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德育思想流派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0KB
约6页
文档ID:164774103
德育思想流派_第1页
1/6

关键词: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道德观评析文/袁锐锷  道德观是德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德育思想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体系各异的教育思想流派本文选择其中若干著名代表人物的道德观予以评析,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参考  一、迪尔凯姆的道德观  著名的法国早期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旧译为涂尔干)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分析教育问题和道德问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为广大德育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和概念,成为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迪尔凯姆在其所写的主要著作中把道德研究看成是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认为通过研究社会的道德问题就能认识社会的面貌一切社会问题都是道德问题,要控制社会,使社会趋于稳定和统一,道德是强有力的工具  迪尔凯姆认为,道德本来就是社会的现象和事实,包括一系列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活动,它是社会创造的并为社会服务没有社会,道德就没有目标和责任,也没有根基因此,他反对伦理个人主义把个人的利益假设为基本的道德要素,用原始的个人动机或本能来解释道德迪尔凯姆这一观点是基本正确的因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它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又是识别和评价人们行为的尺度由于人的行为是多样的、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的所有行为都能称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自觉认识的表现,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表现因此,作为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的道德,所涉及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利益问题,这种利益不论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还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最终都要纳入社会关系问题之中所以,凡涉及道德问题,就不仅仅指个人的动机或本能,而是指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现象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考察道德问题,才符合社会历史测展的规律 *  迪尔凯姆强调“调节行为乃是道德的一例根本的功能”,道德不过是一组禁条,是预先规定人们行动的一种行为规则应该通过道德来限制和调整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从而避免各种危机的产生诚然,道德具有调节人们行为的功效,但是迪尔凯姆夸大了道德的社会作用,把道德凌驾在政治经济之上,当作是医治社会混乱的良方;同时,他又把资判主义制度的弊端所产生的社会危机归因于道德败坏,而不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中寻找原因,这些都表现了他的唯心史观及其道德理论的阶级局限性  要全面了解迪尔凯姆的道德涵义,还必须研究他所提出的“人的二重性”概念。

他认为人具有相对的两种特质,一种是个人的、人格的特质;另一种是社会的、非人格的特质前者是指仅仅适用于个人自身和个人生活的精神因素,后者则指个人置身于其中的群体反映在个人中的观念、情感和行为表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每一个人中形成后一种特质他认为,人形成社会本性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秩序、意义和道德的源头所在;人只有当他与群体取得一致、成为社会的一员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迪尔凯姆实际上提出了个体的社会化问题的确,个体的社会特质源于个体的社会化,社会中的组织机构、社会群体使个体的社会化成为可能和必然当个体与社会的组织机构、社会群体发生联系或关系时,产生了个体与社会的融合,它是一种社会机能,协调各种人群关系,在这种协调机能作用下,人才成为社会成员,才能在社会中确立自身的角色和地位,从而发挥自我的潜能、能动性和创造性德育的作用就在于,它不仅使人的社会化规范化,而且在教会个体学习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展了个体的人格,它既属于个体自己的,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性质我们认为,区分人的两种相对特质应该从一个过程中的两个侧面来看,而不是割裂地区别它们  正是由于缺乏辩证的观点,同时也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迪尔凯姆更多地强调人的二种特质之间的对抗。

他说,人的二重性反映了我们同时是二种存在,即以我们的机体为基础的纯个体的存在(“个人的我”)和仅仅作为社会的具体化的存在(“社会的我”),由于社会的要求和个人的价值观经常冲突,“如果不要求每一个人无休止地做出重大牺牲,社会就无法构成和维持随着文明的进程,这种要求就愈迫切尽管迪尔凯姆认为德性包括了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三个要素,但是归根到底,他强调道德是通过牺牲自我而实现的应该看到,个体的自我发展过程不仅发展了个体的机能、智能和潜能,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个体不断融入社会,实现心理社会化的过程从总的方向上看,两者之间是一致的,可以统一的但由于两者往往并不同步或完全达到同一水平,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社会要求与个人的自我需求不平衡,所以两者又有对立的一面至于是否牺牲“社会的我”或“个人的我”才能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还要看道德的社会要求正确、客观与否,并视个体道德承受力如何而定  作为对道德的进一步说明,迪尔凯姆指出,社会性的道德不一定等于传统的道德或大多数人之所为,道德并不总是由服从多数或社会同意来决定,事实上有时候最有道德的行为却表现为与社会最不保持一致迪尔凯姆正确地看到了道德源于社会,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没有永恒的、一成不变的道德观念和内容。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迪尔凯姆要求根据历史发展来判断道德,道德应该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服务有些行为看起来是触犯了当时的道德,但实际上它已经预定了将来的道德  迪尔凯姆进一步认为,要研究道德,还须区别“道德现实”(Moral Facts)、道德、“道德理想”(Moral Ideals)、道德原则等概念迪尔凯姆用“道德现实”一词来强调道德的客观性,强调它应该是事实上存在的现象,就象自然现象那样可以用客观的、科学的方式加以研究他认为,道德现实以及作为这些现实的正式体系的道德乃是一整套客观存在的行为规则,“是那种在具体的社会必然性影响下历史地形成的实践规则”*,这意味着非先验的、以经验和社会为根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代表着人所欲求和值得去做的行动迪尔凯姆正确认识到道德并非主观臆断的产物因为当道德由社会性的认知结构内化为个体——社会成员的认知结构时,道德就成为个体按照社会的要求而行动的准则,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将社会责任和义务纳入自身的生活轨道,一旦如此同步,内化了的道德就有了定向的作用,即代表着人所想做的和值得去做的行动方向这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指向,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定向  迪尔凯姆认为“道德理想”是从道德现实派生出来的,指一个社会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标准。

它们体现在这个社会的风俗、传统和清规戒律中,构成了社会希望传递给年青一代的东西,并作为社会的灵魂、强大的集体力量而发挥作用的确,作为一种概括程度最高的价值,道德理想在人对所有其它价值的实际选择上起着预先规定的作用,即规定着人的意识和行为总的思想价值方向,这种作用就体现为社会的风俗、传统和戒律约定俗成地作为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力量而发挥作用,作为社会意识的灵魂而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  所谓道德原则,在迪尔凯姆看来,不是决定着全人类道德生活的一整套先验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而是特定社会的道德现实的反映,是社会道德理想作用于个人而形成的个人道德生活的指南,即个人的行动指南所以,道德原则乃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进一步作出表述:道德原则反映道德最普通的特征,是以道德的精神方面与道德的实践方面的综合为其特征的,是应有的道德意识、行为和现有的道德意识、行为的反映因此它是决定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戒律,所有这些都反映着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观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Lawrence Kohlberg)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学说在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如何看待道德这个涉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本问题上,科尔柏格主要采用了杜威的相互作用说,这与他的理论基础的综合取向有关科尔伯格试图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各个方面综合地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形成一种学说在哲学上,科尔伯格一反20世纪多数教育哲学的分析倾向,返归传统的综合性;在心理学方面,他突破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斯金纳行为主义的理论,试图代之以一种新的原理;在社会学方面,他认为无论从科学上讲,还是从逻辑上看,道德相对论都是不正确的,因而提出了一种新的一般性概念(即绝对主义);在教育上,他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科尔伯格在其理论著作《以发展为教育的目的——杜威的观点》中阐明了关于教育、知识和发展的三派主要理论:浪漫主义(卢梭、弗洛伊德、穆勒)、文化传递(迪尔凯姆)、进步主义(杜威)他认为,这三派理论是各自建立在不同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他既反对浪漫主义者的极端个人主义,又反对文化传递学派的极端集体主义,而是倡导一种基于有机体(个人)与环境(社会)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他说:“成熟理论假定心理的基本结构取决于机体的内部状况,环境学派的学习理论是假定心理的基本结构是由外部世界的种种条件所造成的。

而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基本结构是有机体的结构潜质与外部世界的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⑤科尔伯格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刺激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认知发展更是一个在同不断复杂化的认识环境相互影响中熟悉这一环境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知识既非内有的经验,也非来自文化传递,而是源于个人与特定环境的关系道德发展作为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所涉及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冲突的社会环境  以此为基础,科尔伯格将道德概念植根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并将正义的价值作为其体系的核心正义”就是关心他人的福利和公平合理地对待别人,意味着人的个别存在与其环境不可分割关心他人既非一种空洞的心理机制,也不是文化的人造物,而是人类道德状况的一个基本特征,作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在社会中与他人相互联系起来科尔伯格后期的著作更加重视这种道德的社会性他把“正义”准则看成是解决道德冲突的理想准绳,正义价值观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即道德选择所依据的是这种更“高级”、更“成熟”、更“有效”的准则——正义 (公正)可见,科尔伯格的道德学说高度重视道德原则的作用道德原则就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既不取决于个人的一时兴致,也不取决于群体的共同意见;道德原则不是那种取决于其它因素的、派生而来的或者可以还原的现象,而是独立存在和不可还原的自然事实。

他说:“我对道德判断所作的分析,乃假定道德判断是约定俗成的和自成一体的,而不是别的什么  科尔伯格既把道德原则看成是一套高度概括的准则,又把它当作处理各种道德选择和行为的指南,是反省道德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作出道德判断和决定的方式这就是说,进行道德判断包括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应用一些规则道德原则是处理道德冲突的方式科尔伯格认为,当人们各执一词,彼此意见分歧时,用来解决冲突的成熟原则就是正义的原则,即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  科尔伯格在道德问题上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将儿童道德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要求社会与学校都要积极创设好的环境,促使儿童不断地与道德环境相互交往,主动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这一主张的可取之处正是在于突出了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积极作用诚然,科尔伯格没有也不可能引导青少年从社会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方面去观察分析道德冲突的根源按照他的主张,即使是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也只是为了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而不必去探究道德问题的社会根源,因为这是无法解决的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原则的论述,正确地批判了道德相对论的谬误,却抹煞了道德涵义上的阶级内容,虽然他肯定了道德的客观性,可是没有认识到道德的历史性。

  三、威尔逊的道德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科技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复杂化,造成了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究竟什么样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才能适应这种局面,就成为人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约翰威尔逊(John Wilson)是当代西方德育思想流派中独树一帜的英国教育哲学家如果说迪尔凯姆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