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脾系病证,第八节 疳证,第八节 疳证概述,二、“疳”的含义 : 1、“疳者甘也”:言其病因,由恣食肥甘厚腻所致 2、为“疳者干也” :言其病机和症状指其病见气液干涸,形体干瘪消瘦的临床特征第八节 疳证概述,概述 一、定义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病因),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病机),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病症) 第八节 疳证概述,三、发病情况 季节:无明显季节性 年龄:各年龄均可罹患,5岁以下小儿多见 预后: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病久者症情亦逐渐加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且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医家把疳证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之一第八节 疳证概述,四、疳的分类 按五脏分:肝疳、心疳、脾疳、肺疳、肾疳 按病因分:热疳、冷疳、蛔疳、食疳、哺乳疳 按病位分:内疳、外疳、眼疳、鼻疳、口疳、脑 疳、脊疳等 按病证分:疳嗽、疳泻、疳肿胀、疳渴、丁奚疳等 按病程及症状分:疳气、疳积、干疳第八节 疳证概述,丁奚: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大腹丁奚候“小儿丁奚病者,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磨消故也。
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其病腹大颈小,黄瘦是也若久不瘥,则变成谷癥伤饱,一名哺露,一名丁奚,三种大体相似,轻重立名也第八节 疳证概述,五、讨论范围: 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和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症等第八节 疳证病因病机,,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先天禀赋不足; 病位:脾胃,可涉五脏; 病机: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疳气--脾胃失和,运化不健;或胃强脾弱,肌肤失荣不著 (病情轻浅,正虚不著) 疳积--脾胃虚损,运化不及,积滞内停壅塞气机,阻滞络脉 (虚中夹实) 干疳--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 (正气衰败),,第八节 疳证临床诊断,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P115 1、病史 2、症状与体征(形体消瘦+脾胃功能失常+精神症状) 3、检查:查贫血、浮肿二、鉴别诊断:与厌食、积滞相鉴别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辨主证:以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清虚、实,分轻重; (1)疳气: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者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虚证轻症; (2)疳积:病情进展,而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宁,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者。
属脾虚夹积,病情较重之虚实夹杂证; (3)干疳:若病程久延失治,而见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靡者属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虚证重症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主不同阶段治法不同: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 注意“肝脾同治”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辨兼证及危重证:兼证以脏腑辨证为纲 兼证:心疳--脾病及心则口舌生疮; 肝疳--脾病及肝则目生云翳,干涩夜盲; 肺疳--脾病及肺则潮热久嗽; 骨疳--脾病及肾则鸡胸龟背; 疳肿胀--脾肾阳衰,水湿泛溢则肌肤水肿 危候:牙龈出血,皮肤紫癜者--气血大衰,血络不固; 神萎息微,杳不思纳者--阴竭阳脱,阴阳将离决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 (一)常证: 1、疳气 辨证:初起+形体略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2、疳积 辨证:病情发展+形体明显消瘦、腹大肢细、嗜食异物或善食易饥、精神烦躁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肥儿丸加减 注意 辨食、气、虫、血积之不同; 消积应中病即止,积去再调理脾胃。
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3、干疳 辨证:后期+形体极度消瘦,精神萎靡,杳不思食+兼证/变证(脾胃虚衰,津液消亡,气血两败)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二)兼证: 1、眼疳 辨证:常见于疳证兼维生素缺乏性干眼病患者,全身消瘦+眼部症状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2、口疳 辨证:全身消瘦+口舌生疮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第八节 疳证辨证论治,3、疳肿胀 辨证:(先瘦后肿,体重先减后增)形体消瘦+肢体浮肿,按之凹陷难起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偏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第八节 疳证其他,其它疗法 一、中成药 二、外治疗法:刺四缝、捏脊、割治法 预防与调护,思考题,1、解释“疳者干也”、“疳者甘也” 2、疳者的主要病机和临床特点是什么? 3、疳证常分哪几种证型辨证治疗? 4、你对疳证所属的西医学范围是怎样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