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刺客列传》教案 苏教版选修7(史记)【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爱”“报”“蹊”“却”“造”“厌”“顾”“坐”“诣”等重要实词的意义2、 学习掌握“虽”“之”“以”“因”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 了解古代有关乐律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4、翻译时能依据句式特点并能落实句中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5、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 【教学模式】:读思互导式【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教学重点3、4、5【教学用具】:投影仪第一课时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背景介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事实是:“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战国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战国末期燕秦两国的斗争形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 、学生阅读文本第二课时 一、文章内容分析 1、请学生讲述文章大致内容 2、文章段落层次分析(教师分层,生概括段意) 二、探讨人物形象。
历来歌颂荆轲这一人物不乏其人除司马迁外,例如东晋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就写有《咏荆轲》一诗,对荆轲敢于和秦王政拼搏,就作了大胆的肯定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要回避历史的真实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其他人物形象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三、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形格。
如: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荆轲的性格 荆轲易水一曲,名垂千古人物的神态、表情,慷慨悲壮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行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秦王“还柱而走”的狼狈,以剑击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荆轲被断左股,虽然,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第三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二、拓展延伸 荆轲刺秦王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吗?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是什么?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三、补充介绍 四、解决课后习题 第四课时 文言现象梳理(1—6节)一、词类活用1、 名词活用作动词1)盖聂怒而目之 目:用眼睛瞪(2)吾目之 目:用眼睛瞪(3)爱燕之狗屠 狗:杀狗(4)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歌:唱歌(5)会燕太子丹质秦 质:做人质(6)而丹质于秦 质:做人质(7)故尝质于赵 质:做人质2、名词活用作状语。
1)吾曩者目摄之 目:用眼睛(2)日与狗屠饮 日:每天(3)秦日出兵山东 日:每天(4)稍蚕食诸侯 蚕:像蚕吞食桑叶一样3、动词的意动用法太子丹患之 患:以……为忧虑、担忧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固:险固地势(2)南有泾、渭之沃 沃:肥沃原野(3)擅巴、汉之饶 饶:富饶地区(4)左关、殽之险 险:险要关口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1)荆轲者,卫人也2)其先乃齐人 乃:是,判断动词(3)是宜去,不敢留4)知其非庸人也2、省略句1)而(其)之燕(2)曩者吾与(其)论剑(3)会燕太子丹质(于)秦(4)亡归(于)燕(5)归而求为(其)报秦王者(6)稍蚕食诸侯(土地)(7)(秦)意有所出3、状语后置句1)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市中](2)荆轲和而歌[于市中](3)荆轲虽游[于酒人]乎(4)会燕太子丹质[(于)秦](5)故尝质[于赵](6)而秦王政生[于赵](7)而丹质[于秦]4、 被动句。
奈何以见陵之怨三、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 摄:同“慑”,威慑、震慑2、荆轲嘿而逃去 嘿:同“默”,默默地四、古今异义1、使使往之主人古义:房东 今义:接待客人的人2、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古义:殽山以东 今义:行政上的山东省第五课时 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夫行危欲求安 危:危险的事二、特殊句式1、 判断句1)是固丹命卒之时也2)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3)所善荆卿可使也4)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5)是太子疑光也6)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2、省略句1) 足为(之)寒心(2) 可与(之)谋(3) 却行为(之)导(4) 太子送(之)至门3、 状语后置句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2)北购[于单于](3)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4)归身[于丹](5)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6)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7)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8)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9)言足下[于太子]也(10)愿足下过太子[于宫]4、 定语后置句连结一人之(后交)5、 被动句。
丹终不以迫于强秦三、通假字1、北购于单于 购:同“媾”,媾和、讲和2、戒曰:“丹所报” 戒:同“诫”,告诫四、古今异义1、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2、 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处境艰难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3、 跪而蔽席古义:拂拭座位让位 今义:遮蔽座位4、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的借口 今义:害怕泄漏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5、太子逢迎,却行为导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6、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古义:即使这样(两个词)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第六课时 文言现象梳理(9—11节)一、词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