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想说爱你不容易——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八戒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25KB
约7页
文档ID:595602796
想说爱你不容易——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1/7

想说爱你不容易——初中语文14《背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想说爱你不容易——《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带领学生读顺课文,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读书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读懂人物,理清课文,最终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3 课时:2课 【课前预习案】第一课时 一、基础积累 字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赋闲 妥帖 踌躇 蹒跚 照看行李 颓唐 琐屑 举箸 字形 狼jí( ) pán shān( ) sù sù ( ) 释词:看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 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 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 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二、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他的作品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附刻画人物的方法(末尾) 三、我的疑难 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你一时没能理解的语句或文段,并提出来与大家一道讨论 【合作探究案】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如果一位将爱隐藏于心的父亲,遇上了同样深沉的儿子,他们之间会如何传递爱与关心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感受他笔下的父子情深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2.扫除字词障碍 3.提出疑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屏幕显示】 (一)学习活动一:走进文本,读通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的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2.跳读课文,圈点出描写背影和细节的词句,标出描写背影的段落,圈点出文章对于人物描写中的细节 3.选读课文,圈点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师生交流,走进文本 具体交流内容根据学生们圈画出来的文本中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疑点部分 (设计理念:学习活动一主要是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用默读的方法通读课文并做适当的圈点勾画,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在此基础上用跳读的方法圈点出对背影和细节的描写,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特写和细节用选读的方法圈点出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学习活动二:走近文本,研读背影 朗读圈画出来的四次背影,用四个字概括背影及相关事件,讨论通过背影体现什么感情?精选听读第六段、第七段 【屏幕显示】 预设: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屏幕显示】 预设:四个字概括背影及相关事件: 惦记背影(开篇点题)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2.品读人物描写的特写和细节部分。

【屏幕显示】 思考: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提示:找动词、形容词)为什么? 【屏幕显示】 预设: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 动作:“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尽管艰难,却执意要为“我"买橘子这是一种艰难的、倾尽全力的父爱 【屏幕显示】 精选听读第五、七段,完成以下要求: 第五段:体会依依惜别的情感,圈点勾画表现父亲的词语(动词) 第七段:体会思念之情 (设计理念:学习活动二通过朗读、研读、品读、听读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概括文章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为接下来的散文主题挖掘做准备) 【屏幕显示】 (三)学习活动三:深入文本,探讨主题 1.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怎样写的?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形成板书,附在后面) 预设: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屏幕显示】 2.面对质疑,请你为朱自清代言 通过大家不断走进文本,对细节的品读,我们概括了上面这个主题,但有很多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背影》欺骗了全体中国人,理由是朱自清与他的父亲在现实中其实关系并不好请大家再一次细读课文,找出依据 【屏幕显示】 助读材料一: 朱自清与父亲的恩怨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朱鸿均不顾儿子朱自清反对,偷偷纳了一名姨太太,又因挪用公款被革职父亲失业,祖母悲愤过度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朱自清也已为人父,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可见,朱自清与其父亲确实存在诸多矛盾。

结合上述材料和文中内容,思考一下问题 【屏幕显示】 1.(1)作者在文中有隐瞒与父亲有矛盾的事实吗?文章当中是否有体现作者与父亲矛盾的部分?如果有,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我”的情感变化 【屏幕显示】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屏幕显示】 预设:疏离→别扭→缓和→和解 预设:可见,作者并没有回避与父亲的矛盾,但即使矛盾重重,父子之间也依旧有深厚的爱 【屏幕显示】 2.作者与父亲冷战多年,是什么原因让他在8年后产生了写《背影》的想法? 【屏幕显示】 预设:写《背影》是因为父亲的来信。

1927年,父亲来信说“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作者看了这封信,发出感慨:“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对应的开头也写了“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时的朱自清,对父亲是充满思念与愧疚的 因此,有人曾说过,《背影》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篇告白文,一封和解书,一封道歉信 那么,朱自清最终与父亲和解了吗? 【屏幕显示】 助读资料二: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朱国华,朱自清的三弟)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拣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摘自朱国华《朱自清与》)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免会有隔膜、矛盾,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与父亲彼此示弱,互相理解关怀,最终实现和解 (设计意图:借别人之口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同时,通过“为朱自清代言”,反驳别人的话来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父亲感情的复杂变化过程,探究父子二人最终和解的原因) 【屏幕显示】 结束语:(想说爱你不容易,因为父子俩的深沉,因为代沟产生隔膜。

有句经典的话“父母爱子女如长江水,子女爱父母如米杆长”意思是说父母给我们的爱是绵延不断的,而我们回报父母往往是细微有限的在不经意间父母渐渐老去,有一天父母会永远离开我们,让我们消除一切隔膜,好好地爱父母,孝敬父母吧! 四:我爱我的作业 【屏幕显示】 必做题: 1.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回家后细致地去观察记下父母的背影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选做题: 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场景,为你的父母拍摄一个短视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