 中西学问” 对于社会, 对于一个政权, 对于统治者来说, 本来都是“ 用” , 沈寿康在此以“ 体” “ 用” 处分,并非是作为目的与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这种主次之分, 是“ 为华人计” 是为了发展中华民族, 是为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 维护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不仅要保留使用中国的学问, 而且要将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还要使西学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为发展中华民族服务因此, 由于“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这一口号, 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思想倾向, 甚至可以说, 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 以先进的西学作为侵略中国的手段的情况下, 这个口号是一面爱国的旗帜因此, 它在中国的大地上, 风行数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务派思想家, 不断热举起这面旗帜, 并不断地阐发这一口号的内容三、 历史影响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 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 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富国”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 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 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

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队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四、 历史评价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1) 积极作用和意义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2)其意义表现在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五、局限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