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6MB
约17页
文档ID:420100280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_第1页
1/17

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实施方案 1目 录一、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1、学生培养的前期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2、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3、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情况等二、教学改革试验方案1、学生遴选2、教师配备3、培养模式4、培养方案5、氛围营造6、制度创新7、国际合作三、工作措施与保障1、五年规划2、组织保障3、经费保障4、政策保障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和重要民生产业,在吸纳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出口创汇、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约占全国制造业人数的15%,创造了2000多万个生产就业岗位,每年使用约900万吨的国内天然纤维,涉及1亿农民的生计但目前我国纺织工业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还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依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2009年,国务院出台《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进一步强调:必须不断扩大纺织行业高等教育资源,增强纺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纺织产业的进程,以现代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支撑,进行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信息化以及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学科专业基础和工作条件武汉纺织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坚持纺织服装特色,紧紧围绕国家纺织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纺织科技进步,在纺织特色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办学历史较长、办学条件优越、办学实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纺织材料、纺织印染废水处理、纺织装备和纺织信息数字化等多个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了一批突出的科技成果,其学科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纺织行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围绕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纺织服装特色和优势,汇聚了一批优秀纺织人才,构筑了一批具有纺织特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培育和形成了以纺织与材料为核心的六大学科群学校立足纺织学科,将纤维新材料、纺织、染整、纺织机械、服装设计与加工、纺织印染清洁化生产、印染污水治理等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链研究体系,在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和地区、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关键技术的重大研究成果目前,我校科研团队的研究课题已涉及到国家纺织行业需要重点突破的28项关键技术中的19项,其中,用柔性纺织复合材料制备小口径人造血管技术、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等为世界首创,特色发展得到了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1、学生培养的前期基础和教学改革成果(1)前期基础我校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具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级教学团队“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纺织材料学》,具有湖北省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其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纺织印染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纺织工程专业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纺织材料学》、省级精品课程《纺纱学》、《针织学》为龙头,带动了研究性教学的广泛展开①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设疑教学法等丰富的教学方法并成功地融合于多媒体课件中;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托重点适应室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园区,将灌输式教学变为诱导与启发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③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实物展示与虚拟仿真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既有现代教学方法的优点,又保持了传统方法的精华纺织工程专业建立了“导师制”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严把教学质量关,将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定时间、定任务、定要求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及青年教师自身的努力,确保课程具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下,青年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多名青年教师在学校教学竞赛中获奖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听课、管理人员听课等措施,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反馈系统,发现问题及时交流、迅速整改近5年来,学生、管理人员、督导及同行等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估100%在优良以上利用学校质量工程和精品课程平台建设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发挥了精品课程在教学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通过课程网站的师生互动栏目、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和自测考试等平台,使单向的课堂教学被丰富多彩对话、互动、和谐的网络课堂所延伸和拓展,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既能满足学生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2)教学改革成果纺织工程专业广泛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承担了纺织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纺织材料与加工国家级教学团队、《纺织材料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纺织印染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发表教研论文30多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成果如下:①2009年,“地方纺织院校工程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②2009年,“《针织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研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③2009年,“实践教学‘五结合’模式的研究”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学成果二等奖;④2005年,“面向二十一世纪纺织类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⑤2005年,“面向二十一世纪纺织品CAI应用研究”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⑥2001年,“面向二十一世纪纺织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情况纺织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以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徐卫林教授为带头人,成员全部是高级职称,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美国“纤维科学杰出成就奖”获得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人,首届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纺织之光”教学名师奖1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其中9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有海外留学经历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中青年教师为主,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团队建设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态势良好具体情况如下:职称结构:教授7人(占33%),副教授14人(占67%),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00%学历结构:博士9人(占44%),硕士6人(占28%),学士6人(占28%),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72%年龄结构:50-59岁2人(占9%),40-49岁13人(占62%),30-39岁6人(占29%)3、学科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情况依托“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型纺织材料绿色加工及功能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纺织人才培养创新实验资源共享平台。

2004年开始,纺织工程专业已先后增添了与现代纺织企业一样先进的纺织加工设备,如: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多功能花式捻线机、单纱浆纱机、剑杆织机小样机、无梭织机、单面大圆机、双面大圆机、干法与湿法纺丝机等,构成了纺丝、纺纱、织布一条生产线,开展大试纺、大试织等综合性工艺上机实验,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训练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实验条件有了质的提高纺织工程专业拥有万能强力试验机(Instron5566)、三维视频显微系统、FTIR傅立叶红外分析仪、DSC差动热分析仪、热重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显微镜、SDL快速纺纱系统等大型精密仪器和检测设备近100多台套,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教学改革试验方案1、学生遴选(1)拔尖班机制拔尖班学生单独编班,集中管理,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建立灵活的进出机制2)学生选拔拔尖班学生坚持公开选拔、优补劣退,由试点班主管学院根据学生申请、组织笔试和面试、参考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试点班学生录取名单须报教务处审批在实施过程中,允许普通班中特优生申请转入试点班3)学生退出。

分为主动退出和被动退出主动退出为学生自愿申请退出,经主管部门批准,转入普通班学习的被动退出为因各种原因受警告或警告以上处分者、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在拔尖班继续学习者应转出拔尖班学习2、教师配备(1)指导教师团队——首席教授负责下的分级团队制(2)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设置两个一级团队——“学者型”和“工程师型”培养团队;(3)在一级团队下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立二级团队,允许学生进行自由选择;(4)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作为顾问进行监督、指导3、培养模式拔尖班实行“3+1”、“1.5+1.5+1”等多元化、个性突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培养,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4、培养方案教学团队为适应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关于高等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纺织相关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重点探索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图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先导,以工程实验条件改善为支撑,以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以创新实践园区为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自主性”,通过阶段划分、能力培养侧重、课程关联、设置关键环节点的方式,把工程教育思想贯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与企业共同探讨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实习与实训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使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成为特色鲜明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图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其核心是以“一点两翼”为培养框架即以专业基础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强调在适应企业现实需求的同时,注重提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重视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其发展,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事能力”,即做事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共事能力:交流沟通与组织协调的能力、管理项目的能力;谋事能力:发现知识的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三种精神”,即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团队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技术演进和企业需求实际,遵循“先进性、交叉性、工程性、创新性”的基本原则,根据纺织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由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构成 (1)课程体系通过企业需求问卷调查、校企座谈会、走访毕业生等途径广泛征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根据技术演进及纺织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对这些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吸收合理因素,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方向,形成灵活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实时融合技术演进及企业实际需求信息 图2 课程体系制定过程(2)课程体系构成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的方式进行组织与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