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21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平时作业一参考答案1. 简述现代欧美的重要教育思潮(或流派)简述现代欧美的重要教育思潮(或流派)正确答案: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突飞猛进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做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r\n 就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理论包括实用主义教育、新教育和改造主义教育;另一类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理论包括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另外不能归人上面两大类的教育理论也可称为一派主要有结构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和人本化教育等\r\n (1)“现代教育派”理论\r\n “现代教育派”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产生到20世纪20~30年代盛行一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广泛流行新教育思想则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影响很大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日益发展壮大认为学校应当是改造社会的主要工具它实际上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补。
\r\n (2)“新传统教育派”理论\r\n “新传统教育派”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的它们以批判实用主义的姿态出现认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主张严格的智力训练要求注重基础学科强调天才教育和教师权威它在西欧也有较大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在美国教育界取得优势\r\n 在“新传统教育派”理论中由于所强调的方面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要素主义坚持19世纪以来新人文主义教育和实科教育的传统强调固有文化的价值、系统知识的灌输、智力的培养等永恒主义教育则坚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强调学习古典著作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坚持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传统强调把宗教教育放在第一位设置神学课程并加强教会对学校的控制\r\n (3)20世纪60年代起新出现的教育理论\r\n 从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它们试图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育研究走科学化的道路在具体观点上它们有使“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理论互相接近和互相补充的趋势这些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结构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和人本化教育同时作为纯理论哲学的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等哲学派别对教育理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突飞猛进,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做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就现代欧美教育思潮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现代教育派”理论,包括实用主义教育、新教育和改造主义教育;另一类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理论,包括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另外,不能归人上面两大类的教育理论也可称为一派,主要有结构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分析教育哲学和人本化教育等1)“现代教育派”理论“现代教育派”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产生,到20世纪20~30年代盛行一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广泛流行,新教育思想则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影响很大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主义日益发展壮大,认为学校应当是改造社会的主要工具它实际上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补2)“新传统教育派”理论“新传统教育派”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在美国流行起来的它们以批判实用主义的姿态出现,认为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传授人类的文化遗产,主张严格的智力训练,要求注重基础学科,强调天才教育和教师权威。
它在西欧也有较大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在美国教育界取得优势在“新传统教育派”理论中,由于所强调的方面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分支要素主义坚持19世纪以来新人文主义教育和实科教育的传统,强调固有文化的价值、系统知识的灌输、智力的培养等永恒主义教育则坚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强调学习古典著作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坚持中世纪以来的教会传统,强调把宗教教育放在第一位,设置神学课程,并加强教会对学校的控制3)20世纪60年代起新出现的教育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它们试图把教育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育研究走科学化的道路在具体观点上,它们有使“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理论互相接近和互相补充的趋势这些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结构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和人本化教育同时,作为纯理论哲学的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等哲学派别,对教育理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2. 《三侠五义》中只写了包公的故事 )《三侠五义》中只写了包公的故事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 《玉娇梨》是什么类型的小说?( )A.家庭小说B.才子佳人小说C.人情小说D.狭邪小说参考答案:B4. 《水浒传》的续书最主要的有三部,即《水浒后传》、《后水浒传》、《荡寇志》。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5. 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 )话本就是“说话”艺人讲唱故事时所依据的底本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6. 《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____《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____A、冯梦龙B、纪晓岚C、熊大木D、余邵鱼参考答案:B7. 明朝人罗懋登根据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和传说创作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明朝人罗懋登根据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和传说创作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8.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9. 《于少保萃忠全传》的作者是明代的孙高亮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0. 话本可以分为讲史话本和小说话本 )话本可以分为讲史话本和小说话本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1. 《芙蓉屏记》是哪类小说?( )A.爱情小说B.公案小说C.神怪小说D.政治小说参考答案:B12. 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关汉卿的作品?( )A.《封神演义》B.《蝴蝶梦》C.《列国志传》D.《孙庞演义》参考答案:B13. 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小说”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
)宋元时期出现的“话本小说”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4. 简述程朱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简述程朱理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正确答案:程朱理学是宋代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治经偏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因此称之为理学程朱理学教育是以“理”的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r\n (1)在教育作用方面朱熹通过对天理和人欲之间关系的阐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r\n 朱熹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等同起来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做“性”他指出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和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就要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清除干净这个清除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r\n 朱熹认为“性”和“心”有相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心”叫做“道心”;“心\"的作用叫做“人心”。
这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来源于“形体之私”而出乎“私欲”的则是“人心”但是“道心”在“人心”之中并只能通过“人心”而显现所以难免要受“人心”私欲的牵累和蒙蔽而难以显露处理因此人们必须通过修身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变为“道心”处于支配地位把“人心”变为“道心\"的过程就是“复性”的过程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这也就是程朱理学所主张的教育作用\r\n (2)在教育目的方面程朱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明人伦”朱熹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他认为若能做到“明人伦”就是圣人一类了\r\n 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朱熹认为“圣人”先天生来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因而没有丝毫昏浊的混杂是不需要教育的贤人”则次于“圣人”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亦无异于圣人”的地步至于“中人”的培养教育则起着重要作用中人”介乎于“君子”和“小人”之间很不稳定如果施以教育“存天理灭人欲”就可使其成为“君子”;如果不加以教育也可以变为“恶人”。
\r\n 程朱理学强调教育目的、作用是要适应宋代以来调整和强化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用理学思想论述教育目的、作用就是为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其不仅是程朱理学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而且是其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程朱理学是宋代儒家的哲学思想宋儒治经偏重阐释义理,兼谈性命,因此称之为理学程朱理学教育是以“理”的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1)在教育作用方面,朱熹通过对天理和人欲之间关系的阐述,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朱熹在阐述理学的基本理论时,把“存天理、灭人欲”的“复性”之说,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等同起来朱熹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本源;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做“性”他指出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做“天命之性”;“理”与“气”相杂的人性叫做“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美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别,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即为“天理”,昏浊不善者即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和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就要通过教育把“气”与“不善”清除干净这个清除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朱熹认为,“性”和“心”有相互关系他在“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又把“心”相应地分为本体和作用两方面,本体“心”叫做“道心”;“心\"的作用,叫做“人心”。
这是由于禀气不同所致来源于“性命之正”而出乎“义理”的是“道心”;来源于“形体之私”而出乎“私欲”的则是“人心”但是,“道心”在“人心”之中,并只能通过“人心”而显现,所以难免要受“人心”私欲的牵累和蒙蔽,而难以显露处理因此人们必须通过修身养性,使“人心”转危为安,“道心”由隐而显,“人心”变为“道心”处于支配地位把“人心”变为“道心\"的过程,就是“复性”的过程,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这也就是程朱理学所主张的教育作用2)在教育目的方面,程朱承袭儒家学者的一贯主张,认为教育目的就在于“明人伦”朱熹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他认为若能做到“明人伦”,就是圣人一类了朱熹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朱熹认为“圣人”先天生来是由“清明之气”形成的,因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