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oc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50KB
约8页
文档ID:539707436
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oc_第1页
1/8

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提出 同伴关系,指的是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儿童青少年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利于儿童情绪的社会化和对环境进行探索的积极精神;而且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儿童同伴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受家庭、父母及教师和同伴的影响,也受儿童自身因素的影响其中,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对同伴关系发展的影响日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社会认知中的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已得到了国内研究者的关注:有研究发现3~4岁幼儿的心理理论与其同伴交往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1],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与儿童的同伴互动经验也有密切的联系[2]但是,在社会规则认知层面上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间的关系,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为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假设为:4-5岁幼儿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社会规则认知(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相关显著;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水平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程度和受欢迎程度存在男女性别差异。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中班及大班幼儿共80名,平均年龄为4岁11个月,年龄范围在4岁3个月到5岁8个月之间其中男孩40名,女孩40名二) 研究材料参照前人研究[3] [4],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事件各三例进行测查,并通过图片加以表现违反道德规则的事件:1.小明正在垒积木,一个小朋友过来弄翻了小明的积木,小明非常生气,小明很想打这个小朋友;2.小红很想和小兰一起玩皮球,可是小兰不和小红一起玩球,只想自己玩球;3.大家都在排队玩荡秋千,小刚跑来也想玩,但是他没有排队违反习俗规则的事件:1.小峰玩完了玩具没有把玩具放回到玩具箱里;2.小朋友都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小倩没有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故事;3.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小亮拿出了口袋里的小零食吃了起来三) 研究过程1、社会规则认知的测量实验通过个别测查的方式进行,研究者首先给任务一个简要的介绍和解释然后随机呈现6个故事在保证幼儿理解每个故事后,对每个故事进行以下四个问题的提问:(1).看到小朋友这样的做法,你认为他/她做的对吗?下面哪个表情能代表你呢?在幼儿面前放四张图片, 分别是儿童的四种表情: 一个笑脸(表示很高兴), 一个有点儿皱眉的脸(表示有点不高兴),一个嘴巴朝下撇的脸(表示有点儿生气)和一个怒视的脸(表示非常生气)。

在回答问题前,确保幼儿明白每种表情的相应含义,能熟练的说明怎样使用各个级别的图片2).你觉得他/她这么做该不该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惩罚呢?是受很多惩罚还是受一点惩罚?(3).如果老师和别的小朋友都没有发现他/她这么做,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4).如果是在家里或是别的地方,这个小朋友可以这么做吗? 2、同伴关系的测量测试幼儿园被试班级,在幼儿集体自由活动时进行施测前,主试先由班上老师介绍给幼儿,之后与幼儿一起活动、游戏,目的在于使幼儿熟悉主试,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和紧张、不安待与幼儿充分熟悉,幼儿都将注意转移到自己的活动中时,主试选取活动室的一角,在该处既能使幼儿看到全班同伴,又能避免其他小朋友听到,同时还能避免其他小朋友来回走动、拿取玩具的影响按随机选取的方法,逐一叫过每名幼儿并向其提问正式提问前,检查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以确保其真正理解问题和知道如何回答提问时,先让幼儿仔细看活动中的所有小朋友,然后请幼儿指出他/她最喜欢和班上哪三名小朋友玩在幼儿说出喜欢的幼儿名字之后,进一步询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小朋友? ”(四) 编码社会规则认知的评分主要包括道德规则认知得分、习俗规则认知得分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三个部分。

道德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道德的事件的各个题目分数之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是三个违反习俗的事件的各个题目分数之和;社会规则认知总分是道德规则认知得分和习俗规则认知得分之和各个题目的计分方式:问题1,计分从1(很高兴)- 4(很生气),有四个级别;问题2,计分从0(表示不受惩罚)- 2(表示受很多惩罚),有三个级别;问题3和问题4,计分都从0(表示是的)- 1(表示不是),两个级别参照前人研究[5],问题1主要从幼儿对待该行为的态度上进行评分,我们将其定为严重性维度;问题2主要涉及该行为是否应受到惩罚及惩罚的严重程度,我们将其定为惩罚性维度;问题3 是幼儿自己时对规则的看法,我们将其定为规则依赖性维度;问题4主要从不同地点是否发生该行为来进行考察,我们将其定为普遍性维度同伴关系的评分,根据被试受到的正提名次数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Z分数转换五)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性别差异检验 三、 结果分析 (一)信度效度检验信度:本研究中的社会规则认知实验经过统计软件SPSS13.0的统计,α系数为.8124,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表1的数据表明,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与各个维度之间呈相关水平,表明本实验有良好的效度。

表1:社会规则认知的内容效度 社会规则认知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社会规则认知10.750**0.845**道德规则认知0.750**10.328**习俗规则认知0.845**0.328**1*p< .05 **p< .01 ***p< .001 (二)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相关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通过相关分析,我们发现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总分与其同伴关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77,p<0.001),即社会规则认知能力越强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也越好;社会规则认知能力差的幼儿,其同伴关系也差见表2)其次,道德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通过相关分析得出:4-5岁幼儿社会道德规则认知得分与其同伴关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06,p<0.001),也就是说,幼儿的道德规则认知能力越强,同伴关系就会越好见表2)再次,习俗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正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得出:4-5岁幼儿社会习俗规则认知得分与其同伴关系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8,p<0.01),也就是说,幼儿的习俗规则认知能力越强,其同伴关系也越好。

见表2) 表2: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结果 社会规则认知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同伴关系0.477**.406**.378**注:*P<0.05,**P<0.01 为了进一步探讨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的关系,我们以社会规则认知为自变量,以同伴关系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回归分析的基本假设有两条:一是数据呈线性变化,二是因变量呈正态分布首先,对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检验,观察数据的散点图如下图所示,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呈线性变化 图表 1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散点图 其次,对同伴关系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见图2如图所示,因变量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图表 2同伴关系正态性检验根据图1、2所示,该数据适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5岁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成绩与其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同伴关系中26.7%的变异可以被社会规则认知所解释(R2 =0.267)回归系数为0.149,t=5.324,P<0.05,表明自变量“社会规则认知”是一个显著的预测源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同伴关系=0.149×社会规则认知-5.39,回归结果见表3 表3: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同伴关系的回归分析 R2校正后的R2常数BtSig同伴提名.267.257-5.390.1495.324.000a (三)4-5岁幼儿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男女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社会规则认知主要从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两个方面进行。

T检验结果显示,在总的社会规则认知上,男孩平均得分36.225,女孩平均得分37.1;道德规则认知和习俗规则认知方面男孩得分也都低于女孩尽管女孩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得分均高于男孩,但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4-5岁幼儿在社会规则认知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统计结果见表4 表4:社会规则认知的性别差异检验 男(N=40)女(N=40)TPMSDMSD社会规则认知36.22503.3626037.10003.24077-1.1850.240 (四)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男女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男孩同伴关系得分均值为-1.864,女孩同伴关系得分均值为0.2962女孩的同伴关系得分要高于男孩,并且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05),即4-5岁幼儿在同伴关系上性别差异显著,女孩比男孩更易受欢迎统计结果见表5 表5:同伴关系的性别差异检验 男(N=40)女(N=40)TPMSDMSD同伴关系-1.8640.922320.29620.93122-2.3290.022 四、 讨论 (一) 4-5岁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与其同伴关系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社会规则认知和道德规则认知、习俗规则认知都与同伴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幼儿社会规则认知水平能够预测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水平。

国外有研究也表明幼儿同伴地位与其社会规则认知间存在显著性相关[6],这种影响可能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游戏因素的影响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程度不同,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执行就会有差异实验中发现,在游戏中不分享、不排队的行为,在同伴关系较好的幼儿身上都不可能发生,他们会明确告诉你那样做是绝对不对的,即使不是在幼儿园也不可以同伴关系较差的幼儿则认为不分享、不排队的行为是允许的,尤其是不在幼儿园的时候幼儿的社会规则认知不同,在同伴游戏活动中表现也会有差别,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同伴关系其二,成人的态度生活中我们对于懂礼貌、遵守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幼儿往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对于不遵守社会规则的幼儿则予以训斥或不满,这种行为有时是明显的,有时不明显鉴于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在幼儿同伴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态度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是显著的除了教师以外,其他成人的态度也会潜在地影响到幼儿间的同伴关系其三,同伴的影响同伴间的交往经历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同伴间规则的认知也会影响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活动程度和方式有观察研究发现,比起成人,幼儿对于同伴的道德违背更为敏感[7]。

二) 不同性别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本研究结果表明4-5岁幼儿在总的社会规则认知方面男女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鉴于目前国内关于社会规则认知性别差异检验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本研究结果需做进一步探讨研究社会规则认知的学习表现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照顾、社会互动和情境等多个方面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对于社会规则的学习也主要表现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幼儿在看到违反社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