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茶树是多年生常绿作物,茶园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目前全世界已有记载的茶树病害约380种我国记载的茶树病害共138种,其中较常见的有40多种,而且叶部病害居多,其次是枝干病害,根部病害较少这些病害中主要是真菌性病害,细菌和病毒病害较少,线虫病害虽然不多,但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此外尚有寄生性藻类、菟丝子、桑寄生及附生的苔藓和地衣茶树病害Ø常见的叶部病害有近40种:茶饼病、网饼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炭疽病、圆赤星病、白星病、赤叶斑病、褐色叶斑病、茶藻斑病、心枯病、茶芽枯病、红藻病、茶烟煤病等Ø常见的枝干病害有30种:枝梢黑点病、茶黑痣病、褐痣病、粗皮病、立枯病、膏药病、毛发病、黑腐病、红锈藻病、赤衣病、茶枝癌肿病、茶胴枯病、菟丝子、桑寄生等茶树常见病害u侵染性病害Ø常见的根部病害有30多种:Ø幼苗阶段病害:根结线虫病、茶根癌肿、茶苗白绢病Ø成龄茶树病害:茶紫纹羽病、红根腐病、黑根腐病、褐根腐病以及紫根腐病Ø茶花果实病害:茶花腐病,果实病害有云纹叶枯病和轮斑病Ø整株性病害:有丛枝病Ø生理性病害有:缺氮症、缺磷症、缺钾症、缺锌症等u非侵染性病害主要内容第一节叶部病害第二节枝干部病害第三节根部病害第一节叶部病害p病害种类:茶树叶部病害种类多,它们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
p发病部位:因病原物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危害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嫩芽、嫩叶病害,成叶、老叶病害p发生季节和条件:不同病害发生在茶树生长季节的不同时期高湿度往往是叶部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p叶部病害的控制策略: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一、茶饼病Teablisterblight1.分布与危害: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一国外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高山茶园发病严重全国各产茶省(区)的局部茶区(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有发生,以西南云、贵、川三省茶区发病最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对茶叶产量影响极大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且由病芽叶所制茶易碎,茶味苦涩,品质大降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白雾2.症状:主要危害茶叶的嫩叶和新梢以叶尖及叶缘发病最多叶片发病时,正面初呈淡黄色半透明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直径为2-10mm的病斑,病斑边缘黑褐色,病、健部分界明显叶片病部的正面向下凹陷,叶背凸起呈饼状,其上生灰白色至粉红色粉状霉层,后期粉霉层渐消失,凸起部萎缩成褐色枯斑,边缘具一灰白色晕圈,外观似圆饼,故称为茶饼病重病叶片疱斑数个至十数个,病叶扭曲畸形染病嫩梢、叶柄肿胀扭曲,易折断枯死。
茶饼病(ExobasidiumvexansMass.)坏损外担菌引起3.病原:u分类地位:茶饼病菌(ExobasidiumvexamsMassee),属担子菌层菌纲,损坏外担子菌属u不形成担子果,在叶背病斑突起部分表面所生的白色粉状物,是担子聚集形成的子实层u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在担子顶端生有2-4个(一般为2个)小梗小梗上的担孢子为无色单胞,椭圆形或肾脏形,易从担子梗上脱落u担孢子发芽前形成中隔,变成2个细胞,每个细胞均可长出芽管侵入寄主u担孢子怕光热,寿命只有2-3天,在日光直射下1小时即可失去发芽力在35℃下1小时亦即死亡u此菌属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组织中生活,当病组织死亡后,潜伏其内的菌丝体也随之死亡u生理分化现象(印度已知有2个生理小种)4.病害循环:p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或越夏在海南省茶区,病菌可终年侵染,无明显越夏或越冬期由于病菌的寄生性强,枯死的病叶和枝干不起传病作用p春秋季,当平均气温在15——20℃时,相对湿度85%以上时,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p近距离传播: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表皮直接侵入,全年再侵染可达16次之多。
p远距离传播:通过带病的苗木p茶饼病的循环周期,各地长短不一据贵州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所观察:p春茶期间为15天左右p夏茶期间为12天左右p秋茶期间为13-14天左右5.影响发病的因素:(1)气候条件:u属低温高湿病害:对高温、干燥和强烈光照极其敏感,因此该病的分布有区域性一般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终年多雾露的高山茶园中,当气温在16—2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最利于病害发生u干旱、炎热或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受抑制夏季气温较高时,茶饼病不再发生侵染但在沿河、低洼、潮湿和阴蔽的地方温度较低、湿度大,茶饼病仍可继续发生2)地形: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高山茶区或山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早且重,常成为发病中心3)茶园管理:Ø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采摘、修剪及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则易发病害Ø茶园偏施氮肥或施肥时间不当,可以加重病情如秋茶前施肥过多,促进茶树秋梢生长旺盛,枝叶柔嫩,抗病力下降,这样不但当年发病重,而且也相应地增加了越冬病菌数量,次年病情也可能加重4)品种:茶树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小叶品种比大叶品种抗病疏芽比密芽的抗病6.防治方法:(1)植物检疫:茶饼病主要依靠苗木的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因此,要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禁止从病区调运带病苗木2)农业防治:①除草:勤除茶园杂草,以利通风透光,减少荫蔽程度,以降低湿度②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③分批多次采摘:尽量少留嫩梢、嫩叶,以减少侵染的机会④摘除病叶:彻底摘除病叶和有病的新梢,可以减少再次侵染的菌源3)药剂防治:u加强预测预报:在病害流行期间,如果连续5天每天,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上午平均日照数少于3小时,应发出预报,进行喷药防治u目前国内常以喷施铜素和有机硫杀菌剂为主耐冲刷铜素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u对历年发病较重的茶园,秋季采茶结束或早春开始采前喷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0.2~0.5%的硫酸铜也有较好的防效,一般喷后10天即可采茶u海南报道,于11月间喷布0.2%硫酸镍液或硝酸镍液等镍盐对茶饼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它不但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有治疗作有u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疗效也很显著用多抗霉素100PPm防治茶饼病效果良好,一般5~7天即可采茶u印度报道,用2000PPm的萎锈灵类药剂防治茶饼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对修剪后的园圃及时喷1~2次药保新梢;在春茶开摘前和冬季采茶结束后各施药1次。
可选用:20%三唑酮+十三吗啉乳油(2.3:1)3500倍液;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1500~2000倍液;45%三唑酮福美双1000~1500倍液;5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800~1000倍液30%氧氯化铜600~800倍液注意药剂的轮用与混用,并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二、茶芽枯病茶芽枯病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江南和江北茶区茶树上发生的一种重要的新病害,最早的报道是1976年我国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安徽、湖南等省的一些茶区主要危害春茶幼芽、嫩芽叶发生严重的茶园,梢发病率达70%,罹病芽梢生长明显受阻,可使春茶减产约30%,而且品质下降1.分布和为害:2.症状:u茶芽枯病仅危害春茶期的幼芽和嫩叶,尤以1叶至3叶期发生为多成叶,老叶和枝条不发病u春芽受侵:在幼芽、鳞片、鱼叶均可产生褐色病斑,病芽萎缩不能伸展,后期呈黑褐色焦枯u嫩叶被侵:先在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或黄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有一深褐色隆起线,有时边缘不明显后期叶片正面病斑上散生众多的细小黑褐色粒点,病叶易破裂并扭曲茶芽枯病症状茶芽枯病叶点霉菌3.病原:pPhyllostictagemmiphliaeChenetHu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科,叶点霉属。
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有性世代p分生孢子器埋生在叶组织内,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薄,膜质,暗褐色或褐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的孔口p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圆形,两端圆,周围有一层粘液,内有1—2个绿色油球p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0~27℃,在8℃下生长缓慢,29℃以上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5~27℃,在8~10℃低温下仍可萌芽,29℃以上分生孢子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为5.40~6.82,pH低于4.5或高于7.5,分生孢子的发芽力明显下降4.侵染循环:u越冬:茶芽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树上病叶和越冬芽叶上越冬u传播:翌春在有雨水和露水时,分生孢子随雨水溅泼而传播,单凭风力不能传播u发病期:春茶萌芽期病害开始发生,6月中旬以后停止发病5.影响发病的因素:p温湿度:茶芽枯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始发期:3月底~4月初平均气温在10℃左右,最高气温15℃,开始发病,但比较缓慢盛发期:4月中旬~5月上旬,旬均气温15~20℃,最高气温在20~25℃,是病情迅速增长期,也正值春茶盛采期缓慢发展期:5月下旬~6月上旬(夏茶期),当旬平均气温超过20℃,最高气温超过25℃,病情发展缓慢停滞期:六月中旬以后,当最高气温持续超过29℃,即停止发病。
高温季节,即使雨日多,湿度大,病害也难以发展6.防治方法:(1)利用抗病品种:茶芽枯病的发生在品种间有很大有差异在发病初期,一般发芽早的品种发病率达30%以上,如黄叶早、清明早等;而发芽迟的品种发病率低,如乐清青茶、鸠等品种这是一种避病作用春茶比夏秋茶发病重的原因:①温度因素②春茶嫩芽嫩梢中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而夏秋茶期相反研究表明,氨基酸可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2)喷药保护与采摘结合:早春萌芽期喷药结合早采、勤采对茶芽枯病的控制收效显著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防治茶芽枯病的一个重要措施采用的药剂:①50%托布津800~1000倍液;150克亩;②70%甲托1000~1500倍液;80~120亩;③50%多菌灵WP800倍液;150克亩;以上防效均75%以上;④40%杀菌灵800X;⑤0.6%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④⑤防效为50%左右喷药日期是防治茶芽枯病成败的关键,春茶萌芽期喷药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在春茶萌芽期和发病初期各喷药一次,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效在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秋茶结束后再喷药一次,全年喷药2—3次,能阻止病害的流行三、茶白星病u国外主要分布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此病在日本发生严重,它与茶炭疽病、网饼病称为日本茶树三大病害。
u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但多分布在高山茶园、平地茶园发生较轻此病主要为害芽叶,形成大量小型病斑芽重减轻,产量降低采下的茶叶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易发酵变质,加工后的成茶味苦涩,汤色浑暗,破碎率较高,饮用后往往肠胃有不适感,对茶叶的品质影响很大茶白星病又名白斑病、点星病1.分布与危害:2.症状: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尤以芽叶和新叶最多叶片受害后初先呈淡褐色湿润状针尖大小的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灰白色小斑,中央凹陷,其上有小黑点,边缘具褐色略隆起的纹线,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斑直径0.8-2.0mm,多时可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嫩梢及叶柄发病时,病斑呈暗褐色,后逐渐变为灰白色圆形病斑,病部亦生黑色小粒点,病梢节间明显短缩严重时,病部以上组织全部枯死茶白星症状叶点霉病原3.病原:p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叶点霉属(PhyllostictatheaefoliaHara)p菌丝体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在2-25℃之间均可生长发育,最适为18-25℃,高于28℃则不利p日本的茶白星病菌(ElsinoeleucospilaBitancoumJinkins)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多腔菌目痂囊腔菌科痂囊腔菌属。
其无性阶段为(SphacelomatheaeKurosawa)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痂园孢属p中国和印度则以(Phyllostictatheaefolia)(叶点霉属)为主,但中国茶叶研究所的陈宗懋、陈雪芬在浙江也曾分离到痂园孢菌4.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气温在10℃以上,在有水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