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钉螺生态学课件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5.50KB
约27页
文档ID:94482749
钉螺生态学课件_第1页
1/27

钉 螺 生 态 学,吴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与钉螺孳生有关的一些因素,l.土壤 到目前为止,在广大的流行区内,还不能确定何种土壤最适宜或最不适宜钉螺的生存繁殖但一般认为钉螺喜欢在富含有机质的、含氮、磷、钙的肥沃土壤环境中生活在PH6.8~7.5的微碱、微酸和中性土壤中环境,钉螺都能生存2002年4月苏州疾控中心和吴中区疾控中心用生石灰粉灭螺试验,PH≤12时,60天观察钉螺死亡率达到100%也有报道发现土壤中Mg和Ca的含量少于20%的地区,所见钉螺都是光壳,大于20%的地区的钉螺都是肋壳2.光线 钉螺对光的反应较敏感由于光线照度的不同,钉螺可表现为趋光或背光反应钉螺所喜欢的照度,大约在3600~3800LX但当照度低于0.1LX时,也能强烈地吸引钉螺钉螺在15、40、100W的光源照射下,都有趋光性钉螺对强烈的日光(大于4000LX)表现出畏缩、背光而行,或潜伏于隐蔽物下一般情况下,在晴朗的白昼照度多在4000LX以上,因此钉螺绝大多数都藏匿起来,少数暴露在外面的钉螺也大多数缩在壳内,紧闭螺厣;而在阴雨天、黎明、黄昏和夜晚,照度较低,钉螺的活动则非常活跃在直射的阳光下,如果钉螺栖息环境毫无遮蔽,则钉螺在强光与高温的作用下很快死亡。

尤其是在干燥的泥面上,钉螺的死亡率更高,而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中死亡率要低得多因此一般认为,在夏季干燥的情况下,直射的阳光使钉螺死亡的原因可能是钉螺在高温和强光下体内水分大量丧失所致,而与紫外线无关 实验证明,钉螺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并无明显的选择性3.温度 一般认为,适宜钉螺生活和繁殖的温度为20~25℃,过冷和过热,均不利于钉螺的生活和繁殖,也影响钉螺的寿命 (1)低温对钉螺的影响 钉螺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但过低则能致钉螺死亡据实验观察,在-2~-6℃的冰中,钉螺能抵抗4h在-3℃的干寒环境中,能持续31d才死亡温度对土表、土内钉螺的致死情况不同实验观察,将钉螺放置于-1~-2℃的冰箱中,无论土表钉螺还是土内钉螺均需经过65d才全部死亡,而在2~14℃下,经过65d,土表钉螺的死亡率可达58%,但土内5cm钉螺却仅有个别死亡在自然环境中,气温在6℃以下,钉螺暴露在土表的数量显著减少,大多数躲藏在草根、泥缝、松土、枯草、树叶、砖石等下面隐蔽起来,不食不动,有些象冬眠样子,处越冬状态钉螺的越冬状态一般从11月中旬开始,至次年3月才结束但由于各地气候情况不同,所以各地钉螺的越冬状态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广东南部、福建等地,由于气候温暖,钉螺在当地一般无越冬现象;而在安徽南部、武汉、江苏等地,钉螺则表现有明显的冬眠现象。

钉螺越冬时常常表现为群居现象,常常数十只钉螺集居在一起2)高温对钉螺的影响 钉螺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差钉螺在29~30℃的水中保持48h,则可全部死亡;在40℃的水中保持6h,100%死亡钉螺的活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剧,在28~30℃时,钉螺的平均爬行速度最快,而在33~35℃时,钉螺的爬行开始很快,但以后逐渐减慢,不久即呈衰竭状态 在炎热的夏季,钉螺都潜伏于草丛、土缝中,很少活动,与夏蛰的情形相似,但一旦地面潮湿,天气阴霉,钉螺仍能活动如常4.水分 水分是促使钉螺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钉螺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尤其是在幼螺阶段必须在水中生活,离开了水以后即很快死亡在水中或潮湿的地面上,成螺常伸出头足活动但在干燥的环境中,钉螺软体则缩入壳内,闭厣不动,以减少体内的水分蒸发,这是钉螺抗御干燥的本能反应在夏季阳光直射下,钉螺在干土上的寿命很短,但在湿土上的钉螺则不易死亡土壤的含水量不等,钉螺的分布亦随之而不同在湖、河岸壁水淹不到的地方,钉螺分布很少一般认为,泥土含水量少于20%时,钉螺的活动力较差,基本不开厣;而泥土含水量在30%时,钉螺的活动则较强钉螺在干燥环境中虽然不能活动,但成螺却具有一定的耐干能力。

钉螺的耐干能力与温度有关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钉螺的耐干时间较短,而在低温下则较长幼螺的耐干能力要远远低于成螺 至于水质和钉螺分布的关系,一般钉螺孳生地的水的PH值为中性或微碱、微酸;但据观察,有的地方钉螺在PH8.0左右的水中也可生活,在PH9.75~9.80的水中尚可有部分钉螺爬行,但在PH9.80以上的水中,钉螺即闭厣不动另据苏北沿海地区观察和分析,钉螺也能适应和自下而上于含有0.26%可溶性盐的水中;也可适应总硬度为1.40度、氢氧化合物及碳酸盐为0~2.52度、酸式碳酸盐为6.72~29.4度的水中5.草 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有螺必有草,钉螺孳生地往往杂草丛生,而无草处一般较少发现钉螺,即使偶然见到,其密度亦很低但有草不一定有螺在有草的环境中,钉螺能获得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食物等条件,而且在夏季还可避免阳光直射,在冬季钉螺聚集在草根附近可避严寒因此,在自然界钉螺的分布与草的分布有密切关系,有草无草,草的多少是决定钉螺分布不均匀性的重要因素之一6.食物 在自然界钉螺可摄食原生动物和植物,但以摄食植物性食物为主,其嗜食的种类较多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草本种子植物等从钉螺胃中发现的藻类共有11种,包括无隔藻属、水绵属、转板藻属、卵形藻属、舟形藻属、羽纹藻属、茧形藻属、桥弯藻属、双眉藻属、双菱藻属及色球藻属等。

7.氧 钉螺依靠鳃及外套腔与水接触,进行气体交换,而获取氧气钉螺的耗氧量昼夜不同,夜间较多,约为白昼的3倍钉螺在水中的耗氧量较恒定,远高于离水后的耗氧量,这可能与钉螺在水中活动较强有关钉螺对缺氧有显著耐力幼螺对缺氧的较成螺敏感,在密闭的水中24h后,成螺的死亡率为13.6%,而幼螺的死亡率则可达86.9%二、钉螺的分布、活动与扩散,钉螺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北至北纬36附近,南至赤道附近分布的国家有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钉螺的分布取决于自然因素我国大陆钉螺分布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雨量都有在750mm以上另外,钉螺分布与土壤、植被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钉螺并不是在分布的四周范围内普遍存在,在我流行血吸虫病的各省、市、自治区中,只有部分的县市,一个县市中只有几个乡,一个乡中可能只有几个村有钉螺分布在个别地区中,钉螺孳生地虽然连成一片,但在这样大片孳生地中,也存在着无螺的“孤岛”一)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 根据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地理特点及钉螺孳生地的特征,可将我国的钉螺分布地区分为水网型、湖沼型和山丘型三类这3种类型的钉螺分布特点如下: 1水网地区:江、浙、沪等一带的水网地区,河道、沟渠纵横交错,互相通连,密如蛛网。

这些河道、沟渠多直接或间接与江、湖相通,有些近海地区还受潮汐的影响,因此水位常有变化较大的河道或渠道水流较急,不利于钉螺孳生水流缓慢的河道和沟渠适于钉螺的栖居,因此钉螺的密度较高在有螺沟渠和河道相通处,钉螺较为密集,说明钉螺有互相蔓延的可能与有螺沟渠相通的田、塘,往往可以找到钉螺,尤以入口处的钉螺密度较高稻田中的钉螺一般多分布于田边,但稻田中间也可发现钉螺存在与河、沟不通的死水塘中,一般无钉螺据水网地区调查,水中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现钉螺,而水陆分布的比例却各季不同,一般冬季水下钉螺较少,春夏之交水下钉螺较多钉螺在较平坦的斜坡或浅滩处密度较高;在近水线处密度也较高,远离水线处密度则低当水位上涨时,钉螺被淹没,水位下降时钉螺遗留在岸上,但水位变化小时,钉螺有随水位上下移动的趋势潮汛对钉螺的孳生有一定的影响,在日潮差大于lm以上的地区,就没有钉螺的孳生波浪经常冲刷的地方一般也无钉螺孳生 水网地区的许多河岸种植树木,近居民点处的河边常用乱石堆砌,或年久累积大量的碎砖瓦片等,这些特殊的复杂环境为钉螺的孳生提供隐蔽场所2.湖沼地区:根据地形和自然环境,我国有钉螺分布的湖沼地区大体上包括长江中、 下游调蓄洪水的湖泊、洲垸、江滩、江心洲、内湖草滩、河边滩、草塘等。

每当汛期水位上涨时,这些地区的滩地被淹没,呈现一片汪洋;而当汛期结束退水后,水位下落,滩地暴露,形成成片的潮湿草滩这种典型的“冬陆夏水”型的草滩,十分有利于钉螺的孳生这类地区由于滩地面积广阔而且较为平坦,钉螺呈面状分布,而且范围较广但不同高程的滩地由于淹水时间的不同,钉螺的分布也有所差别钉螺一般分布在洪水线以下、枯水线以上的一定范围内洪水线以上地势较高的滩地及枯水线以下的低洼滩地往往没有钉螺因此这类地区钉螺的分布与淹水时间的长短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年中,淹水时间超过8个月以上、或淹水日数极少的滩地,均很难发现钉螺钉螺多分布在一年中淹水为0.5~5个月的高程内,尤以淹水2.5~4个月的高程内的钉螺最为密集有些地方的钉螺分布呈“两线(最高有螺线、最低有螺线)三带(上稀螺带、密螺带、下稀螺带)”,3.山丘地区:山丘地区地形较为复杂,钉螺孳生环境也很复杂可分为高山地带和丘陵地带两大类虽然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但钉螺分布规律一般是随着水系自上而下分布在各个不同地形的孽生环境中如丘陵地带的钉螺主要孳生于洼地、草坡、菜地、田埂、小沟、地塘、水坝、堤埂等处二)钉螺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 l.土表和土层:钉螺经常出没于表层的土内,在全年的各个月份中,都有一部分钉螺在土内洞穴缝隙中匿居。

在水网地区,全年平均钉螺在土表约占60%,土内约占40%,其中在5cm以上的浅土层约占35%,在更深的土层内约占5%土内钉螺所占的比例,以冬季最多(约占50%),夏季次之(约占40%),春季约占30%~40%钉螺在土层中的深度,一年中以冬季最深,可达14cm,其他季节一般在6cm以内,但可因地而异2.河岸水线上下:钉螺分布在河岸水线上下 lm的范围内,主要分布在水线上33cm的范围内,全年平均有10%~15%的钉螺在水线以下,6月份水线下钉螺较多,主要分布在水线下33~66cm范围,河底中心部未发现钉螺水线上河岸的潮湿范围与坡度有关,平坦者潮湿面积大,陡者潮湿面积小,因此河岸钉螺分布的范围与坡度有关由于钉螺活动缓慢,故水位猛涨时,水下钉螺暂增多在冬季和初春,水钉螺的比例较低,约为5%在春末夏初时比例较高,主要是出现大量幼螺水栖的缘故3.稻田:稻田中钉螺大多分布在进出水口和田埂附近,特别是和有螺沟相连接的进出水口在距田埂3m以上的田中,钉螺往往极少,这种现象在面积较大的稻田中特别显著荒田和没有积水的冬闲田内钉螺密度最高,积水的冬闲田次之,二熟田内很低 4.沟渠:水流缓慢的沟渠适于钉螺栖息,因此密度较高。

沟渠中的钉螺常年以陆栖为主,集中于近水地带,水退后,钉螺密集于潮湿的沟底三)钉螺的迁移与扩散 l.钉螺迁移范围: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钉螺迁移扩散的情况有所不同钉螺主动爬行的能力有限,一般可沿沟渠岸边爬上0.5~1.0m在较恒定水位的情况下,钉螺的扩散距离不远但在长江汛期,江滩或江心洲上的钉螺由于洪水推动,不仅可以大量随水迁移,而且扩散距离较大据国内在长江洪期钉螺的扩散实验观察,发现在江面水流速度0.97~2.2m/s,风速3m/s和3级波高的情况下,有17.3%的钉螺可依附载体飘流5万m以上,而多数钉螺只能随物漂流至5万米的距离以内因此认为,钉螺不能靠自身漂浮而随水流作长距离的扩散,因为钉螺不能漂浮在流速0.8m/s和水面波高1级以上的水流中钉螺需依靠载体随水流扩散,而水的流速、波浪和程度等都是影响扩散的因素2.迁移扩散方式 (1)游动:从钉螺的构造来看,没有专门的游泳器官但幼螺能足向上地浮动于水 面,如不受外界影响,不致翻转下沉成螺可以伸张腹足,例悬水面游动或摄食钉螺游动的速度和水温成正比,水温6℃以下时,虽能浮在水面,但不能游动,坚持时间一般不超过5 min在静水面游动时间,约为36.15h,每分钟游动速度约2.2cm;在流动水面游动最长时间为20min,每分钟平均移动速度为1.55m,这与水的流动有关。

虽然钉螺可能在水面游动,但毕竟有限,因此钉螺游动不是造成扩散的主要原因2)随水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