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99KB
约8页
文档ID:490003583
韩愈《师说》的艺术价值_第1页
1/8

《师说》的艺术价值摘要:韩愈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论证了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只要有了"惑",就要虚心向他人求教,因而"学者必有师"而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受业""解惑"至于谁可以做老师,韩愈则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和一个人的年龄、地位没有太大关系,不能因为自己的年龄长就不向别人学习,关键词:生而知之 艺术特色 尊师重道 古之学者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提出“尊师重道”的教学主张柳宗元曾这样评价他:“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师说》不仅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政论文章,也是一篇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韩愈的教育思想一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文学价值韩愈是历史上继司马迁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素有“百代文宗”的雅号,其散文恢宏大气,汪洋恣肆纵横开阔,挥洒自如,时而如高山流水洋洋洒洒,时而如涓涓细流,循循善诱《师说》格局严整,层次分明,立意高远,气势雄浑,语言练达,论辩有力,充分体现了散文美的艺术价值1 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全文共分四段。

第一段首句以“古之学者必有师”开篇,强调古之圣贤皆出于从师学习而有所得,即“亲师友,习礼仪”由圣贤亲师行为推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教师的职责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从解惑的角度提出从师的标准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一段为师者下定义,确定从师的标准,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作用第二段针砭时弊,以一声长叹“嗟乎”起笔,指出当时社会不良的求学风气接下来运用正反对比从三个方面论证师道之不传的严重社会危害韩愈先是用古代的圣人和今天的众人作对比:接下来用爱自己的孩子,选择优秀的教师跟随老师学习和自己学习却以从师为耻进行对比;最后以民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以向老师学习提高医术、技法和士大夫之族向老师学习,教师地位低则蒙羞,教师官位高则有阿谀奉迎之嫌作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圣人愈学习愈具有圣贤之得,而愚人愈不学习愈愚钝无知在这一段韩愈还着重强调了传其道解其惑的真正意义,解惑、传道是授业的宗旨,即通过授业的过程,解除学生知识理解、人生态度上的困惑,最终使学生“悟道”“学道”,达到对儒家道统的内化与践行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抨击不良的社会从师风气,揭示错误的从师态度推荐精选第三段循序渐进举圣人孔子为例,提出“圣人无常师”,进一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教育主张。

这里韩愈提出了“师弟子平等”的师生观韩愈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不过是比学生年长,先于学生学习和领悟知识,在某个领域具有专长而已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通过学习,随着知识含量的增长是有可能超过老师的,甚至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师长指导老师,因此师生关系是相对的同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师生关系还可以转化,教师要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共同进步第三段由圣人谦虚从师的事迹,提出道在师在,以有道者为师的主张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因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因此由感而发,故作《师说》以阐明自己“尊师重道”教学主张,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2 立意高远,气势雄浑《师说》作为韩愈的一篇政论文是有感于时世而发,虽篇幅短小仅600 百余字却掷地有声,文章一出便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直指士大夫贵族阶层耻师弊端,其深远的立意,雄浑的气势,堪称“千古绝唱”《师说》开篇立意高远,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站在历史角度追古抚今,高屋建瓴地概括出师者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指出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间的关系韩愈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师说》中强调的“道”,指的是儒家的道统思想,即儒道。

儒道强调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道德观做为一个师者,“传道”是其根本职责所在,而传道的途径则是通过“授业”的过程得以实现授业”的具体内容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学教材的讲授在儒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师者价值的就是“解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里“解惑”既解学习之惑,又解人生疑惑,韩愈赋予解惑更广泛的意义,并不是狭隘的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解惑韩愈认为这三项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三者既是紧密相联的,又体现出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为辅的顺序行文至此韩愈以三组对比,纵横开合,针对时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从师弊端进行遣责气势雄浑,不容置疑紧扣“古今”“长幼”“贵践”“大小”等进行讽谕式对比,评击了“今愚”者的耻师行径一唱三叹,整饬庄重,感情色彩浓烈反面论证之后,正面举出古之圣贤孔子从师典范,以孔子的身教言传,倡导平等的师生观,气势如虹,令人心悦诚服最后一节由李蟠求学,引出为文目的“尊师重教,复兴儒道”至此,读者心中豁然开朗通篇情理融合,浩然正气贯穿始终,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推荐精选3 语言练达,论辩有力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一方面体现在句式上,韩愈为文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联珠句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连珠,又称顶针、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连,“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另一方面又体现在行文的语气上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人们在师道问题上的“惑”,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疑问语气作判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推荐精选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

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师说》文笔运用自如,语言精巧炼达,论辩雄浑有力作品整体构思虚实结合,既有铺陈,又有想象,既有实例,又有描模,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情感逐层递进,言辞愈来愈激烈,将论辩推向高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皆成为千古名句《师说》在句式上,突破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采用排偶句与散句的交错运用,这样既体现出排偶句的整饬,又发挥出散句灵活性的待点,二者奇偶互现,节奏严密,韵律合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美,同时也开创了新一代的文体风格《师说》中摹拟问答形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的巧妙运用与承转,增强了作品的论辩力度和讽刺效果二、尊师重道韩愈针对时世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流弊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提出尊师重道,重振儒学,体现了一代教育家、政治家非凡的洞察力和开放的视野他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文学理论创作思想及“不平则鸣”的政治主张,这些光辉思想超越时代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至今仍然闪烁出智慧的光芒1 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为文学的一个标准,明确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周敦颐,周敦颐把文章比喻成车,文章做为传播的载体就像车一样承载的是道德。

写文做人都是一个道理文章不是单纯的语言意义上的华美,也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技巧,更不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刻意雕琢,文章应有思想性,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师说》是一篇体现韩愈“文以载道”文学主张的作品,在文章中韩愈观点鲜明,立论深刻,针砭时弊,传播主张文章中将道作为择师的标准,即道在师在从宏观历史背景和文章内容来理解,狭义的“道”指儒家思想或学习儒家学说不可缺少的某一方面的专攻和特定之道;广义的“道”则指的是一切规律,既含有天道也指人道,又含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推荐精选2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观点,他认为万物本无声,但在不能保持其本身性状,即受到外物压力时,如:草木受到风的侵扰,水受到石头的阻碍,钟磐受到敲击时都会发出声响人对于环境也是一样,在情势不得已的时候,就会歌咏或哭泣他认为社会上有不合理的现象,作者便要把它诉诸笔墨,只有发自肺腑不平则鸣的作品才能感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师说》正是一篇“不平则鸣”的典范之作作者怀着对士大夫之族“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耻师者行径的鄙视,不顾流俗,奋然提出“尊师重道”的教育主张愈以是得狂名从时代背景上看韩愈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家,一位胸怀天下的政治家,一位“道济天下”的儒者,其“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三、美德韩愈文学主张上提出作家的“养气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文章是作家品德的反映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文章抒发的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应树立起文章的个性品质,作家应对真、善、美有着崇高的追求,对假、恶、丑要有勇气向黑暗势力进行抨击《师说》正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作品艺术语言为载体,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师道、伦理方面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探究,以“尊师重道”为美,以“耻于从师”为丑,树立崇高的社会风尚,形成人人乐学、好学,谦和、礼让的崇高意识,从而恢复大唐昔日风采,重振礼仪之邦的国风1 人格美韩愈一生个性耿直,从小就胸怀大志心系天下,7 岁读书,13 岁能文,究心古训,关心政治,步入仕途后更是为民请命,兴教育、驱鳄鱼、抚叛乱、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虽多次被贬,但仍矢志不渝《师说》中韩愈不畏流俗,不惧嘲弄,其抗颜而为师的凛然正气贯穿全篇,体现着作品人格美的力量推荐精选2 境界美韩愈以政治家开阔的视野,教育家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打破了固有的教育、教学体制、师生关系的限制,即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体制的束缚,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了,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因此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师说》一出更是鼓舞了大批的青年后学,鼓励了大量像李蟠一样“能行古道”的青年人学习,正是由于李蟠的“不拘于时,学于余”激发了韩愈实践古文运动的思想,促成了触动韩愈针对现实发表议论,倡行见解的行为《师说》中体现出的解放精神,具有进步的人民性,这和我们今天教学中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着不谋而合的共同主张《师说》作为韩愈古文运动的教育经典给宋以后千余年的作家、学者、教育工作者以无尽的滋养,其功至伟不可磨灭,作品体现着深远的境界美韩愈在隋唐儒学教育及学术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师说》在文学领域及思想体系上取得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华民族千年的瑰宝,其闪烁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教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