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作业设计 王侠一、阅读《边城》请回答下列问题:1.《边城》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的形式”,你能否从小说中翠翠与祖父之间的亲情美,翠翠与大佬二佬之间的爱情美,小说中顺顺、老祖父,商人等所表现出的乡情美,以及小说中所表现的风俗美四个方面具体来分析这一点 1.亲情美: 2.爱情美: 3.乡情美: 4.风俗美: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祖父,翠翠、傩送的性格特点。
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塑造他们形象的? 1、 祖父性格特点: 主要人物塑造方法: 2.翠翠性格特点: 主要人物塑造方法: 3. 傩送性格特点: 主要人物塑造方法: 3.完成课本“研讨与练习”二(1) (2) (3) (4) 4. 作者把翠翠对二佬的爱情写得含蓄、蕴藉,具有传统美,请你列举至少三个例子来说明。
二.思考与探究1.作者说,《边城》不仅是一种地理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文化风俗上的,细读文章开头部分(1—3),思考:作者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边城》中亲情,爱情都很美,为什么最终均以悲剧结束?这寄托了作者什么思想?请联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分析。
3.比较阅读本单元三篇小说,试着总结这篇小说的写作风格 拓展阅读:《萧萧 》 沈从文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伕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作他人的母亲,从此必然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就哭了 也有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女人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萧萧做媳妇时年纪十二岁,有一个小丈夫,年纪还不到三岁丈夫比她年少十来岁,断奶还不多久地方有这么一个老规矩,过了门,她喊他做弟弟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爪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或者连连亲嘴,一面说:“弟弟,哪,啵再来,啵在那满是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孩子一欢喜兴奋,行动粗野起来,会用短短的小手乱抓萧萧的头发那是平时不大能收拾蓬蓬松松在头上的黄发有时候,垂到脑后那条小辫儿被拉得太久,把红绒线结也弄松了,生了气,就挞那弟弟几下,弟弟自然哇的哭出声来。
萧萧于是也装成要哭的样子,用手指着弟弟的哭脸,说:“哪,人不讲理,可不行!” 天晴落雨日子混下去,每日抱抱丈夫,也帮同家中作点杂事,能动手的就动手又时常到溪沟里去洗衣,搓尿片,一面还捡拾有花纹的田螺给坐在身边的小丈夫玩到了夜里睡觉,便常常做这种年龄人所做过的梦,梦到后门角落或别的什么地方捡得大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没有一个人,只是一片白,一片金光,于是大喊“妈!”人就吓醒了醒来心里还只是跳 吵了隔壁的人,不免骂着:“疯子,你想什么!白天玩得疯,晚上就做梦!” 萧萧听着却不作声,只是咕咕的笑也有很好很爽快的梦,为丈夫哭醒的事情那丈夫本来晚上在自己母亲身边睡,吃奶方便,但是吃多了奶,或因另外情形,半夜大哭,起来放水拉稀是常有的事丈夫哭到婆婆无可奈何,于是萧萧轻脚轻手爬起床来,睡眼迷蒙,走到床边,把人抱起,给他看月光,看星光;或者仍然啵啵的亲嘴,互相觑着,孩子气的“嗨嗨,看猫呵!”那样喊着哄着,于是丈夫笑了玩一会会,困倦起来,慢慢的阖上眼人睡定后,放上床,站在床边看着,听远处一传一递的鸡叫,知道天快到什么时候了,于是仍然蜷到小床上睡去。
天亮后,虽不做梦,却可以无意中闭眼开眼,看一阵在面前空中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萧萧嫁过了门,做了拳头大的丈夫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一年来身体发育就可明白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这小女人简直是全不为丈夫设想那么似的,一天比一天长大起来了 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大家饭后坐到院中心歇凉,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翛翛吹到脸上,正是让人在各种方便中说笑话的时候 萧萧好高,一个人常常爬到草料堆上去,抱了已经熟睡的丈夫在怀里,轻轻的轻轻的随意唱着自编的四句头山歌唱来唱去却把自己也催眠起来,快要睡去了 在院坝中,公公婆婆,祖父祖母,另外还有帮工汉子两个,散乱的坐在小板凳上,摆龙门阵学古,轮流下去打发上半夜 祖父身边有个烟包,在黑暗中放光这用艾蒿作成的烟包,是驱逐长脚蚊得力东西,蜷在祖父脚边,犹如一条乌梢蛇间或又拿起来晃那么几下 想起白天场上的事情,祖父开口说话:“我听三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