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篇一】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赏牡丹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析/鉴赏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 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 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 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 “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 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 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 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 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 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 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 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 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 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 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 于接受和沿用。
牡丹是花中,“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 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 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 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 超群,是国中“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 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 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 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 的生动场面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 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 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 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 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 的印象牡丹是中国特产的名花,春末开花,花大而美唐代高 宗、武后时始从汾晋(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于京城,玄宗 时犹视为珍品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 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 年)至五年 831 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 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高志忠 的《刘禹锡诗编年校注》认为,此诗与《浑侍中宅牡丹》作 于同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疑此诗为永贞革 新时所作。
篇二】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昭君怨·牡丹词牌名:昭君怨|朝代:宋朝|作者:刘克庄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赏析/鉴赏大多数词人写牡丹,多赞其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充满 富贵气象总之大都着重于一个喜字,而词人独辟蹊径,写 牡丹的不幸命运,发之所未发,从而寄托词人忧国伤时之情上片首二句“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写牡丹的 身世姚黄魏紫在当时是牡丹中的名贵品种,这里单举姚黄, 是以姚黄代名贵牡丹花种独步”二字,准确、简洁地说 出这些牡丹的美丽和名贵三、四句转写目前芍药、琼花 和牡丹都是天下名花,前二者虽经战火摧残,但仍近朝廷, 常为词人咏歌而牡丹命运独苦,沦落于敌人的铁蹄下,犹 如昭君,成为朝廷孱弱的的牺牲品这是对牡丹的同情,也是对朝廷当政者的怨愤下片“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描绘了国破家亡 后中州的惨象,同时也形象地表明了牡丹的处境盛世繁华 时姚黄魏紫,倾国倾城;山河破碎中的一片焦土,牡丹也就 只剩下与荒烟衰草,荆榛狐兔相伴的命运了词人的忧国之 心,离黍之哀,也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得到充分的表现 文字极为精炼,含义极为丰富。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蕴 含着词人极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怕人说中州的惨境,并非 怯懦,而是更翻进一层,说明爱中州之深,言明光复中州之 心的迫切,也说明未能渡江驱敌的愤恨心情在堂堂男子汉 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南宋末年,词人那种不平静的心潮是 不言而喻的结句“怕花愁”,实则是自己愁不堪忍而词 人采用曲折写法,不仅能表现出惜花的深厚情意,而且也能 引读者进入境界,仿佛与牡丹相对,见其愁态,而不能无动 于衷全词构思精妙,对比鲜明,感情深沉,达意委婉虽是 一首小词,却做到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并且结构严谨, 层层相扣借咏牡丹而生发出一个富有积极意义的主题来, 是与词人的一腔爱国热情紧紧相连的感时伤世,寄情于花, 充分表现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时刻关注篇三】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赏牡丹朝代:唐朝|作者:王建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赏析/鉴赏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 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 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 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 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 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 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 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 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 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 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 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 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 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 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 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 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 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 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 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 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 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 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 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 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 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 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 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 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 中之所想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 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 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 读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 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 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 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 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 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 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 景当中。
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 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 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 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京城长安盛行赏牡丹之风俗,“家 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文人墨客也多以牡丹为诗料吟咏, 此诗便是其中一篇诗中有“皇都”一句指明写作地点在长 安,而王建虽出生于京畿所在关辅之地,但其成年后便离开 京城很长一段时间,故诗作写作的时间应大约是在其中晚年 回到京城附近任职时所作而王建有《同于汝锡赏白牡丹》 诗,其与于汝锡相识也是在其任职召应县丞之时,也可佐证 此说此诗约略作于宪宗元和七年( 813 年)归京之后,而 细不可考篇四】赞美牡丹的经典古诗赏析牡丹芳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赏析/鉴赏在白居易的笔下,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 人等等,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使这首诗犹如一幅国画, 工笔之处细腻,写意之处驰骋,把牡丹的丰姿神韵韵,尽行 托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唐人吟咏牡丹诗歌的语言,以浅切、流畅为主,象白居 易的诗”意深词浅,思苦言甜袁枚)他的《买花》诗 以”欲见之者易谕(白居易)为目的,写的平易近人其 他诗人牡丹诗的语言也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如令狐楚有首 《赴东都别牡丹》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语言简朴,明白如话,爱花之情,离开长安这牡丹花都 前往东都洛阳的惜别之意溢出诗外刘禹锡也写了一首《和 令狐楚公别牡丹》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西就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同样是浅切流畅,话别之中含有深深的蔚藉两首诗合 在一起读,如话家常一般,却又含有深情,运用白描手法创 造出一个情深词显的优美境界正因为这种语言浅切流畅的 特点,才使诗人较多地运用了白描手法,几笔便勾出一幅生 气盎然的图画,含不尽之意于诗外徐凝有首《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诗中有典故,有想象,有夸张,有拟人,但诗的语言又 是十分流畅、生动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借助白描手法,天 然之中见真谆,发人清新之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浅切 流畅的语言,使诗歌易唱、易记,便于流传盛唐诗人李正 封有两句描写牡丹的诗:”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含 蓄、典雅,对仗工整;刘禹锡《赏牡丹》诗中有”唯有牡丹 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句,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都把 牡丹推崇到”国花”的地位,但是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