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年级上数学评课-角的分类人教新课标

灯火****1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7.90KB
约3页
文档ID:147547364
四年级上数学评课-角的分类人教新课标_第1页
1/3

四年级上数学评课 - 角的分类人教新课标1、“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但是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不等同于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经过抽象概括而成的,它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角的分类》一课,扇子中的角是生活中的角, 并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角, 只有把扇子中的角画下来, 才算是数学意义上的角如:角 1 才是数学上说的角因此本节课上,老师多次使用扇子让学生判断角的类型和指出角的各部分, 让学生指出活动角的各部分, 这样容易让学生误解,以为“角的边是面而不是线”,形成错误的角的表象,产生错误的认识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但数学不能与生活划等号, 它要对生活进行高度抽象概括2、“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起点,只有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才能承上启下,有效的进行教学如《角的分类》一课,学生在二年上册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在二年下册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学生已经学习辨别各种角,只是没有概括出“小于 90 度是锐角,等于 90 度是直角,大于 90 度而又小于 180 度是钝角” 学生二年级学过判断角的类型是用目测法和三角板中直角比较法, 没有学习用度数判断角的类型。

这是学生的知识储备 老师在备课时就要了解 “角”的相关知识在整套小学教材中的编排体系,对知识体系做到了如指掌, 这样才能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 而本课教师课伊始让学生量角, 暗示以角的度数判断角的类型, 这有背课标精神 课改后非常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新能力和最优化思想学生判断角的方法多种多样, 他应该用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判断角的类型,教师提供给学生的 6 个角有的用目测法就能准确判断锐角、 直角、钝角,只有个别需要用量角器, 而老师一刀切, 没有给学生选择思考的余地, 直接量角并进行分类这样的操作不是学生内心需要的, 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应该享有自主权选择权,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3、“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之本”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创造性使用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是没有正确解读教材何谓创造, 因此广大教师要在正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创造解读教材包括读教材的前后衔接,读教材的编排意图, 读教材的内部联系 如《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的编排顺序是:认识用字母表示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用字母表示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而本课上老师把“字母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插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之前,这样违背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4、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出突破?为什么写教案一定要写教学重、难点,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本课教学的关键, 重要的部分确定重、难点就是让老师在课堂上分清教学的主次、详略得当;时间应多用在教学的重、难点处,不可平均用时如《角的分类》重难点是“平角和周角”,教师从复习到新课结束只用了 12 分钟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重难点是“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而老师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的时间比较长,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轻描淡写5、让学生知道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产生学习内驱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用字母表示数》 一课,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是用文字表述所不能及的, 老师可以在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时, 让个别学生用文字写下来进行对比, 让学生直观的发现用字母表示的简便快捷 这也是学生学习本课的意义和必要性, 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才能产生兴趣,更好的学习新知识6、教师给学生适度的空间,学生才有用武之地许多老师常说某班学生素质好,能说会道,发言精彩,其实课堂的精彩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看老师给学生多少表现的空间, 创新的机会。

如果老师一言堂, 学生素质再高也是瓮中之鳖——英雄无用武之地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合作,教师要适度引导,但又不能过度指导如:《角的分类》一课,老师问“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这些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只听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就一起大声说 “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等于四个直角” ,学生大约讨论 6 分钟,反复说这句话,老师缺乏必要的引导老师可以提示学生用纸折一折或算一算,加深学生对这些角关系的理解而在学习“平角”、“周角”时老师引导过度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玩一玩自制的活动角, 从中发现平角和周角的存在, 再让学生自己概括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和特征 本课上老师亦步亦趋, 用扇子、活动角逐一引导学生学习“平角”、“周角”的概念和特征书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在课堂上该出手时要出手,但又不能包办代替,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表现、创新7、教师的目标意识 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老师提这个问题,出示这个教具,设计这道习题有什么作用, 老师都要心中有数,课堂上不能信口开河, 随随便便, 这就是老师的目标意识 在这两节课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重复、习题反复。

如《角的分类》老师打开扇子让学生判断角的类型、学生打开活动角让学生判断角的类型 建议练习形式不要重复, 可以让老师说角的类型学生按要求打开活动角、 学生说角的类型其他学生按要求打开活动角这样一改使学生从简单的判断角的类型过渡到应用角的分类知识打开活动角,这是一个提高的过程这样的练习学生才不会厌倦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