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包括哪些 1.阳谷县的行政区划 北宋初年,阳谷县编为10乡,后并为3乡 明代编为22里 清代编为39里,后增至42里,另有东、西二“更名”281庄,亦分编为24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县内六个区所辖284个乡镇合并为51个 1950年,又将并入第一区的原第十区村庄划出,另设第九区全县共设9个区,122个乡,辖763年自然村 1958年4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县707个自然村,合并成立18个乡同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所属村镇全部并入寿张县 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建制 1964年11月,原寿张县建制撤销,其金堤以前村镇全部划归阳谷全县共划为12个区,79处人民公社,554个生产大队 1971年3月,撤销区级建制,合并成立19处人民公社,共辖560个生产大队 1982年,城关公社、寿张公社分别改为城关镇、寿张镇 1984年8月,重新划为6个镇,15个乡,共辖790个行政村1987年底,各乡镇所辖行政村增至824个 1994年,阳谷县辖阳谷镇、寿张镇、张秋镇、七级镇、安乐镇6个镇,石门宋、四棚、十五里元、范海、阎楼、石佛、定水镇、杨庄、翟庄、大布、西湖、高庙王、李台、金斗营、郭屯15个乡,841个行政村。
1995年6月20日,撤销阎楼镇,撤销石佛乡设立石佛镇;撤销定水镇乡设立定水镇 1996年10月31日,撤销范海乡,设立范海镇 1998年8月,撤销李台乡,设立李台镇;撤销十五里园乡,设立十五里园镇 1999年底,阳谷县辖11镇,5个乡,共辖865个行政村 20**年10月,撤消阳谷镇,在其根底上设置博济桥、侨润和狮子楼三个办事处全县共辖10镇5乡三个办事处 20**年7月,撤销郭店屯乡、西湖乡,设郭屯镇、西湖镇全县共辖12镇3乡三个办事处即:博济桥办事处、侨润办事处、狮子楼办事处、寿张镇、张秋镇、***镇、七级镇、安乐镇、阎楼镇、石佛镇、定水镇、李台镇、十五里园镇、郭屯镇、西湖镇、高庙王乡、金斗营乡、大布乡 20**年阳谷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2个乡、13个镇 20**年,阳谷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馆2个,文化站18个20**年末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100%,日均播音时间13小时,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100%全年制作新闻电视节目38小时,制作专题电视节目12小时,制作综艺类节目21小时。
2.阳谷县有几个乡镇 截止20**年12月31日,阳谷县有15个乡镇,其中有13个镇,2个乡 13个镇分别为:闫楼镇、***镇、安乐镇、七级镇、石佛镇、郭屯镇、定水镇、西湖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高庙王镇; 2个乡分别为:大布乡、金斗营乡 扩展资料: 阳谷县隶属某省***市,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县境北接***市东昌府区,东邻***市东阿县,西邻***市莘县,南与某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同***市东平县相望 县委县政府驻侨润街道,北偏东至***市政府驻地45公里,东北至省会***市150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 阳谷县地处黄河泛滥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39.62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平均坡降为1/6000—1/7000之间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三种微地貌类型相间的现代平原地形,三种微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9.3%、40.9%、9.8% 阳谷县内土壤共有潮土、盐土、风沙土3个土类,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潮盐4个亚类,86个土种。
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68.5%,盐土、风沙土占1.5% 阳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1995—1999年平均年日地数为2241小时,平均气温13.9℃,略高于1998年—1994年的平均值日极端最高气温40.0℃,发生在1997年6月23日;日极端最低气温-14.34℃,发生在1998年1月19日 年平均降水523.9毫米,较1988—1994年的平均值偏少43.0毫米最多年(1998年)695.9毫米,最少年(1997年)408.5毫米一日取大降水量160.7毫米,发生在1998年8月4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9%,较1998年—1994年平均值偏大3%年平均无霜期为206天 阳谷县境域以横亘于南境的金堤为界,分属于两个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为金堤河水系,黄河流域;金堤北为徒骇河水系,海河流域 有黄河、金堤河、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新金线河、徒骇河7条河流黄河流经县东南部,境内长度3.3公里金堤河流经县南部,境内长37.5公里全县河网密度为0.17公里/平方公里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