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各要素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开放的系统各组成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外,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分异,即地理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层次(不同的尺度)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纬度变化方向、经度变化方向和垂直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更替)的现象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发生相应的垂直分带变化,称为山地垂直地带性它是一种中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该规律的基本原因是气温和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变化,在不同高度产生了不同水热状况的组合,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以下简称珠峰图,见下图)是山地垂直带地带性规律的重要内容解读该图的有效信息,对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大有裨益 一、南坡雪线比北坡低 山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的下限,称为雪线降雪是积雪冰川的补给来源,气温是影响积雪冰川消耗(蒸发和消融)的主要因素在雪线以上,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在雪线以下,补给量小于消耗量;而雪线处,从平均状况来看,补给量与消耗量大致相等;雪线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冰雪的补给量与消耗量间的动态平衡。
如果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则雪线下移,反之雪钱上升 气温高,冰雪的蒸发量和消融量大,雪线上升,反之雪线下降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雪线一般也是会逐渐降低;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雪线高度通常也较高受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雪线有上升趋势 降雪量大,冰雪和冰川的补给量大,雪线高度降低,反之雪线上升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雪线的高度一般也会逐渐升高迎风坡的降雪量比背风坡多,雪线的高度也常比背风坡低 某些山地的雪线高度由于受气温和降雪量两大因素综合影响,还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南坡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气温高,降雪量小,冬季气温低,降雪多,因而夏季雪线高于冬季 珠穆朗玛峰南坡为阳坡,从气温考虑,南坡雪线应比北坡高从降水考虑,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雪量大,雪线应比北坡低由于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 由此可见,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大主要因素 海洋性冰川(又称暖冰川)主要发育在降水丰富的海洋性气候区,而大陆性冰川(又称冷冰川)主要发育在干燥少雨的大陆性气候区海洋性冰川由于冰体的温度较高,补给量大,冰体的运动速度快(年运动100米或更大),雪线分布低,冰舌能够伸人森林。
大陆性冰川由于温度低,补给少,冰川运动缓慢(年运动约 30--50米),冰舌高居森林之上南坡既为阳坡,又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气温高,降雪量大,因而南坡为海洋性冰川北坡正好相反,为大陆性冰川南坡的雪线比北坡低,也就不难理解了二、南坡与北坡的山地垂直带谱有差异 从山区河谷下部到山顶的整个垂直自然带系列,称为垂直带谱 读“珠峰图”,可以发现,南坡与北坡山地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有: (1)珠穆朗玛峰的南北坡包含了两个垂直带谱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多,是海洋性带谱 (气候湿润地区),多森林带;北坡是背风坡,且地形闭塞,降水量少,为大陆性带谱(气候干旱地区),山麓为半干旱草原带 (2)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说明其所处的水平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地区,在基带以上反映了从亚热带至北极的水平自然带相应的高山自然带北坡山麓为青藏高原,海拔高,4000米以下的自然带缺失,山麓自然带为高山草原带 (3)北坡从山麓到山顶的相对高度比南坡小,因而北坡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幅度也比南坡小,自然带数目也相应比南坡少 (4)南坡高寒草甸带的上界和高寒荒漠带的下界比北坡相应的自然带高。
这是因为南坡为向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纬度相对于北坡稍低,热量和降水条件比北坡好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受水平地带性规律制约,具有随纬度、经度、高度、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读者可以分析天山北坡雪线比南坡低、北坡有云杉林而南坡缺失的原因,看一看与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有什么不同 总之,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对隐藏在图中的一些重要信息要仔细捕捉,提取其有效成分进行整合加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构建知识框架,全面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