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翻译史 (2)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24KB
约4页
文档ID:516515545
中医翻译史 (2)_第1页
1/4

快速注册 当代中医英语翻译代表人物Wurongzeke20150318早在17世纪,游历亚洲的几个西方医生-丹麦人旁特(Dane Jacob Bondt)、荷兰人瑞尼(W. Ten Rhijne)、布绍夫(H. Bushof)和甘弗(E. Kaempfer)-在向西方传播中医 的时候,无意间开了中医在西方翻译的先河[1] 之后不断有后来者踏着先行者的脚印,为中医翻译的发展发光发热 如今,随着中医在国际医学界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医翻译也不断向纵深、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医翻译人员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特别是国内外一些翻译大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医翻译的发展,同时中医术语英译也越趋标准化这里特别值得提及几位对中医英译及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位中外代表人物 1 国内中医英译及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1.1 欧明 1948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医学院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 欧明教授不仅是我国现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在海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医翻译专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就主编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汉英中医辞典》。

他还出版了《抗肿瘤中草药图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针灸学》等专著的英文版[2]另外,其编著的主要汉英中医字典还包括:《汉英常用中医词汇》、《汉英常用中药手册》、《汉英医学大辞典》、《汉英中医处方手册》,其中《汉英医学大辞典》获1994年卫生部翻译优秀奖   1.2 谢竹藩 194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建国后,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中医科主任、中医研究室主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谢竹藩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并曾多次担任过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 主要编著包括《汉英常用中医药词汇》、《中医药词典》、《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英)、《实用中医学》(英)、《英文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化》(英)等其英文《中医学讲义》,曾被誉为沟通中西医学的权威性的著作之一 此外,谢竹藩教授还负责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他主张通过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语标准化来改变目前中医英译的混乱局面[2] 1.3 陈可冀 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内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

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英国国际植物疗法研究(Phytotherapy Research)杂志及香港中医药文摘杂志(ACME)顾问,中医杂志(中、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主要中医英译著作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Case Studies》、《Imperial Medicaments》、《Chinese Patent Medicine》另外,在国内外英文医学期刊上发表了近百篇关于中医研究的“英文著述”陈可冀院士非常重视《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英译栏目的翻译质量,并为一些中医英译著作作序,如黄嘉陵教授的《最新汉英中医词典》、李照国教授的《中医英语翻译技巧》和《汉英中医药大词典》以及魏乃杰先生(Nigel Wiseman)的《英汉汉英中医词典》等[2] 1.4 李照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中心主任,英语语言文学学士,专门用途英语硕士,中医药博士,长期从事中医药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专著18部,译著30余部,目前承担着中医经典文库等古籍的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李照国教授1996年出版《中医英语翻译技巧》。

该书从中医概念的英语翻译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自然性、简洁性、民族性、回译性、规定性),翻译方法(借用西医用语、直译、意译、音译、音意结合、简洁)等方面讨论,为中医英译铺设了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框架这在中医英译的发展中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 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医翻译导论》、《中医英语教程》、《医古文英语翻译技巧》、《中医英语1000初级辞汇速记》、《中医英语1000中级辞汇速记》、《中医英语1000高级词汇速记》、《医学论文英语翻译技巧》、《简明汉英中医词典》、《汉英-英汉医学英语构词法辞典》等另外,李照国教授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就已经初步完成了《黄帝内经》的英译工作,之后经过整理译稿,其英译本于2004年问世 医.学.全.在.线.网.站.提供2. 国外中医英译及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 2.1 席文(Nanthan Sivin) 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教授、科学史教授,是李约瑟之后西方最重要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主要著作有:《Chinese Science, edited with Shigeru Nakayama》(1973),《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1987),《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Ancient China. 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1995)。

2.2 满晰博(Manfred B. Porkert)教授,慕尼黑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1933年出生于捷克共和国;1957年,满晰博教授在巴黎大学获得汉语学习博士学位;1969年,其教授论文("Habilitation") 在慕尼黑大学获得通过,之后在慕尼黑大学教授汉语和中医基础理论,直至1995年;现在是该大学的荣誉教授满晰博教授曾在欧洲、亚洲(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东南亚地区)的学术机构广泛讲学 1978年满晰博教授在慕尼黑创办中医学会,1980年创刊《中医杂志》,同时还发起成立“国际中医学会”[3]自50年代以来,满晰博教授已经发表了400篇关于中医、中国科学和汉语文献的论文和译文,并出版了大量中医教科书,其中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针灸学、推拿按摩学,及为数不少的中医大众读本这些著作原先是以德文、英文、法文形式出版,之后各单行本又被译成日文、中文、俄文、瑞典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 满晰博教授还曾致力于用拉丁语为中医创造一套规范实用的术语系统,却因不被接受而无奈将其束之高阁,以下便是其为中医创造的几个术语:clusa(内关)、vicus terliuspedis(足三里)、cepacoulicus(芤脉)[4]。

2.3 文树德(Paul U. Unschuld) 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所长、教授、汉学家、医史学家,早年获得哲学、药学,公共卫生学博士他领导的研究所是当今国外惟一一个专门研究中医历史文献的研究所 早在1986年,文树德教授就出版了英译本《难经》,1998年与他人合译《银海精微》另外还有两部专著:《Medicine in China:A History of Pharmaceutics》(1986)和《Medicine in China:A History of Ideas 》(1988)文树德教授主持的《黄帝内经素问》英译课题,通过国际合作,历时10余年才得以完成2003年出版了多册课题成果中的第一册[5] 2.4 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 出生于一个意大利行医家庭,是欧洲享有盛誉的针灸师和中药药剂师,早年曾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编写了不少英文中医著作,其中中医舌诊《Tongue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1987)、中医学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1989)、中医临床《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1994)和中医妇科学《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Chinese Medicine》(1998),已成为海外英语国家的重要中医教材[6]。

此外,2003年他还出版了中医诊断学《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2.5 魏乃杰(Nigel Wiseman) 英籍人士,德文、西班牙文翻译学士,辅助医学博士,美国标登出版社( Paradigm Publications)编辑,现任台湾长庚大学中医系英语讲师,从事中医翻译工作多年其主要汉英中医词典包括:《中医及针灸穴位名词词汇》(Glossary of Chinese Medical Terms and Acupuncture Points)、《英汉汉英中医词典》、《实用英文中医辞典》(A Pract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7] 他提出的中医英译词汇“不但为许多翻译者所采用,更被美国三大中医文献出版社中的两家(Paradigm Publications和Blue Poppy Press)指定为其出版品之英文词汇标准”[8]1999年出版《伤寒论译释》〔Shang Han Lun (On Cold Damage):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ies〕从2003年出版《中医常用字第一册:基本词汇辑》(Chinese Medical Characters Volume 1: Basic Vocabulary )开始,到目前已出到第五册,后四册的中医常用字涉及针灸学、中药学、诊断学和治疗学方面。

对于中医英译问题,魏乃杰先生认为“翻译经典古书,则西医化翻译不能派上用场,因为容易将现代医学概念投射到古代去,掩盖古代作者原来的思想(保持古代的概念与奈达劝告不能保持语言形式的古老风貌是两回事)”[9] 3. 国内外翻译家对中医英译标准化的推动 国内外翻译大家身体力行地投身于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极大的推动了中医英语翻译在当代的发展此外,他们通过一系列中医翻译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种渠道呼吁和推动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并使其成为中医英译规范化发展的一大突破口 诸如2004年11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中医药教育研讨会,在所开辟的中医翻译标准化的研究专场上,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参与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10〕 此外,今年4月在京闭幕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国际统稿会”,西方、中方专家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对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标准(草案)进行了修订该标准全书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出版发行这套词汇一旦建立,将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中医名词术语系统,人民卫生出版社有1000种中医图书的翻译将以此为依据向全世界发行〔11〕 任重而道远,得益于诸多国内外翻译家并及学者的努力,中医英译现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而中医英译规范化的日益成熟必将极为有力的推动中医的国际化发展 — 这也是所有中医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心愿所在。

中医英译是一项艰巨漫长的事业,不仅需要优秀翻译家们在这条坎坷道路上披荆斩棘、身先士卒,需要各界学者特别是中医界学者的参与以及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同时为保持中医英译之火不熄,更需要广大的有志者参与其中,共襄盛举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 译海心语.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3: 68 2. 罗磊. 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 20 (5) 3. 厉秀昀. 德国慕尼黑大学满晰博教授认为中医对外传播需理论先行.中国中医药报 4. 李照国. 译海心语.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3: 71 5. 兰凤利.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 (2): 178-179 6. 谢竹藩. 关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讨论.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9)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