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印象批评,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印象批评具有重批评家的主观感受、直觉印象,追求批评的诗性和美感的特征本章导航,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西方印象批评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印象批评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返回本章导航,一、西方印象批评,(一)西方印象批评渊源1、19世纪的印象主义文艺思潮1)狭义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指在19世纪60一70年代登上法国画坛并形成巨大影响的一个绘画流派印象主义绘画有前期和后期之分2)前期印象画派:注重物体光色变化所引起的主观感觉印象 当时的光学理论和实践表明:颜色并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批画家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他们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现的那种由光线变化而导致的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
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雷诺瓦等人莫奈:《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3)后期印象画派:反对前期印象派客观表现自然界光色变化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打破视觉艺术的写实规范,而更多地赋予绘画以象征意味和主观表现色彩如塞尚旧认为:“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塞尚的作品大都是表现他自己的主观体验的,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性和真实性代表人物有塞尚、梵高、高更等塞尚《田园诗》:这幅画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一种摆脱不掉的梦幻景象天空的蓝色和云彩的黄白色与橙黄色,而且还有前景略染着一点玫瑰色的灰色、棕色都是听任画家的感官支使而呈现的一大片一大片的颜色。
它们所表现的,似乎就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幻想4)广义印象主义:由于印象主义绘画的广泛影响,19世纪后期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音乐、雕塑)也都在着意地表现艺术家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心理体验,这种艺术思潮就叫做广义印象主义印象主义音乐特点:克制、平静,由于作曲家把纯音响想像为美和神秘的目的本身,从而造成一种丰富多彩的效果代表:德彪西《帆》(胎教音乐) Mann)、黑塞(Herman Hesse)、福特(F. Madox Ford)和沃(Evelyn Waugh) 印象主义雕塑:代表:罗丹《巴尔扎克像》该雕塑表现的是个夜间漫步的巴尔扎克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据说原来作的小稿中,巴尔扎克有一双智慧的手罗丹在征求他的学生、助手布尔德尔的意见时,布尔德尔赞美地说:“他这双手雕得太好了!”罗丹听后拿起锤子就砸掉了这双手,因为他怕这双手过分突出而让人忽略了主要的部分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很多人指责这尊雕像像一只企鹅、一个雪人、一堆煤、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还有一些人认为它“哲理过多,造型不足”。
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巴尔扎克像》(1897年):,2、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和审美直觉理论1)人本主义哲学: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认为只有通过内心体验、直觉的方法,而非理性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才能认识人和世界的本质2)代表人物: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叔本华:世界是人的主观的表象,而要形成这种主观表象,必须依赖于人的直觉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只有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才有绝对的真理尼采:非理性的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体,而要把握这非理性的生命意志的最好手段就是人的直觉,而要实现直觉,人必须进入一种醉的状态柏格森:宇宙的最根本的实在是一种永不停息、持续不断的生命冲动,而这种生命冲动不能通过理性来认识,只有直觉能够掌握它3)人本主义哲学的审美直觉说:指在审美活动或艺术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都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
3、社会背景:艺术家和批评家出于对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不满而主张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进行反抗和批判二)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1、印象批评的萌芽: 兰姆:“我每谈这剧本(指《复仇者》),耳内就感刺痛,双颊不免又红又热 赫兹利特:“我说我想的,我想我感觉的我有足够的勇气说出我的印象根据大量事物在你心目中的印象去定夺2、印象批评的宣言: 法朗士:“很坦白地说,批评家应该声明:‘各位先生,我将借着莎士比亚,借着拉辛来谈论我自己《文学宣言》第一卷“序言”) 勒美脱尔:批评家力所能及的是“说明具体的艺术作品在一定时刻给我们留下印象”;批评家的印象是个性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法朗士,3、印象批评的发展: 瓦尔特·佩特:批评要重视刹那间的美感 王尔德:文学批评要关注作品的审美特性 爱伦·坡:直觉在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尔德,爱伦·坡,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特点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的异同,(一)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特点,1、意会体悟和以形象说诗,运用文学修辞将幽微的艺术体验化为感性形象钟嵘《诗品》卷上评谢灵运:“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典雅”:“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自然”:“幽人空山,过雨采蘋”“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飘逸”:“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金圣叹小说评点:“游丝惹花,将迎复脱,妙不可言”(形容小说故事连接中的若即若离)前文何等匆匆,此文何等舒缓,疾雷激电之后,偏接一番烟霏云捲之态,极尽笔墨之致形容文章节奏的错落有致),2、批评话语具有浓郁的艺术性,批评成为充分发挥批评家想象力和创造性并灌注批评家主观热情的方式 《二十四诗品·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潺潺的溪水,如茵的绿草,到处充满盎然的生机幽静的山谷,隐约可见美人的身影,在幽微含蓄之中又似蕴含着一种纯洁、高雅之趣垂枝的碧桃与美人隐现互衬,更觉鲜艳夺目;和煦的春风和流水采采相映,愈显春意盎然杨柳飘拂,沿弯曲水路而阴影连绵流莺婉啭,随幽深山谷而此起彼落通过这样一种形象化、艺术化的描写,是要表现一种纤巧细微、华艳秀丽而又高雅自然、含而不露的风格) 《二十四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描写的是一个隐士的生活情状、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桌上放着一壶春酒慢酌慢饮,自由自在地坐在茅屋内赏雨雨后初晴,天高气爽,幽鸟相逐,欢歌和鸣此时隐士走出茅屋,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下,面对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3、中国的印象式批评用语玄妙,往往给人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杜牧《李贺诗集序》:“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王国维《人间词话》: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登池上楼》 ),“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 )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4、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主体:集创作、欣赏、评鉴于一身如曹丕、钟嵘、 司空图、严羽、王国维等,他们往往一身兼二任,既是批评家,又是诗人或词人批评主体的这个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具有更敏锐的艺术感,更容易把批评活动转换成一种艺术化的创造活动,更容易在批评当中贯彻批评家强烈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想象力中国古代印象批评的典型文本:钟嵘:《诗品》 皎然:《诗式》 司空图:《诗品》 严羽:《沧浪诗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象批评的异同,1、相同点:1)都注重批评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都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印象艺术地传达出来2)都具有直观性、鉴赏性的特点2、不同点:1)在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关系上,西方印象批评过分夸大批评家的主观性,中国古代印象批评是在对批评对象的艺术特征和整体风貌把握基础上的一种印象描述如法朗士:“我将借着莎士比亚,借着拉辛来谈论我自己钟嵘《诗品》卷中评范云:“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抓住了范云诗歌的用词、结构等写作风格)2)出发点与归宿不同:西方立足于文学审美本身,中国渗透伦理和功利意识。
《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周敦颐:文以载道3)表述的差异:中国的用语玄妙,缺乏逻辑论证,而西方的强调条理顺序,逻辑严密汤惠休:谢诗(谢灵运)如芙蓉出水,颜诗(颜延之)如错采镂金 见《诗品》)孙兴公云:潘文(潘岳)灿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陆机)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见《世说新语》),三、印象批评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理论来源:一为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一为西方以法朗士等为代表的印象批评中国现代印象批评发展的两个时期:一为20世纪20、30年代,一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二三十年代的印象批评代表人物:周作人、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梁宗岱、李广田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印象感悟式批评、西方印象批评甚至社会历史批评的影响,其理论本身具有不纯粹性周作人:力主一种完全凭借对作品的直觉印象并由此生发感受而进行鉴赏的批评方法;主张尊重读者与批评家的个人趣味真的文艺批评,本身便应是一篇文艺,写出著作对于某一作品的印象与鉴赏,绝不是偏于理智的论断李健吾: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一种体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