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一、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写作主题聚焦于热爱写作和学会观察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等,展现了作者们对自然景物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观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爱,掌握观察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思维的敏锐性和逻辑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优秀作品中的描写,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传承优秀文化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观察的方法,如多角度观察、细致观察等运用观察所得进行写作,使文章内容丰富、生动。
2.教学难点 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培养学生持续观察和写作的兴趣与习惯 六、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1.课的类型:写作指导课、实践课 2.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例分析法、实践写作 法 七、教学过程【任务群】 任务一:圈一圈·从教材获得启示 任务二:想一想·跟作家学会观察 任务三:看一看·从生活捕捉素材 任务四:读一读·从阅读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升入初中,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新见闻我们也洋溢着新的喜悦和收获班级拟开展“初中印象"话题讨论请你先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来完成任务吧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圈一圈·从教材获得启示 1.想要写好,先学技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0页《热爱写作,学会观察》,说一说你的收获 (写生阅读教材后交流) 课件出示: (1)写作始于我们的_____________,是人们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用文字来 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的 _________________。
(2)写作要从 写起,写自己 的事情,写自己 的情感与想法 (3)平时养成细心 _____________、勤于 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写什么东西发愁了 (4)写作能提高人的_____________,训练人的_____________,让你变得更睿智 预设: (1)生活 记录生活 感受 (2)身边的事 最熟悉 最想表达 (3)观察 思考 (4)观察力 思维 2.你能从课本这段导写文字中提炼三个关键词,并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吗? 预设: 任务二:想一想·跟作家学会观察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头活水,观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我们一起跟着作家们学一学观察 1.阅读下面语段,思考作家是如何观察自然的? 语段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济南的冬天》) 预设:视觉角度 语段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春》) 预设:嗅觉角度 语段三: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预设:听觉角度 语段四: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刘湛秋《雨的四季》) 预设:多角度描摹 启示一:细心观察,调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景物 2.阅读下面语段,思考作者如何由“形”及“神”,融入自我情感,生发感悟的? 语段一:“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预设:根据触觉,感悟到母亲的温柔,使春风更具人情味 语段二: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 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刘湛秋《雨的四季》) 预设:根据雨的特点,提炼出丰富的感悟 语段三: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预设:余光中于听雨中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回乡不得的凄凉之情,自然的“冷雨"与内心的凄冷达成了一致,于是,全文给人一种凄清迷离之感 师小结:不仅仅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思考、去剖析生活,进而去联系、去假设、去体会、去反思,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 启示二:用心观察,由“形”及“神”,融入自我情感 3.课堂小结 对自然的感受要留心、用心,同时通过揣摩、联想、思考,发现自然之美、自然之超亟、自然之理只有你真正地喜欢这样的自然之景,热爱自然生活舌,无论走到哪里,都多留一个心眼,留心观察,习惯性地凝视,并追问自己的情感判断,那么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景 4.课堂练笔一:初中印象·美丽的景 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我们学校的自然景物也相应发生了许多美丽的变化,呈现出秋季独有的特征请你选取一个自然景物,细心观察,将它的美丽记录下来。
(1)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 观察时间 气候条件 所处位置 周边环境 观察要点 角度 整体 局部 联想想象 内心感受 形状 颜色 声音 味道 质地 动态 其他 预设: 观察对象 紫叶小檗(bò) 观察时间 气候条件 小雨 所处位置 学校花园边缘 周边环境 银杏、松柏、鹅掌楸 观察要点 角度 整体 局部 联想想象 内心感受 形状 簇生状,长方形 叶片呈卵形 团结 一片单薄,簇拥有力 颜色 暗紫色 暗紫,有些发褐色 绽放自己最美丽的状态 好看 声音 沙沙 无声 味道 清香 酸酸 神清气爽 质地 扎手 叶片柔软,有软刺 动态 不怎么动 叶片微微震动 在风雨中坚韧 其他 虽不起眼,仍然傲立风雨中 (2)习作展示 那片紫色的美 在校园的小花园里,有高大的银杏,挺拔的松柏,茂密的鹅掌楸……而我却偏偏把目光停留在了那紫红色的簇生状植物上…… 在我的记忆里,它很常见,但很少有人关注它。
它有个甜美的名字——紫叶小檗 我喜欢那些不易被人们注意的、细小的东西,比如紫叶小檗它的嫩叶还绿里透着淡红,当秋的冷气吹过后,有些叶子已染上了紫色外面一圈的紫,包裹着簇中的幼枝,紧紧的,簇拥着,相互支持着,如同一个温暖的大集体 轻轻地用指尖触摸每一片叶子,菱形或倒卵形的,感觉十分柔软;再仔细看,每一枝干上都有许多小刺小心触碰,竟惊奇地发现,这些刺其实是软的......我记得小时候妈妈曾指着那紫叶小檗警告我:“小心!有刺!别扎到!”而今才发现,那看似带刺的外表下竟藏着柔软……看似冷酷,其实内心十分温暖,这不正像我们生活中的一类人,他们是否也常常被误解?瞬间,我对紫叶小檗更加爱怜,而且对它默默掩藏的温柔,燃起一抹敬意 紫叶小檗每天都在变,从红,到暗紫;从稚嫩,到成熟;可它们依旧紧紧簇拥当瑟瑟风雨来临时,它们舞动起来,发出“沙沙——沙沙"的声响,每一片小叶子都高昂着自己的小脑袋,似乎正在舞台上高歌的合唱团,齐力展示它们的曼妙雨后,紫叶小檗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深吸一口气,仿佛一杯清水,这感觉让我格外地愉悦…… 越来越深的秋的风,拂过我的衣襟,拂过那玲珑的叶片那小叶子蝴蝶般扇动双翅,却迟迟不愿落下。
它们渺小,又是如此强大,似乎一点儿都不畏惧即将到来的寒冷,在渐渐深浓的秋色里展示自己最炫的风采 冬,就要来了,寒冷,你怕吗?紫叶小檗,相信你,更期待你:一定会迎接北风,继续傲雪 任务三:看一看·从生活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头活水,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处动人的景致……这些内容都值得写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 1.阅读下面故事,说一说你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写作启示? 锦 囊 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 一路上,他细心观察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就这样从早到晚坚持积累生活素材,勤奋地进行诗歌创作 正因为李贺不辞辛劳,精心打磨,才使得他的诗篇千年传颂 启示三:留心生活,保持敏感,摄取精彩瞬间 2.课堂练笔二:初中印象·美好的人 九月份,刚上初中,来到新校园、新班级,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他们当中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他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感受到了他的美好?请你写一个小片段,将你对他的印象写下来。
(1)(新同学)观察记录表 人物 与众不同之处 新同学 外貌 “抬头纹”挤在了他的额头上,高高挑起的眉毛,精光闪烁的小眼睛 幽默活泼 动作 双肩一耸,两只手向外一摊 神态 脸上挂着灿烂的笑,故作一本正经的表情 语言 大声问道:“你们的数学卷子都改完了吗 "得意地说道:“那必须是100分!”摇了摇头,略带感叹地缓缓说道:“唉,看来,过于优秀也是一种坏事哟" 其他同学 表现 有人好奇地问他的数学成绩同学们纷纷向他射去饱含着“羡慕嫉妒恨”的目光顿时,向他射去的目光之箭纷纷在空中跌落,换来的是同学们上气不接下气的笑声 (2)习作展示 我的新同学真幽默 一天中午,我们班一群人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他脸上挂着灿烂的笑走了过来, 大声问道:“你们的数学卷子都改完了吗?" 有人好奇地问他的数学成绩他嘿嘿嘿笑了几下,双肩一耸,两只手向外一摊,得意地说道:“那必须是100分!”同学们纷纷向他射去饱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