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易错题0 7信息类文本阅读之教考衔接题一一对教材不熟,衔接脱节目录0 1易错题简介易错题型教考衔接题易错原因不理解文本的观点;对教材不熟,衔接脱节0 2易错题例析0 3易错题攻略【攻略一】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攻略二】梳理统编教材单元知识点攻略三】梳理整本书阅读知识体系乡土中国)0 4易错题练习易错题型一一教考衔接题教考衔接题的本质是“教材与考题”衔接,核心是课内外结合从解题角度看,教考衔接题属迁移运用类考题从信息类文本命题设计看,考题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解答此题,考生既需要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又需要对教材相关知识熟悉教考衔接题无所不在从衔接内容看,信息类文本考题主要衔接教材以下三个方面内容:1.衔接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信息类课文2.衔接教材中大单元知识要点3.衔接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系列 乡土中国易错原因一1.不理解信息文本的观点与思想实质2.不能建立信息文本与教材内容的联系3.对教材不熟,衔接脱节,分析离题高考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材料一:在历史学研究中,鲁迅、茅盾、老舍、闻一多等人的作品经常被当作佐证史料而引用现代文学能够被用作历史研究之辅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见史”传统的存在。
所 谓“以文见史”,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互动关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对历史的观念传统,又是作品处理文本与现实关系的写作传统中国现代文学在反思历史、关注现实方面成就卓著,各个时期的文学潮流中都存在一个清晰的历史维度以文见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写作传统文学参与历史建构的传统在五四文学之前的进步人士那里就已经开启中国现代文学与历史深度融会,积淀成一种前后相继的写作现象,并演化为具有本质意义的写作传统现代作家在“人”的建构过程中,首选的是历史批判的路径,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径,梁启超、鲁迅等人都是如此历史是中国现代作家倾心审视与观照的一片邈远、深沉的疆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都写过孔子的事迹,如曹聚仁的 孔老夫子、冯 至 的 仲尼之将丧、陈子展的 楚狂与孔子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不断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娟(鲁 迅 补天),历史豪杰伍子胥(冯 至 伍子胥),精神气节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郑 振 铎 桂公塘),及众多能臣谋士,如 信 陵 君(廖沫 沙 信陵君之归)、苏 秦(魏 金 枝 苏秦之死)等此外,歌颂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 其 芳 的 王子猷、唐 殁 的 晓风杨柳等。
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历史书写,是沟通过去与当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进读者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中国革命与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使文学天然地关注历史进程现代文学的纪实功能十分强大,民族国家重大事件与其文学呈现之间的时间差非常小,这是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醒目标志各时期的主流文学全面折射出历史的风云变幻,文学由此逐渐确立了新历史观,并参与了历史的意义重构以文见史”传统与中国现代伦理变迁息息相关新伦理的建构依托历史资源的例子大量存在伦理辩驳在20世 纪 30年代前后的历史小说中大量出现,抗战文学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为最高伦理原则中国作家善于到历史中寻求伦理变革的依托在这里,伦理变革与“以文见史”传统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文见史”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形式变革密不可分历史小说、新歌剧、随感录、报告文学、传记文高考材料学、叙事诗中都有历史的踪影现代作家突破了传统平话和历史演义的局限,从而为历史表达创造了新形式例如,鲁迅的故事新编、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朱东润的历史人物传记、谭正璧的历史小说等,都在文学形式上创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诞生与历史语境有着必然的关联对“以文见史”传统的认知有助于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与历史都以关注人性为前提,这就使某些文学作品在生成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备认知价值从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培育出的审美意识是社会化审美意识,对这种意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审美价值的动态性和社会性,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传统的一个重要侧面以文见史”传统为文学接受者与批评者带来了指向未来的愿景文学中的历史书写总是带着对公平、正义乃至乌托邦的向往,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从“过去”透过“现在”而直达“未来”的精神这一传统不仅折射出历史规律,而且用指向未来的愿景为社会进步带来隐形的助力摘编自王寰鹏 中国现代文学“以文见史”的写作传统)材料二:在近年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习近平同志在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近平同志说: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我们并不是要求作家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追求历史事件、历史情节的绝对真实,而是要求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的真实也就是说,即便叙事者在历史事件与情节的描绘上达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实,但这一基础如若并非建立在历史本质的契合之上,我们也不能说这是真实的历史叙述反之,即使对于某些历史的描写,其事件与情节完全出于虚构,但却在更高层面呈现了特定时代的本质规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实的历史摘 编 自 徐 刚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问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以文见史”观点的一项是()A.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是诗人献给一位普通农妇的颂歌,对她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旧中国广大高考材料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B.孔乙己艺术地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社会上像孔乙己这样的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C.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抗战时期根据地一对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新面貌D.边城描绘旧中国军阀混战时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讴歌了当地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2.阿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传统的1,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本质上是属于迁移运用题要用信息类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现象,先必须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明确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重中之重2.梳理统编教材单元知识点信息类文本衔接教材哪部分内容无规律可寻,重点应当是教材中的单元知识体系复习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教学要求及目标进行系统梳理,特别是高中教材中的信息类文章单元(具体见下表)信息类文本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分布信息文本单元课文篇目课文类别知识要点必修上册第二单元1.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新闻类文章新闻报道1.新闻基本的构成要素2.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性3.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五单元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2.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科普文演讲词1.科普文语言特点2.演讲词结构及语言特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2.长征胜利万岁演讲词、回忆录、同上高考材料3.另 U 了,“不勿】颠尼亚”新闻报道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 包身工报告文学1.新闻的真实性与文学性2.新闻的客观性与情感性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1.自然选择的证明2.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科普文章同上3.梳理整本书阅读知识体系。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也是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重点设题范畴应对其乡土概念与思想内容进行梳理具体见下表乡土中国重要概念及内容观点基本概念思想内容及观点乡土性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礼俗社会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法理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裁面对面的社群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社会格局特点: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及就发生联系圈子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决定,具有伸缩能力;每个人在某时某地动用的圈子不同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格局特点:团体由个体组成;个体对团体的关系相同,事先规定团体中的组别或等级分别;团体界限分明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家族乡土社会中的“家”是具有长期可延续性,具备生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宗教功能等,遵循单向父系扩大原则,排斥普通情感的可伸缩的事业组织。
家庭人类学中所界定的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以夫妇为主轴,两性合作,主要担负生育功能的,具有临时性和短暂性的生育社群高考材料男女有别在乡土社会中,为了寻求稳定的社会关系,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有严格限制,进而实现两性之间的隔离,阻止两性间的激动性感情给稳定秩序带来危害传统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强调男女应严守封建礼教等男女求同强调两性之间在相异的基础上,寻求互相的充分了解,获得感情的激动,进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生活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的主要表现为恋爱的探索人治“人治”似乎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治理方式作者认为“人治”是一种不严谨的提法,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发生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法治依靠国家权力来推行法律,从外限制人,使人被动服从社会秩序的治理礼治依靠文化传统的力量,通过教化把“礼”内化为个人习惯,使人主动服从社会秩序的治理方式横暴权力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强制维系压迫关系的权力同意权力为保证社会分工的顺利进行,人们服从社会契约(也就是同意),在此基础上共同授予一部分人干涉他人的权力长老权力乡土社会的一种权力形式特点:发生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规律、每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要接受一番教化从而明白并遵守规矩。
有强制性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我们称作文化的,是先于被教化者而存在的,不需要被教化者的承认,也不承认未成年人有意志依赖于稳定的文化传统在几乎完全由传统规定下的乡土社会,教化才能发生效力建立在长幼之序的原则上长幼划分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的权力,因而也就产生了独特的“长老统治”血缘社会乡土社会的一种结构形态特点:用生育或者血缘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并且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文化缺乏变动,社会状态稳定人际关系依靠多方面和长期的人情往来维持,权利和义务无法“清算”因此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难以长久维持地缘社会契约社会的一种结构形态特点: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伴随着社会的变动和人际交往的复杂化,高考材料权利和义务“当场清算”的需求不断增加,这 种“清算”就是商业而寄籍在血缘性社区的“陌生人”就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从而发展出一种非血缘性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以“契约”的方式维持,权利和义务的清算精密而确当在商业活动中,人们用理性而非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陌生人之间订立契约,用信用和法律来保证契约的进行,完成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清算。
时势权力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第四种权力方式,它是用来描述乡土社会结构变迁的概念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新旧交替,时势造就英雄,因而容易发生时势权力在生活困窘的初民社会、动荡的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