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词秋之意象二:菊花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涵的高洁精神品格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在古诗词中,菊花可以说是深秋意象的代表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而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在爱菊的诗人中,要首推东晋的陶渊明他把菊花引为知己,种菊、采菊、赏菊,成为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的众多《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传神地表现了他回归自然、恬淡自在的心情当然,陶渊明喜爱菊,更多的是喜爱它不惧风寒、凌霜吐芳的坚贞品格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全诗共十四句,整首诗重点是写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他注意到了秋色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色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色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这些景物从整幅秋色的背景中浮现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有了这一番出仕经历,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对陶渊明自然更增加了吸引力,而在复归自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于坚持节操、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美好品德的追求正因如此,他才对卓尔不群的陵岭、松菊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见景生情,借物咏志,在赞赏具有“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松菊之中,寄托了自己对特立独行品格的仰慕之情。
陶渊明诗中经常写到的具有现实与象征双重意义的景物就是松与菊以《饮酒》二十首中的诗句为例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而《归去来兮辞》写到归来所见,则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景;归来所为,则有“抚孤松而盘桓”之举可见,陶渊明对松、菊确有偏爱,且于家中东园栽种了松、菊陶渊明对松菊的特殊爱好,以致植于园中、终日相对的原因,就是《和郭主薄》其二中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即在松菊的形象上,寄寓了诗人自己超卓的德操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傲霜怒放的菊花也非常喜爱他在《云安九日》中写道: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在寒冷的秋天百花凋敝,只有菊花凌霜怒放,盛开的花蕊挂满了枝头尽管由于人们的喜欢频繁采摘,而它的清香伴着酒香相随身边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更是对菊花赞美有加: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咏菊》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霜凌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卓然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 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十分欣赏菊花的坚贞,他在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中说: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的特定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坚贞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进取,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菊花是家乡的常种之花,外出之人思念家乡,也常常想到菊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行军途中,恰逢重阳节,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首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诗句,表现了喜爱农家生活的雅兴而岑参是在行军途中,时逢安史之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给陶渊明送酒的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就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一丛菊花寄相思有一年的深秋重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 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日子走到九九重阳,薄薄的秋雾已经弥漫,浓云压下来,整个白天不明朗不明朗的只是天气吗?还有她那颗含愁的心秋风袭人,闺房中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烟袅袅而起,“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个“又”字,是惊觉时光匆匆,还是想起了去年的重阳?词意宛转,只是说天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床边的帷帐,都透着一番寒意那份轻寒,从肌肤一丝一缕透进心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人已经没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在的心情,而是对菊把酒消愁,对着苍茫黄昏而不知回屋,任随菊花幽香飘满衣袖南朝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苦于离别的人,感到魂魄离散,魂不守舍那个黄昏把酒的“我”无奈而突然地叹息一声:不要说不会丧魂落魄啊,你看西风卷起窗帘之处,人就像菊花一样面黄肌瘦!一位形销骨立的美人,比秋风里的憔悴黄菊,还要瘦去几分。
这首词寄到丈夫手里,赵明诚赞叹不已,三分心酸,三分激赏,还有三四分自愧不如他心有不甘,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按照李清照的韵脚填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这首词也裹在其中,一并交给自己懂诗词的好朋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良久,思量再三,最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追问哪三句,陆德夫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当年的“销魂”,写尽了思念的百折千回人比黄花瘦”这一形象的比喻,写尽了相思的刻骨铭心她在另一首词《声声慢》中也写到了菊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眼前满地黄花,虽然开得很多,但已经憔悴损折了,又有谁愿去摘取呢?这里描绘的是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通过无人惜花的叙写,表达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秋情感憔悴损”既是写菊花,又是自喻花犹如此,人何以堪!在古诗词中,菊花意象的意蕴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在阅读中反复揣摩,仔细体味,才能把握意象蕴含的丰富意蕴,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