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对商业、战争与和平的观点陶心远18379088亚当•斯密生活在一个革命的时代,这里的“革命”既是世界史 意义上的时代革命,也是斯密在《国富论》中对社会结构之变化的判 断罗马帝国的衰亡带来整个欧洲的巨变,商业兴起,封建领主的权 力渐失,旧制度随之失去了其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社会结构和国民 精神亦为之一变不过,他认为这一切并非人为,而是自然之功大 领主的痴愚,商人工匠的勤劳,终于把这次革命逐渐完成了,但他们 对于这次革命,却既不了解,亦未预见 [1]因此,亚当•斯密呼 吁当权者应维护社会自然秩序,尊重商业社会的“自然法则”;同时 也应加强国防,保护个人和国家的财富不受侵犯在《国富论》中, 亚当•斯密批判了 “重商主义”将战争视为国家追逐金银的正当原由,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了商业发展与战争之间的关系:商业 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既是战争的缘由,也是战争得以进行的经济支 撑亚当•斯密明确指出,现代战争已从以前一项纯粹政治的社会行 为转变为需要考量更多经济因素的社会行为一、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对财富的货币化理解,是各 国君主们发动战争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缘由重商主义时代,欧洲列 强对海洋和殖民地的争夺与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激烈厮杀极为相 似,亚当•斯密究其根由,发现世界市场上争霸的诸侯实为绑架了国 家意志的商人。
重商主义法律意味着强者对弱者的剥夺、压迫在国 内,有钱有势的商人与贫弱的劳动者处于对立的两端,亦处于潜在的 战争状态而国与国之间,“每一国的商人和制造者,都担心会在技 术与活动上遇到另一国商人和制造业者的竞争商业上的嫉妒,由激 烈的民族仇恨所激起,而激烈的民族仇恨也助长了商业上的嫉妒,两 者相互助长 [1]重商主义者建构起一套话语,利用这“嫉妒”绑 架君主的权力与意志,在国内破坏了自然经济的内在平衡,消减了自 由贸易的健康与活力,以此为代价获得贸易中的巨大利润君主们竞 相追逐金银,甚至在海外开疆拓土,打造殖民帝国庞大的殖民体 系给不列颠带来了帝国的虚荣,但并未带来切实的利益,反而使整个 国民经济变得特别脆弱其时美洲动乱,令母国恐惧异常,不惜点燃 战火,以维持其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然而,殖民地战争又耗费巨大, 政府不得不大举借债,增加赋税,从而进一步损害社会与国民经济之 基础 [2]在重商主义者看来,殖民地与母国的关系就如同一国之 中商人阶层与劳动者阶层的关系,对财富的扭曲认识使得这两种潜在 的战争关系随时处于爆发的边沿斯密因此感叹,君主们基于对财富货币化的错误理解,继而构造 出的“帝国”蓝图,是一个错误而残酷想象。
为此国家和人民徒增负 担,却不能获得切实利益鲜血”是战争的意象英帝国与不列颠 都身染沉向,若不及时救治,它们将会被不义、暴戾,甚至战火吞噬 斯密曾言:“没有仁慈,社会尚可维持,尽管并非处于一种最为舒适 的状态不义(injustice)横行,则会将它彻底摧毁口]英国在 重商主义盛行之中不断点燃战火,也埋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二、斯密创作《国富论》,既是为英国立法,帮助主权者正确认 识财富,恢复正义,也是为时代立法,以期重建经济秩序,使之回归 正义依据斯密的道德哲学,正义是一种特殊的“消极德性"(negative virtue),正义不在于积极为善,而在于消极的守成,在于不做危害 他人之事正义又像文法法则一样确切,可以得到准确的识别、认知, 可以在国家法律中得到清晰的呈现正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根本的 基石,因此也是需要强力加以施行的德性斯密对正义的论述道出其 国家理论的精义国之强力旨在守卫维持正义,使社会、个人不遭侵 犯,使正义依赖的人心和情感秩序保持健康[2]这里,国之强力就 是国家的军事力量斯密在《国富论》第五章“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中开宗明义: “维护国家安全,使国家和国民免受侵略是君主的第一要务,而构建 军队以武力保卫国家,则是完成此项任务的唯一途径。
[1]这种思想 其实并不鲜见止戈为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12年》楚庄王 说的一段话,意为“以动戈为手段,达到止戈的目的”,而王力主编 的《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对“武”的解释就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 卫和平"可以这么说,无论古今中外,国防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亚当-斯密断言,商业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势必会引起邻国的觊觎, 国家必须常备一支军队作为保障三、亚当•斯密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了常备军作为 国防主力军在商业社会出现的必然性,并具体论证了常备军和民兵 相比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优势,最终得出结论:“就国家的安全而论, 常备军无疑是比民兵更有利的常备军凭借它的战斗力,可以把君主 的法令推行到帝国最偏远的地方,可以使周边没有常备军的国家感受 到其威慑力 [1]斯密得出的这个结论源于他对狩猎、游牧、农耕和商业等四个社 会发展阶段的考察首先,就军事训练需要付出的时间来说,在前两 个时期,狩猎者和游牧者有很多余暇;在原始的农业状态下,农民也 有一些空闲时间;而在商业社会,随着商业和制造业的日益发达,手 艺工人或制造业者,则完全没有闲暇因此,就军事训练而言,第 一类人花费大部分时间,都完全无损于自己;第二类人花费一部分 时间,可能会蒙受一点损失,但不会很大。
第三类人的情况则大不相 同,他若花费掉一小时,便意味着一小时的经济损失出于利益考 虑,他自然会完全漠视这种军事训练[3]其次,在狩猎社会和游牧 社会,部落无须为他的战斗或战时生活承担任何费用,狩猎民族“人 人亦都是狩猎者,人人都是战士”,游牧民族“普通的户外游戏,如 竞走、角力、耍棒、投枪、拉弓等,俨然就在从事战斗”,在这两种 社会发展阶段,部落、酋长或君主不需要为了训练他们作战负担什么 费用在作战的时候,掠夺的机会,就是他们所期待的或所要求的 唯一报酬在农业社会,每个人也都是战士,或可以很容易地成为 战士并且,农事受战争影响尚小,“短期从事战役,他们尽可能 不要报酬;他们成为战士,既不需要君主或国家花很大的训练费用; 他们实际作战,也不需要君主或国家花很大的维持费用 [1]而在商 业社会,由于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大部分国民是技术工人和 制造业者,如果大部分人都要去服兵役,那么国家就得负担他们服兵 役期间的生活费用,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技术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最 尖端的复杂的技术,战争的行为已不是初期社会那种简单随便的小格 斗小争夺,而战争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且不确定,因此,不管一个人原 来的职业是什么,长期自费服兵役肯定是不可能的。
[4]所以,国家 必须发放军饷,组建专门从事军事训练和作战的常备军斯密认为,民兵和常备军有两个本质性区别第一,军事训练是 常备军的主要工作,国家发给他们饷金作为生活费用;而民兵只是把 军事训练作为临时的工作,他们的生活费得由他们自己从事的职业 来获得第二,在民兵身上,普通工人、工匠、商人的性质多于兵士 的性质,士兵的角色只是在战争时的“客串”;而在常备军身上,军 人的性质则多于一切其他职业的性质,军人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独立 的职业斯密通过对兵器发展史的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常备军在“商业社 会”所占的优势他认为,在火器发明以前,决定一支军队是否优越, 或者说决定一场战斗命运的,往往是士兵的体能和动作的敏捷程度, 以及使用武器的熟练程度与掌握技巧的程度在火器发明之后,这些 素质依然非常重要,但已退居第二位,“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 成为近代军队取胜的关键因素他的理由是,古代的战斗场上,除了 人的叫吼声和战马的嘶鸣外,没有声响和烟气,也没有看不见的伤 亡原因;在他附近有没有致命的武器,士兵都看得很清楚在这种情 况下,一支军队只要能娴熟地使用武器,则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是 比较容易维持纪律和秩序的。
而火器产生之后的近代战争与此迥然 不同火器不仅有声响还有烟气,炮声响起之时,而且往往早在战斗 开始之前很久,士兵就有可能预感到随时会遭遇无形的死神所以,“往往战斗一经开始,这纪律、秩序和服从性就难于保持”在使用 武器的熟练程度方面,一周或一月训练一回的民兵,绝不及每日或 隔日训练一回的常备军在训练纪律与服从方面,更是如此仅仅每 周或每月听长官指挥一次的民兵,敬畏长官的程度和服从命令的迅 速程度往往不如每日的所有活动都服从长官指挥的常备军[3]因此, 火器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常备军时代的到来通过比较,斯密得出的结论是,民兵作为国防主力必然要退出 历史舞台,常备军则应运而生,成为商业时代各国征战迎敌的当然 主力马其顿国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常备军,这支队伍训练有素,纪 律严明,勇猛无敌,他们曾战胜了希腊和波斯帝国的民兵,导致这两 个曾经无比庞大、骄横的帝国的没落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人 类文明史上的三次大革命(revolution):马其顿军队征服希腊各共 和国及波斯帝国、迦太基的没落与罗马的兴起、罗马帝国的衰亡分 析这三大革命,正是为了论证常备军对商业社会的重要性四、常备军对国防的意义不言而喻,但要支付包括士兵生活费、 训练费、武器费在内的巨大的军费,则需要国家的主权者费心思量。
显然,现代战争已从以前一项纯粹政治的社会行为转变为需要考量更 多经济因素的社会行为斯密对历史上曾经放射出耀眼光芒的希腊、波斯、迦太基与罗马 进行剖析,探求这些帝国由盛转衰的因由罗马君主对商业社会内在 机理的忽视,拆解其常备军,终致军队腐化,令帝国蹂璃于日耳曼蛮 族的铁蹄之下由此,他深刻认识到,军需充沛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 的胜负,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必须依靠商业的繁荣斯密不仅认为富裕、文明的商业国必须维持常备军,而且指出只 有富裕、文明的商业国才有足够的财力维持常备军一个国家如果 要对外作战,维持远遣的海陆军所需,并不一定要累积金银海陆军 所赖以维持的不是金银,而是可消费的物品本国产业的年产物,换 句话说,本国土地、劳动和可消费资本的年收入,就是在遥远国家购 买这些可消费物品的手段有了这种手段的国家就能维持对其他国家 的战争需求 [1]也就是说,只有商业发达、贸易流通顺畅、经济文 明的国家,才有资格赢得胜利一场战争开始了,围绕着战场会有大量的物资流动,交战双方的 军队都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武器装备,要么从国内运输,要么在交战城 市的临近城市或国家购买人们也会想象到货币的流通与和平时期明 显不同,货币流通更迅速,并且向战场倾斜。
人们普遍认为,这笔 巨大的花费一定是从每年巨额的年产物中支付,这是对的但是, 还有一种情况人们并不一定了解把军队派到遥远的国家,军饷和 粮食要在当地购买为了购买这些东西或换购商业发达国家的货币来 购买这些东西,就要输出本国的一些商品为了这个目的而输出的商 品,似乎最合适的是制造的比较精巧的工业品一个国家如果每年 生产大量这种剩余的制造品到国外,那么就算它不输出大量金银,或 者它没有如此大量的金银可供输出,也有能力进行一场耗资巨大的对 外战争好多年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四章论及“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时, 分析了战争时原产物、制造品和货币的作用:首先,一场耗资巨大的 对外战争是不可能仅仅依靠输出土地的原产物的,因为本国国民也需 要大量的土地原产物;其次,在商业和制造业不太发达的国家,一旦 发生战争,有限的货币储存对君主的帮助将很少;那么,只有制造品 的输出最合适,制造业的工人的生活资料还是国内,所输出的只是他 们生产出的产品的剩余部分斯密在《国富论》第五章第三节“公共债务”中这样推断,“一 个国家如果平时不节约的话,一旦发生战争,就只能借贷战争发生 的时候,国库中只剩下日常开支的必要资金,没有其他的剩余资金。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除了借债,政府没有其他方法政府如果急 需借款,人民会在道德的作用下贷款给政府同时,商业社会状态为 借款提供了便捷 [1]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商业秩序,没有一定 的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