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好大王碑临习指南.doc

marr****2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4.50KB
约10页
文档ID:155794861
好大王碑临习指南.doc_第1页
1/10

《好大王碑》临习指南作者:王庆忠(转自《中国书画报》) 一、《好大王碑》概述  《好大王碑》,全称《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陵碑》,又称《广开大王陵碑》碑高 6.39米,是由一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饰后刻成由于刻碑石质疏松,虽是方形却不甚规则,四面宽窄不等:东南向第一面宽 1.34米至1.61米,西南向第二面宽1米至 1.44米,西北向第三面宽1,93米至2米,东北向第四面宽1米至1.45米碑面凿有界格,界格约12.5厘米互14匣米间,字一般横长10厘米,高9厘米第一面碑文11行,第二面10行,第三面14行,第四面9行,行皆41字,除去空格,共计1775字该碑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   《好大王碑》是高句丽王朝的第2u代王长寿王为铭记其父永乐太王的功绩而立碑文记叙了永乐大王当政寸讨稗丽、攻百济、救新罗,伐夫余、败倭寇的赫赫战功该碑立于好太王陵寝东侧因永乐大王死后谥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故又称其为《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自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发现以来,一直备受学术界瞩目,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都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书法界也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该碑形体巨大,发现又较晚,故拓本流传较少,影印出版也不多见,现在能见到的全文的影印本有吉林文史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及四川美术出版社的版本:其中吉林文史版选本最好,但却由于原拓风蚀痕迹严重而极难辩识,不便临习,故本文所选字例多出自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影印本。

   二、《好大王碑》的艺术特色   《好大王碑》的书法雄强厚重、朴茂沉稳,结构恢弘,平实、稳正,布局严整、古朴、肃穆,用笔简散,无波磔顿挫,如锥画沙,在书法史上以其鲜明的个性独树一帜,是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好大王碑》的艺术特点大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一)圆浑涩劲、雄厚奔放的用笔  读《好大王碑》,首先感觉到的,也是印象最深的,是其恢弘的气势:虽然其点画疏散恣肆,但却圆浑凝重,涩劲异常在《好大王碑》中,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立体感极强,虽没作过多变化,但节奏感依然强烈,造成极强的视觉效果《好大王碑》用笔简单、便捷,有些地方甚至略显草率,但其笔画所表现出的却是在完备法度下的天真烂漫的效果其入笔或逆锋或折锋,力求浑圆涩劲,完好地保留了石刻篆书的传统笔法,使其线条圆浑劲涩而富有韧性,天真烂漫而蕴藉含蓄,笔势虽无顿挫、无波磔,却也能收放自如,笔随意行,《好大王碑》的用笔波磔不显,也无典型的“蚕头燕尼”,但就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线条中,却蕴藏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来自荒野的飘逸,这种古拙、浑圆、真率的线条,既表现出了书写者笔势的酣畅,又使线条出其不意地充满灵动和古雅,既疏散有致,又玉润珠圆。

(二)疏简开张、跌宕奇逸的结字《好大王碑》独特的用笔造就了风格独特的线条,而由这种线条来构成的单字,一个个似野鹤闲鸥,仪态自具,将书写者胸中蕴含的波澜自然而然地释放了出来,《好大王碑》的结字立足于平正,虽取势开张,却不作纵横驰骋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力求整伤而不伤于呆滞它结字体势多取横势,具有明显的分背之势,虽然其中也有个别字取纵势,但放之通篇中却也不显突兀,而是成为调节其行气的妙招《好大王碑》这种以隶为体、篆籀为用、平正而不呆滞、奇宕而不珏怪,雅而不媚,浑和而不俗浊的结字方式,在汉以后的隶书刻石中极难得一见,即使将其放之于汉隶中,其艺术品格当也不在“三颂”之下  (三)雍容古雅、天真烂漫的章法《好大王碑》整体章法气势恢弘,雍容古雅,既得力于疏简开张、跌宕奇逸的结字方式,也得力于自身独有的雄伟宏大的体积和粗砾斑驳的石质:在如此巨大的石碑上刻写硕大的文字,结构简单也好,复杂也好,体势飞动也好,平正也好,其本身都能构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而《好大王碑》更为准得的是在如此雄浑博大的块面中,仍能立足千古雅,既雍容大度、烂漫天真,又不失情巧雅致:以疏密不齐的布局稳妥地处理好硕大与雅逸的关系,也使其自身章法带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三、《好大王碑》的基本笔法  《好大王碑》古拙自然,朴厚敦:实,笔画飞动,恣肆奇逸,这应归结为该碑的笔法之功其笔画的质感、形态,处处流露出篆书的意趣,讲究神完气足、气定神闲,充分体现了书体过渡期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说,临写《好大王碑》时,如有一定的篆书基础,则会较容易写出神韵来  (一)点  1.点的基本形态《好大王碑》的点主要可分为圆点,方点,尖点  (1)圆点  在《好大王碑》中,圆点使用较多,如图二“之”、“祖”、“葭”、“焉”等字中的点圆点起宅向左上方入笔,转锋后向右下旋,作圆顿,再向左上方收笔完成后的圆点神完气足,如珠坠地  (2)方点  方点如图二“熟”、“驾”、“为”,“燕”等字中的点,多在几个点并列时使用方点起笔逆入稍右即转锋下行,略停后向左折笔,向上收笔,似在画一方框,只是要锋锋相叠方点端庄雅致,在多用圆笔的《好大王碑》中殊显特别,起到了情趣上的调节作用 (3)尖点  尖点有上尖点、下尖点之分上尖点,如图一“海”、“冶”、“率”、“赦”等字中的点,起笔向左上提锋,然后调转笔锋向右下顿行,取弧势,笔至左下部后向右上回锋收笔上尖点又可分为左倾、右倾两种,用笔相同,只是下行笔及回锋时方向略有不同。

下尖点,如图二“来”、“道”、“城”、“恩”等字中的点,起笔取平势,右顿后向左下方行笔,至尾向上收笔回锋整个过程干净爽利,笔势险峭下尖点也分为左倾、右倾两种,写时因需要而决定笔尼部倾斜方向  尖点起笔方圆互用,生动有致,在平和的用笔、跌宕的结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点的组合  在《好大王碑》中,由于笔画相对于其他碑刻简单直白,所以在笔画的组合上多采用不同形态的基本点画来组合,以使其避免落人单调枯燥之中点的组合主要有对应点、竖两点、竖三点、横三点、横四点、心字点等   (1)对应点   如图三“葭”、“来”、“道”、“羊”等字中的对应点对应点相对应的两点多为上开下台的状态,有时也有上合下开的状态这种点的组合一般落笔较轻捷,点的类型则因字形、笔画的繁简变化而定,字形简者变化略大,字形繁者变化略小,有的 则选用两个极其 相似之点  (2)竖两点  如 图 四“母”、“于”、“龙”、“率”等字中点的组合,竖两点在整个字中占位虽小,但用笔却多重宅,在整个字中较为显眼在其组合上,一般都选用形态不同的点,以求变化  (3)竖三点  竖三点通常指“氵”旁,如图五“河”、“津”、“浮”,“渡”等字中点的组合。

竖三点利用点的形态的不同和相互间距离的不同来增加字的起伏感,以影响字态的变化,使之不至于过分雷同  (4)横三点  如图六“绍”、“孙”、“就”、“绩”等字中点的组合横三点多出现在“纟”旁中,其间距较为均匀,下笔沉着,力注笔端;虽在一字中仅占四分之一的位置,但在表现上却比重甚大,有时会成为一字构成的重点所在  (5)横四点  如图七“驾”、“为”、“然”、“焉”等字中点的组合横四点位于字的下部,排列平稳,间隔匀称,用笔浑圆,两侧上部取略向内聚势横四点在排列组合时,其相互间关系有意连之势,故不能作一一独立、互不相关的排列  (6)心字点  如图八“应”、“忽”、“恩”、“怒”等字中点的组合心字点特指“心”字的三点,这种点的组合因字而异,或长或圆,或尖或方,点与点间的距离有长有短,全根据具体字而定心字点的钩内两点与钩外一点上部均取向内聚敛之势 (二)横  1.横的基本形态  《好大王碑》的横可分为直横、燕尾横两种这两种横在形态上变化不太大,只是燕尾横在收笔时略作形态变化  (1)直横  如图一“王”、“天”、“朱”、“大”等字中的横,起笔回锋,由右向左,凋转笔锋向右行笔,行至末端再回锋收笔。

行笔过程中应用力均匀,平缓而行,略取涩势,忌浮滑轻飘  (2)燕尾横  如图二“倭”、“臣”、“旦”、“卢”等字中的横,起笔行笔——如直横,行笔至笔画的三分之二处时略作按笔,至画尼逐渐提笔向右上方略作挑势,提出“燕尾”《好大王碑》的燕尾横与一般隶书中的“蚕头燕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没有“蚕头”,“燕尾”也不是刻意写成  2.横画的组合  《好大王碑》的横画变化不大,形态上也只有直横、燕尾横两种,在组合上就显得较单调了,特别是横的并列,其难度就更大了—般横画之间的变化靠平斜、粗细、直弧来表现,而《好大王碑》没有这些变化,所以只能靠横的长短和横与横之间的距离大小来表现变化如图三“王”、“言”;“连”、“建”等字中横的组合,其横与横间距离均匀者,就由横画长短表现变化;间距有变化者,就用长短较统一的横组合在一起在横的组合中,虽说是以直横为主,但燕尼横在其中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竖  1.竖的基本形态  《好大王碑》中的竖可分为尖收竖、回锋竖两种这两种竖的区别仅在于收笔时一为回锋,为出锋  (1)尖收竖  如 图 四“下”、“利”、“水”、“永”等字中的竖,起笔逆锋,逆势铺毫下行,用力均匀,收笔向右侧微顿渐提,提出尖势,再作回锋空收。

这种尖收竖不同于其他碑刻中的尖收竖,也不似单纯悬针竖,而是一侧平齐,一侧略鼓  (2)回锋竖  如图五“年”、“十”、“平”、“卅”等字中的竖,回锋竖的起笔、行笔与尖收竖大致相同,不同的在于收笔上收笔时回锋竖不像尖收竖那样在空中空回,而是在笔画中实回,在末端形成圆尾回锋竖浑厚有力,尾端有略左倾者,更具平中取险之势  2.竖画的组合  《好大王碑》中竖的基本形态较少,故只能从其长短参差、直斜取势和收尼变化上做文章如图六“昔”、“卵”、“南”、“其”等字中竖画的组合,有的一竖直立,另一竖上端或下端略作倾斜;有的一竖较长,则另’—竖较短故此碑的竖画虽多用篆书笔法,但结体时却仍多是隶书的情趣 (四)撇  1.撇的基本形态  《好大王碑》中撇的基本形态可分为回锋撇、露锋撇、横折撇等,而每一种又可分为长、短两种  (1)回锋撇  回锋撇中的长撇,如图一“天”、“奄”、“为”、“大”等字中的撇,落笔有露锋者也有回锋者,起笔后向左下逆行,运笔要有力度,如逆水行舟,收笔略驻后向右上回锋如与捺共用时,二者气脉相连,有顾盼呼应之趣  回锋撇中的短撇,如图二“我”、“仇”、“后”、“乐”等字中的短撇,其起笔、行笔都与回锋撇中的长撇基本相同,只是行笔较短,较为迅捷,显得更加生动劲爽。

   (2)露锋撇   露锋撇中的长撇,如图三“创”、“天”、“命”、“于”等字中的长撇,虚逆实入,下笔果断,起笔后逆势向左下行笔,略呈弧势,出锋前略按,出锋后空回收势,取含蓄之趣 露锋撇中的短撇,如图四“伯”、“穰”、“谷”、“犹”等字中的短撇,起笔、行笔皆同于露锋撇中的长撇,只是行笔略短,收笔更显尖势,取峭拔之态   (3)横折撇   如图五“升”、“永”、“又”、“龙”等字中的横折撇,起笔藏锋,然后向右行至转折处,提笔转锋向左下行,至尾回锋收笔其收笔亦有出锋者横折撇转折处忌提锋离纸  2.撇画的基本组合  《好大王碑》中撇画的基本组合可分为上下组合、并列组合、对角组合等多种形式  (1)上下组合  如图六“余”、“龟”、“谷”、“广”等字中撇的组合这种组合方式多为上部短撇,下部长撇,短撇取横势,长撇取竖势,两相组合,生动活泼,颇能调节字的形态  (2)并列组合  如图七“余”、“应”、“然”、“葭”等字中撇的组合,多为短撇横向排列,齐整且萝劲爽感  (3)对角组合  如图八“我”、“威”、“于”、“后”等字中撇的组合,多为长、短撇的组合,相互呼应短撇在上者活泼,长撇在上者雄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