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课程类型:高中课程必修1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化学1》授课课时:40课时左右 授课时间: 高一上学期授课教师: 庞业伟 授课对象:合浦县高一全体学生一、模块总目标:1、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应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通过氧化还原及离子反应的学习,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实验,认识化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有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2、学生通过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能应用所学知识(钠、镁、铝、铁、铜、氯溴碘、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举例说明物质的分类、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及反应规律的认识3、学生初步学会几种常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根)的检验方法,说出物质分离提纯(过滤、萃取、蒸馏)的方法及原理;能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4、通过四个单元的复习与总结,初步掌握分类、比较、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等学习方法5、通过本模块的化学实验探究,知道化学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过程,体验合作、分享、互惠、尊重的教育意义。
二、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内容标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树立安全意识,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质的量及化学计算节次 内容 课时课程纲要 解读本课程纲要 1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及树立化学实验安全意识引言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过滤、蒸发、蒸馏、萃取) 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气体摩尔体积 2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2归纳和整理 2合计 10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内容标准:通过胶体的学习,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实验、假设、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掌握 Cl- 、SO 42-、CO 32-等常见离子2的检验方法和电离、离子的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和氧化还原反应节次 内容 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 1酸、 碱、 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第二节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2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本质及简单的配平 3归纳和整理 2合计 10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标准: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钠、铝、铁、铜等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等物质的反应;掌握氧化钠、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铜等分别与水、酸、碱等物质的反应;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与酸的反应;学会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掌握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方法,氢氧化铝的两性,氢氧化铝、氢氧化铁的受热分解;体会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节次 内容 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运用1钠的重要化合物 1铝的重要化合物 1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铁的的重要化合物 1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1归纳和整理 2合计 9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标准:掌握硅、二氧化硅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氯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氧化性(与氢气、钠、铁及某些盐等的反应)及与水、碱的反应和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氨气与水、与酸的反应,氨水的成分,铵盐的性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性质;认识常温下铁和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掌握浓硫酸、硝酸分别与Cu、C 的反应(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节次 内 容 课时二氧化硅和硅酸 1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硅酸盐及硅单质 1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及氯离子(Cl -)的检验 1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卤素简介 1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1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13氨 的性质 1.5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1.5归纳和整理 2合计 11三、课程实施(一) 课程资源1.教材:应结合班情、学情整合教材,尤其是物质(金属与非金属) 授课深广度要慎重考虑。
2.练习:依据课程标准及学情的分层作业,课后练习3.其他资源:学生自己的错题集,各合作学习小组,化学竞赛学习小组等二)教学方式1.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并注意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及难度的把握不要进行过多的拓展2.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实验的教学,尽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学及分小组的边讲边实验教学三)学习方式1.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以课堂听讲练习为主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大胆发言;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学会实验的规范操作,学会对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四、课程评价本模块完成后可获得2个学分,教师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纸笔评价与非纸笔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1.学生学习过程评价(30%):课堂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及完成质量;此项由任课教师打分,分为四档;(30分:课堂纪律良好,作业均上交且没有抄袭现象,作业完成及时、认真;20分:课堂纪律良好,作业90% 上交且无抄袭现象,完成作业较认真; 15分:纪律较好,作业缺交率高于20%;10 分:纪律不好,或者作业抄袭或经常不交)2.学生合作学习评价(30%):由各小组互评各小组根据每人积极发言的态度及次数,完成小组合作作业的次数(如实验报告、汇报展示等) ,进行实验操作的情况,分别给予30分、20分、15分、10分四档评分。
3.模块考试成绩评价(40%):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分别按40分、30分、2分、10分四档评分4、评价结果处理:建立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学习过程评价、合作学习评价与模块考试4成绩三项总分为学段最终评价,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评为 A 等级;60~79分评为 B 等级;40~59评为 C 等级;40分以下评为 D 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