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整理 | 借鉴参考collection of questions and answers?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第1讲崭新的开场孔子,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这个年代称之为“轴心时代〞,人类的理性、人文的思想整个得到展开,而在中国,老子的道家和孔子的儒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跟中国人心灵的塑造更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孔子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贫困卑微,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所以他是一个从平凡的人生走出伟大的结局孔子的特色就是好学,他知道自己只能念书到15岁,那叫做乡村的教育所以孔子到处请教各方面的专家,结果他能够集大成,把别人所学的加以精益求精,不断开展,成为当时有名的博学之人孔子了解了中国文化开展关键的原因何在,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在“礼坏乐崩〞的乱世,他希望重新建立价值观的根底,那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受教育,启发他内在真诚的心意任何一种行为,一定要由内而发,它才有道德价值,否那么只是外在应付别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变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贵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个人的成就跟社会的开展结合起来,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视人的社会责任,因为没有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成就自己学论语,春天的时候开场,年轻的时候开场。
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第2讲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译】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快乐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学习的内容:“五经〞“六艺〞五经就是?诗经?、?书经?、?礼经?、?乐经?跟?易经?这五本经典,?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包括礼跟乐、射箭、驾马车,还有书写跟计算学会这些才能安身立命学习的方法:学思并用“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你光学习不去思考,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要不然就觉得说没有心得,你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要是光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想的只有生活经历的范围,你没有系统的知识,那也没什么用,只会陷于迷惑学习的目的:培养德行颜回最好学:不迁恕,不二过都是与德行有关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快乐、有时候难过,这是因为看到你的处境如何、心得如何,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儒家的思想,他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你要做情绪管理,提高你的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
论语?的?学而第一?的第一章就出现了很多,有关你如何自己要求自己学习,它的内容、方法跟目的如何,一定要先掌握住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让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因为社会上往往是需要各种表现,别人才会欣赏你儒家所说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他不急着表现,他认为说我如果有能力的话呢,时机到了,别人自然会欣赏我的才华,给我时机第3讲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第一?【译】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一个人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几乎没有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第四?人之道:人应该走怎样的道!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应该知道人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儒家强调从根本开场教育在?论语先进篇?里面有一段资料,孔子的学生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科:宰我以及子贡; 政事科:冉有跟子路; 文学科:子游、子夏。
论语?内容分类: 孔子自己说的话; 孔子跟第一流学生的对话; 孔子与第二流以下的学生对话; 孔子学生说的话第4讲巧言令色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译】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的,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重点在“仁〞,首次出现孔子思想核心:承礼仪,启仁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当外界的礼乐不再能够成为行为标准的时候,不再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让你照着去做的时候,你只有设法由真诚引发内在的力量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他说很少有,不是完全没有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设法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是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表达我对别人的尊重,如果你到任何地方都板着脸,说话都是有一句没一句的,那别人看到你也就觉得很严肃,保持距离孔子不停的教人择善,人生变化无常,总会有很多项选择择,我们选什么,当然是择善了,但总会有错误,之前错了,那么之后的选择应凝补回来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每一次都选对的话,人生越来越充实圆满,你如果选错的话,恐怕就要用以后的正确选择来弥补前面做错的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上,巧言令色有时候表示对别人的尊重,羞耻心怎么来的,把个人跟团体比较,如果你达不到团体的标准就觉得很丢脸,很可耻。
儒家思想希望你能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应该到达什么样的根本要求,绝不能低于社会的要求标准,你只有比它更高,而比它更高的话,能够带来内在的快乐否那么的话,你光说你不能够没有羞耻心,但你有羞耻心之后,别人不称赞你也没什么乐趣第5讲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译】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三〞在古代代表多数,此处的“习〞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第一段是为人谋,代表替别人做事譬如我做官,上面有领导;我做事,上面有老板那么我就要问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忠〞这个字代表尽心尽力,我们称为尽忠,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第二个,是跟朋友交往有没有守信用呢?在儒家里面很强调守信,比方我今天跟你约一件事,将来时间到的时候我就要做到但是由于从现在容许你到将来实现诺言的时候有一个时间上的落差,这中间可能发生任何事发生一件事情之后,我以前容许你的事情隔了这段时间去实现的时候不见得恰当正常情况,说话应该算话,但是环境变了之后,是否是真正的诚信?第三个,传不习乎。
曾参后来是有名的教师,教出很多弟子,有些成就的,所以他的传不习乎是说,我当教师,我教给学生的,自己有没有去实践呢?人活在世界上很容易主观,什么事情都认为我对的,而没有注意到跟别人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到别人的立场或是别人的肯定儒家思想的特色就在于说我一个个人不能离开人群,在儒家里面没有关起门来的贤人你要做贤人,你要做君子,就要翻开门跟别人来往在家里面,与父母兄弟姐妹;到外面,与朋友,与你工作的老板、同事们都要交往,与天下人都有来往的时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你做任何事只要做不通,都要先问问我自己有没有问题,而不是说先问别人怎么搞的,别人怎么有什么成心阻拦或者其他的问题当发现自己没有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别人的问题这是曾参的话,不是孔子的话第6讲余力学文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译】孔子说:“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慎重,要老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不只是青少年,青少年也会长大,为人父母——要普遍关心别人仁:自古以来都是教育子女做好人,做好事,为什么只有孔子成为了一个学派,因为它是一个体系人在社会,要学会这些道德要求,你会感觉到说那我守规矩,修德行善不是比较吃亏吗?所以儒家的思想很强调,你修德行善会有内在的快乐,否那么你只看外表的话,会觉得谁好似比较照规矩来。
在许多方面会比较不太顺利的样子,这其实是一种选择的问题,是长期的考虑君子之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时雨:及时雨,学习最困难,最迷惑的时候指点一下他自己都说:“假设圣与仁,那么吾岂敢?〞——?论语述而第七?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第一种是人格教育,“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入那么孝出那么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都是一种与人相处自我要求能替别人设想人格教育必须自我要求,由内而发,绝不能说是只是被动而已,所以讲道德的问题关系就非常得明确了道德,主动和被动是有天渊之别的 第二种是人才教育是用之于外,你在社会上是个人才,你可以效劳社会,有所奉献,但是人才,它是特殊的一种条件,有某种专长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人文教育就看你怎么样利用休闲的时间,如何调节自己的生命,让它感觉到生命,很有次序,然后也能够和谐,不断地成长开展第7讲君子原那么子曰:“君子不重那么不威,学那么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那么勿惮改〞【译】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那么,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学习儒家它的后果是在内不在外,就算你今天照孔子的说法去做,考试不一定会考得好点,不一定会顺利地升官发财所以儒家一定要保证我这样做之后,符合一个做人的要求,我应该有快乐由内而发学习儒家一定要体验,问问自己内心是不是觉得更为坦荡,更为快乐如果说你做的时候,内心也不觉得快乐,代表你是勉强去做的,你照孔子的方式来做的话,不一定有这些成就不如:不相似但是你一定要很清楚地知道,内心的快乐是来自于你做到了人性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是普遍的,自有人类以来不管东方、西方、古代、现代都是人,而只要是人的话,你只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做到孔子说的要求犯了过错去改正会不会快乐,这需要体验,我们可以从小地方做起,有小的毛病,改正之后就会发现,别人对我们也比较尊重了,我们对自己也比较肯定,慢慢地再往大的方向走,这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比较具体的方法人最难的就是改正,过错与性格有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孟子:一天偷一个变一月偷一个第8讲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第一?【译】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终〞:就是生命的终点孟子曰:“养生者缺乏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孟子离娄下?“远〞是指远祖,“民德〞就是指老百姓的社会风气不忘本,饮水思源民德归厚:此处的德是中性的词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他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主要的考虑焦点,父母生我只是偶然的机缘,我自己要负责自己的生命而中国人会把这个家当作单位,像在?易经?里面,坤卦就提到一句话,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把一个家庭从开场到现在,如果经常做好事,后代子孙就会有喜庆,等于是说你就有很多福报,那如果说这个家族一路下来做很多坏事的话,他的子孙恐怕就倒霉了,会有遭殃的事情当然这种观念是比较浮泛,因为我们知道真正行善避恶的主体还是个人,但是个人跟个人之间还是有他的特殊的关联,像一个家就是一个单位,在这一方面来说的话,西方跟中国各有特色,家庭是一个群体组成的,它有血缘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家庭是好的,但是你不要忽略掉他的个性如果做父母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对孩子的个性就比较能尊重,做孩子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就能够也尊重父母亲一大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需要的是互相忍让中国过分重视家庭、关系、人情,往往忽略了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