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共识)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90.50KB
约34页
文档ID:6047076
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共识)_第1页
1/34

1,第八章 德育,2,本章主要内容,德育的概念、品德的结构、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的模式,3,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内容,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4,二. 学生思想品德的结构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点和倾向, 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5,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 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道德认识与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品德的重要标志6,二、德育内容1. 政治教育: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2. 思想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3. 道德教育:道德知识、传统美德、审美情操、社会公德教育,及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等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7,第二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一)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8,(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9,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影响要求易于传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10,4.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解、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11,5.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2,二、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 班主任工作,13,三、德育的方法 (一)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的方式14,(二)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2、榜样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15,3、锻炼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4、陶冶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16,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作出的肯定评价, 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的积极发展的方法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17,第三节:德育的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三种基本的德育模式:,18,一、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 皮亚杰(瑞士)、 柯尔伯格(美国) (一)理论假设: 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19,【方法】: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判断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20,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21,(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 1.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缺少对行为的判断能力,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此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 他律阶段5-8岁儿童的道德认知一般服从于外部规则, 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22,3. 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不在无条件服从权威但这一时期判断还不是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才能独立判断有人称这一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23,(三)评价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证研究,作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观点但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强调了道德判断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24,二、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菲尔(英国)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25,(一)理论假设 1.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 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 教育即学会关心26,【方法】 1)设身处地:发展学生体谅他人的动机 (角色扮演) 2)证明规则:给学生以机会 3)付诸行动:如果是你,“会怎样做?”,27,(三)评价 1)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 2)方法上以情入手,符合德育过程的多端性28,三、社会模仿模式 (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美国)等 (一)理论假设: 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们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29,【实验】 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 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为了惩罚这个大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了他一顿。

30,看完录像片后,班杜拉把两组儿童一个个送进一间放着一些玩具娃娃的小屋里,结果发现,甲组儿童都会学着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而乙组儿童却很少有人敢去打一下玩具娃娃这一阶段的实验说明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儿童表现出榜样的行为,对榜样的惩罚则使儿童避免榜样行为31,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班杜拉鼓励两组儿童学录像片里大孩子的样子打玩具娃娃,谁学得象就给谁糖吃结果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使劲打玩具娃娃32,这说明通过看录像,两组儿童都已经学会了攻击行为第一阶段乙组儿童之所以没有人敢打玩具娃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打了以后会受到惩罚,从而暂时抑制了攻击行为,而当条件许可,他们也象甲组儿童一样把学习到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33,(三)评价 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解释 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34,思考题,德育的概念?品德的结构包括哪些要素?有哪些常用的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如何理解德育模式及其功用?德育模式与方法之间关系如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