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课题自由平等的真谛课型新授课备课人胡克俭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教育价值1.自我成长:懂得自由是有限制的,能够享受在法律保障下的自由;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做到平等待人,依法维护权利3.我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崇尚宪法和法律,树立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认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证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能够理性维护权利,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3.知识目标:知道自由、平等的含义、意义;知道法治与自由的关系;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及其表现教学重点树立法律视角下的自由和平等观念教学难点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含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小组讨论、启发谈话教学媒体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及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展示图片,无人超市提问,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青睐这种“无人”模式呢?回答:无人模式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自由,满足消费者心理上的需要。
用时下比较时髦的话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环节一:漫谈自由 Q1:古今中外,人们不曾一刻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你能给我们例举人们追求自由的事例吗? Q2:为什么人们渴望并追求自由呢?学生回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陶渊明、马丁·路德·金 《我有一个梦想》 、孙中山、共产党人等 归纳: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引导学生纵向梳理追求自由的事例,再联系自身,明确自由的意义 环节二:走进自由 南京高速、隧道内飙车(视频)提问:你怎么看待他们追求自由的方式? 追问Q1:除了法律,你还受到了哪些限制?Q2:如果没有了这些限制,是否就是你想要的自由?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归纳:自由是法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自由是有限制、有条件的,自由≠任性、放纵 链接热点新闻,对学生的认知误区加以澄清从对自己、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后果上,看到一味追求个人自由会带来的后果,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明确自由的法律边界,自由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进而明确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结合自身经验,设计有探究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来源于内心对规则的认同和遵守,让学生在回答中走出对自由的认识误区,认同自由的真谛环节三:探问平等一组图片提问:人生而平等? 视频播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材料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江苏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少数民族考生平行院校志愿中A院校报考民族院校的,录取时可加10分;报考其他院校的,录取时可加3分投档你觉得这些差别对待合理吗?为什么? 图片:审理刘志军案、对特困人员的救助供养制度、老弱病残孕优先权 学生讨论结论:人虽然有差异,但人生而平等!法律保障平等的实现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 学生回答生1:合理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国家需要帮助和扶持他们。
生2:不合理,班里就有回族的学生,凭什么他加分而我们不加分,我们生活环境是一样的……师总结:人与人之间因先天或者后天等多方面因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法律不应维持或者保护这些差异,而应想办法缩小差异,以实现真正的平等,而同学所说的班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处环境和我们无异,这毕竟是个例,从绝大部分看,国家的政策是有利于促进平等的归纳:平等的含义之——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争辩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在辩论中让学生认识到,人虽有差异,但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我们所讲的平等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明确平等的第一层含义:同种情况同种对待 本活动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击学生的困惑点,通过问题的充分探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不仅仅是同种情况同等对待,还包括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引导学生从大局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去理解,对少数民族政策上的特别优待恰恰体现了实质上的平等,从而突破不同情况差别对待这一难点 升华环节播放电子相册选取古今中外追求自由平等的人物及事例。
相册升华,升华情感,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