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灭六国大事年表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50KB
约6页
文档ID:4241322
秦灭六国大事年表_第1页
1/6

秦灭六国大事年表庄襄王元年(前 249 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注释】1、 “成皋” ,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 “巩” ,在今河南巩县西南 “三川郡” ,因韩三川郡而建2、 “荥阳” ,战国时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县◆韩桓惠王 24 年 秦拔我城皋、荥阳庄襄王二年(前 248 年)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赵孝成王 18 年 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庄襄王三年(前 247 年)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卻於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注释】1、 “高都” ,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高都镇 “汲” , 《集解》徐广引别本作“波” 汲在今河南汲县西,波在今河南沁阳县西 2、 “榆次” ,在今山西榆次市 “新城” ,在今山西朔县南 “狼孟” ,在今山西阳曲县 3、 “上党” ,这里是指赵的上党郡,韩上党郡于昭襄王四十八年已并入秦 “太原郡” ,因赵太原郡而设◆韩桓惠王 26 年 秦悉拔我上党。

◆魏安釐王 30 年 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信陵君)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秦王政元年(前 246 年)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注释】 “晋阳” ,战国时属赵,秦庄襄王三年,被秦攻取,置太原郡此年五月庄襄王死,晋阳遂反◆韩桓惠王 27 年◆赵孝成王 20 年 秦拔我晋阳◆燕王喜 9 年◆魏安釐王 31 年◆楚考烈王 16 年◆齐王建 18 年◆卫元君 9 年秦王政二年(前 245 年)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注释】 “卷” ,音 quān,战国魏地,在今河南西原阳县旧原武西北据本书《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三年, “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 此又云麃公攻卷,可能卷曾叛秦◆魏安釐王 32 年秦王政三年(前 244 年)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注释】 “畼(音 chàng) 、有诡” ,皆为魏邑,今地不详◆韩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秦王政四年(前 243 年)四年,拔畼、有诡三月,军罢注释】 “畼、有诡” ,皆为魏邑,今地不详。

秦王政五年(前 242 年)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注释】 “酸枣” ,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 “燕” ,古南燕国旧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 “虚” ,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 “长平” ,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华县东北 “雍丘” ,战国魏地,在今河南杞县 “山阳城” ,战国魏地,地处太行山之阳,故名在今河南焦作市东◆魏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秦王政六年(前 241 年)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注释】1、 “韩、魏、赵、卫、楚共击秦” ,五国诸侯合纵西伐秦,楚为纵长,春申君黄歇主持其事五国兵至函谷关,秦出兵迎击,诸侯军败走事见本书《春申君列传》 2、 “寿陵” ,唐张守节《正义》云:“徐广云:‘在常山 ’按本赵邑也 ”据本书《春申君列传》 ,五国诸侯军是从函谷关方向攻秦,所取寿陵当在河东郡一带,不应远在常山今地不详3、 “濮阳” ,在今河南濮阳县; “野王” ,在今河南沁阳县4、 “蕞” , 在今陕西临潼东北◆楚考烈王 21 年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集解徐广曰:“始皇六年。

”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赵悼襄王 4 年 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卫元君 14 年 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卫君角 21 年, (前 209 年)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魏景湣王 2 年 秦拔我朝歌卫徙野王秦王政七年(前 240 年)七年,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注释】 “龙” ,在今河北行唐县 “孤” ,在今河北唐县北 “庆都” ,在今河北望都县当时三地皆属赵 “汲” ,当时为魏地,在今河南汲县西◆魏景湣王 3 年 秦拔我汲秦王政八年(前 239 年)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鹤反,戮其尸注释】1、 “临洮” ,在今甘肃岷县地临洮水,故名成蟜叛秦时,劫持屯留民众共反,所以成蟜兵败身死后,把屯留民众迁徙到僻远的临洮2、 “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 ,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众说纷纭一般人标点为“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 , “壁”释为壁垒 “屯留、蒲鶮”解为二邑名注者认为, “壁” ,人名,秦将军。

击斩成蟜军吏,迁徒屯留民众者即为将军壁 “蒲鶮” ,人名,姓蒲名鶮,屯留人,将军壁的土卒将军壁尽徙屯留民众于临洮,为屯留民众所痛恨,所以他死后,屯留人蒲鶮反叛,戮其尸◆赵悼襄王 6 年 封长安君以饶秦王政九年(前 238 年)九年,攻魏垣、蒲阳注释】 “垣” ,即王垣,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蒲阳” ,在今山西隰县,今长垣西衍” ,即衍氏,今河南郑州北◆魏景湣王 5 年 秦拔我垣、蒲阳、衍秦王政十年(前 237 年)秦王政十一年(前 236 年)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注释】1、 “邺” ,当时为赵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阏与” ,当时属赵,在今山西和顺县 “阏” ,音 yù “橑杨” ,当时属赵,在今山西左权县 “橑” ,音 lǎo2、 “斗食” ,低级官吏,禄俸微薄汉代斗食之吏月俸只有十一斛3、 “安阳” ,即魏宁新中,秦昭襄王五十年拔之,改名安阳,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安阳’当作‘橑阳’ ,必传写之误 ”4、 “桓齮将” ,此上所述王翦、桓齮、杨端和攻取事含糊不清。

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考证,这次伐赵, “王翦为主将,桓齮为次将,杨端和为末将,并军伐赵,攻邺未得,先取九城王翦遂别攻阏与、橑杨,而留桓齮攻邺 既取邺,翦复令齮攻橑杨,己独攻阏与,皆取之,故又言取邺、橑杨,桓齮将也” ◆赵悼襄王 9 年 秦攻鄴,拔之秦王政十二年(前 235 年)◆楚幽王 3 年 秦、魏伐楚秦王政十三年(前 234 年)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齮攻赵注释】1、 “平阳”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河南” ,即周雒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2、 “武城” ,战国赵武城亦称东武城,在今山东武城西北(河北磁县西南) ,为平原君封地武遂” ,战国韩燕各有一武遂韩武遂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或垣曲东南燕武遂即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武遂应为武城之误◆赵王迁 2 年 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秦王政十四年(前 233 年)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注释】 “宜安” ,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南(在今石家庄市东南) “武城” ,位于平阳西,在今河北磁县南 “赤丽” ,今地不详 “肥下” ,在今河北石家庄东部。

◆赵王迁 3 年 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卻之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秦王政十五年(前 232 年)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注释】 “太原” ,指太原郡 “狼孟” ,当时属赵,在今山西阳曲县 “番吾” ,在今河北灵寿西南,平山南◆赵王迁 4 年 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卻之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秦王政十六年(前 231 年)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注释】 “南阳” ,在今河南西南部一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初置南阳郡这次接收的南阳地,当是昭襄王所置南阳郡以外被韩控制的地区 “丽邑” ’,又作“骊邑” ,汉高祖改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秦王政十七年(前 230 年)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注释】 “颍川” ,境内有颖水穿流,故名辖地在今河南登封县、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舞阳县、叶县以北治所在阳翟◆韩王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秦王政十八年(前 229 年)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注释】1)“上地” ,指上郡地 2)“井陉” ,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城内有井陉山 “陉” ,音 xíng3)“河内” ,指河内郡秦统一全国后,河内郡辖有今河南林县、济源县以东,滑县、新乡市以西,安阳市以南,孟县以北治所在怀具(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4)“羌瘣” ,秦国将领 “瘣” ,音 huì5) “端和围邯郸城” ,以上数句,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认为“必有错简缺文,盖三将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独缺,只存‘伐赵’二字,而错出于‘端和将河内’句下也 ‘围邯郸城’上又重出‘端和’二“字” ◆赵王迁 7 年 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秦王政十九年(前 228 年)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注释】1)“东阳” ,太行山以东赵国地区2)“中山” ,春秋时白狄别族所建立的国家,赵惠文王三年为赵所灭,故地在今河北境内滹沱河流域,战国时先后建都顾(今河北定县) 、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 3)“崩” ,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皇帝、皇后、皇太后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4)“代” ,据本书《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置代郡后来秦沿置,辖地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5)“上谷” ,燕始置上谷郡,地归秦后,仍沿置此郡,位于代郡之东◆赵王迁 8 年 十月,邯郸为秦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秦王政二十年(前 227 年)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注释】 “易水” ,在燕国南境,发源于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注入拒马河◆楚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 226 年)二十一年,王贲攻(蓟) [荆] 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昌平君徙於郢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注释】1、 “蓟城” ,燕国都城,故地在今北京城西南角 “辽东” ,燕国设置的郡,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