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月”之意象分析,月圆 团圆 无法团圆 思乡怀人,,,,2019/9/14,2,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第一,从外在形态上来联想第二,从内在情绪上联想残月 人缺 分离 孤单寂寞、内心凄凉,,,,第三,从颜色上去联想月光清澈 静谧安宁 内心平和,高尚情操,,,第四,从时间意识去联想明月之永恒 时光的流逝 个体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第五,从空间意识去联想月的藐远宏阔 环境的空旷苍茫 情感的苍凉,,,1、月色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第》) 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晚次鄂州》) 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夜月》) 徐祯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籍与解脱的心理。
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苦苦心理因为月宫里还保存着女性遭到驱逐的凄凉忧伤的记忆,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总是把月写成寒月、孤月、冷月 李商隐“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置身于月光下,遥想广寒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相切合 白居易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生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亮带着它凄冷忧戚的月光,对于失意者来说只能是“添愁益恨”,凄苦的月亮意象映照着凄苦彷徨者的心灵李白《月下独酌》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此刻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事物,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在摆脱了异化的束缚之后成为月的知己、月的伙伴3、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飘逸的风范。
一)吟诗弄月,寄情山水,抒发安贫乐道、崇尚自然之情,自先秦诸子百家到六朝后期的推崇佛祖,我国思想史上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其中虽然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但释、道的出世观念却也在为数众多的文人中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在面临“大道之不行”的政治浊流时,他们往往便以超脱于世俗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并从陶冶自然中寻求乐趣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豆非为填充肚肠之饥,荒秽也不在意能否锄尽,晨起夜归,带月荷锄,忙中见景,景中见忙,令人悠然神往身体力行,辞官就耕,在历代的文人中这种做法似乎并不少见,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无疑是后世此风之久盛不绝的发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月之情境,既为映池一景,又点明时间,更以推敲成一时佳话 杜甫诗《南邻》里说:“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虽农家村落,却有白沙、翠竹、柴门、新月,作者对农家小舍的关怀跃然自现苏轼诗中亦不乏对月的赞美, 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仰望明月,犹如转动的玉盘,美不胜收了 再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写春日海棠,不于艳阳之下示其明丽,却置月光之中现其空蒙,足见作者心底对月的偏爱二)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月亮高挂苍穹,放射出皎洁而又凄清的柔辉,让人不自觉会对之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 温庭筠《菩萨蛮》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句中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类似借月抒发哀哀愁绪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 权德舆《秋闺月》“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 , 李白《古朗月行》“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 ,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 辛弃疾《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 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三)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 谢庄《月赋》的“隔千里兮共明月”、 孟郊《古别怨》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四)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苦苦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在梦中可以相逢,所以许多边塞诗中往往托月圆志,展现豪迈气概;或发思古幽情,抒写不平之气 李白《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诗中关、山、月三种物构成了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四)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悲凉凄婉当然,边关的明月也不全是幽怨和哀愁,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雄浑苍茫, 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的开朗壮阔,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心忧患 在明月辉映之下,那些边塞关隘分外苍茫而悲壮五)月亮象征着时空更迭,月亮的升沉圆缺,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多像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因此遥望月亮总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发问和感叹 李白的《把酒问月》问出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哲理五)月亮象征着时空更迭,月亮是永恒的,人生是短暂的,在茫茫的历史舞台上人始终只是匆匆过客。
所以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虞美人》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之夜悲怆地追忆李白《越中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 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在这里,明月成了目睹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见证人五)月亮象征着时空更迭,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六)月亮象征着品高质洁,月亮高居苍穹,冰清玉洁,引发了人们对纯洁无瑕的崇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对月亮的皎洁、纯净的最好赞誉李白经常用月来象征人的高洁品质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正直形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六)月亮象征着品高质洁,《行路难》其三“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等虚名; 《赠汉阳辅录事》其一“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高远情怀和孤高出尘的高洁心灵。
教材中学过: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古诗中的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对这一类的意象,我们应该牢记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的方法,2019/9/14,17,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分析意象时注意要两点,一、意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具体的诗篇中,诗人往往借助一系列的意象来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只有整体把握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颇2019/9/14,18,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二、由于诗人的情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表达风格不同,再加上意象自身的多义性,鉴赏诗歌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仔细分辨、掌握分寸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南宋*吴文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落花是一伤感的意象,但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19/9/14,19,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具体的答题思路是这样的 一、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回答:表层义(把握相似点)+ 深层含义,2002年诗歌鉴赏题有关“折柳”的意象2019/9/14,20,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2003 年春季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2019/9/14,21,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五言绝句,思乡之情(或“秋思”),(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2019/9/14,22,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谢谢,2019/9/14,23,郑州九中高三金钥匙系列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