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是指具有突出的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科学、人类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物、遗址等自然遗产 是指具有科学、保护或美学价值的地质、物质、生物结构、濒危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等 《公约》对自然遗产的定义如下: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物和植物物种的生态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区域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景观遗产分类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 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 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形式 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
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世界遗产的由来 早在20世纪初,人们在埃及阿斯旺建起大坝时,努比亚遗址就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为了控制尼罗河洪水,为国家提供水利发电,20世纪50年代,埃及政府决定重建阿斯旺高坝(Aswan High Dam)按照这个计划,阿布·辛拜勒神庙(Abu Simbel temples)面临被淹没 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文明的宝贵财富,如不采取相关保护措施,努比亚遗址将永远长埋于尼罗河水面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鉴别的目的 号召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采取行动对那些被认为是民间集体的保管和记忆的口头及非物质遗产进行鉴别、保护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文化特异性永存不灭世界遗产的由来 1959年,应埃及和苏丹两国政府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 UNESCO)发起了一个国际保护行动,争取到50个国家的支持,筹集了8000万美元,最终将阿布·辛拜勒和菲莱神庙(Abu Simbel and Philae temples)完整切割迁至安全地带并重新组合。
这表明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杰出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次成功的国际合作最终导致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在1972年的诞生该《公约》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为保护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由来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公约》不适用于非物质遗产 因此,在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获得通过之后,一部分会员国提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制订有关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遗产各个方面的国际标准文件 由是,在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11月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建立一个国际鉴别的关于“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委会第154次会议指出:由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加上”非物质”的限定 执委会在155次会议上制定了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杰出作品的评审规则。
世界遗产的发展与现状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随着世界范围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确定了实施《公约》的指导方针 这个《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国际准则和文件 《公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以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世界遗产的发展与现状 自1972年11月到2011年6月,迄今共有187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成员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截至2011年6月,世界遗产总数936项,其中183项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28项为混合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中国已有41处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缔约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世界遗产的组织机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UNESCO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世界保护联盟(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ICCROM),文化遗产评审标准,C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只有在某 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C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C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C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C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C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2019年1月26日2时0分,自然遗产评审标准,,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 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
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自然遗产意义 自然遗产反映出的动植物种群的多样性,对于动植物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对于保护濒危动植物种群的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自然遗产对于研究生命起源、地球科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玉石赝品 假翡翠:经常遇到把“加州(加利福尼亚)碧玉”、“南洋翠玉(即澳洲玉)”等绿色玉冒充翡翠的 这些绿色玉虽然颜色亦略似翡翠,但终究翡翠的绿色与别的绿不同,各方面特征都不同,稍经学习后,细心一点不难识别 3.假翡翠:经常遇到把“加州(加利福尼亚)碧玉”、“南洋翠玉(即澳洲玉)”等绿色玉冒充翡翠的这些绿色玉虽然颜色亦略似翡翠,但终究翡翠的绿色与别的绿不同,各方面特征都不同,稍经学习后,细心一点不难识别2019年1月26日星期六2时0分46秒,1/26/2019 2:00:46 AM,沉积成岩,石灰岩,白云岩,方解石 50%,白云石 50%,大 理 岩,,大理石,汉白玉,方 解 石,白 云 石,,高温高压重结晶,变质作用,矿物岩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