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95KB
约13页
文档ID:231089641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_第1页
1/1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介绍】 王维(701-761,一说699—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约天宝十二年(约公元753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纳兰性德(1655.1.19—1685.7.1),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课后作业 一、读拼音,写词语 sūn b bo()把船tng b()在h pn(),自己上岸,走进s mio()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竹喧归浣.女 2.随意春芳歇. 3.身向榆关那畔.行 4.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四、课文内容梳理。

《山居秋暝》这首诗体现出诗人对_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枫桥夜泊》表达出诗人满怀的__________;《长相思》则表达出对 _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五、读诗歌,回答问题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 2.“山一程,水一程”中,对“一程”的两次运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 B走了一路,很累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你知道的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孙伯伯停泊河畔寺庙 二、1.洗衣服 2.尽 3.边 4.声音嘈杂 三、1.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四、田园愁绪家乡的思念 五、1.清纳兰性德 2.A 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六、示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三、再读诗歌,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诗中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明确: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

空” 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相关知识补充: a 关于佛教的知识:认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观),五蕴无我”空,表示 万法都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固定的实在性,与缘起同义它的义理否定事物的实在性,否定构成自我与世界的恒存的永久的实体,也否定持有这种见解的看法空”的唯识宗主张“境由心造”、“万法唯识”、“唯识无境” b 关于“空山”的相关知识: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颔联:月、松,特点是明净,清幽学生结合《荷塘月色》里对月、树的描写感悟月的皎洁,月下松林的斑驳朦胧美,体会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响像歌声 意境:“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静(月、松)一动(泉水),一色(月色皎洁、青松苍翠)一声(泉水) 颈联:浣女:纯真,活泼渔夫:勤劳,朴实学生讨论品读) 理解: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的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问: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 明确: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 (2)通过感受,纠正读法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然后学生范读。

(3)品读课文,再现意境(学生闭眼想,老师描绘)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空静,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数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