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0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1.50KB
约12页
文档ID:435299572
1﹕20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1页
1/12

天宁市工业园区草铺分区1﹕500、1﹕20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 术 设 计 书班级:11级测绘二班姓名:陆继伦学号:1111091210 2012年11月20日目 录一、测区概况二、设计及作业依据三、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四、各等级控制点埋石、密度五、基础控制测量六、图根控制测量七、地形图测绘八、保证质量主要措施和要求九、成果资料的整理与上交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阳宗海校区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 术 设 计 书 为满足云南省昆明市规划设计院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杨宗海校区的建设使用,我队受云南测绘设计研究院委托,承担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1:500阳宗校区地区地形图测绘任务, 为保证成果质量,特制定本专业设计书 ,一、测区概况 测区地处澄江县北端,玉溪市最北端,呈贡县的东南边界,是宜良县、呈贡县、玉溪市的交界处 位于东经102°53′43″~103°01′45″,北纬24°45′27″~24°55′23″之间;海拔2820米,坝区最低处是湖泊,海拔1770米,平均海拔1780米,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设计及作业依据1.GJJ8—99《城市测量规范》2.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3.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4.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5.GB14912—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6.GB/T17160—19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7.审批后的本技术设计书 本设计书未提及的,按GJJ8—99《城市测量规范》;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为准。

三、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1.平面坐标采用1987昆明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中央子午线102°,高程抵偿投影面为1800米)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基本等高距,1:500地形图为0.5m,四、各等级控制点埋石、密度1.在地面或山地埋设一般普通标石(标石由甲方提供),四等点应做40cm×40cm,厚10cm的护面;并在基坑内浇铸混凝土在建筑物楼顶埋设的标石,规格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2.四等点编号前冠以Ⅳ,如Ⅳ01、Ⅳ02……一级点以测区为单位全区统一编号,在点号前冠Ⅰ,如Ⅰ001、Ⅰ002……3.埋石点的密度,四等点在测区内大致均匀布设30个点,一级点的布设(包括四等点)平均每1幅图(按1:500分幅)不少于一点;1:2000区域一幅上不少于5点在城镇和较大的建筑区内应增加埋石点的密度,在居民地附近至少保证有一对点,对点之间应通视4.选点要求 点位应选在稳固、易于设站和扩展,通视良好、能长久保存的地方GPS观测点位应满足GPS信号接收的需要,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发射源五、基础控制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⑴GPS测量①平面控制点采用GPS施测,起算点的连测不应少于3个点。

一级点也可以用测距导线施测②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不得大于5cm一级点最弱点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③ GPS作业时采用静态模式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如下: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四等2≤10≤101/45000一级1≤10≤101/20000注:当边长小于200米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相邻点最小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1/2~1/3,相邻点最大距离应为平均距离的2~3倍GPS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的规定等 级四等一级二级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10≤10≤10GPS各等级观测作业的基本要求有效观测卫星数数据采样间隔卫星高度角平均重复设站数时间长度≥410~60″≥15≥1.6≥45min 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④观测时应量取仪器高两次,并记录于观测手簿中,两次读数差不大于3mm,取平均值作最后结果每个点观测均要求用手簿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为:点名、点号、观测者、天气、日期、时间、天线高、时段、接收机编号,并将特殊情况记录在备注栏原始记录应字迹清楚、整齐,不得涂改⑤基线解算采用随机软件进行解算。

数据处理应满足《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第9条要求基线测量精度及所组成的异步环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及环闭合差应符合下式规定:、、、式中:a=10mm b:为比例误差因子,对应四等、5″、8″时分别取20、30、40ppm d:为基线长度,单位为公里 Wx、Wy、Wz为坐标差分量闭合差 W:为环闭合差 n:为环闭合差 △S:为复测基线长度差⑵光电测距导线等级附合导线长度平均边长测距中误差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3.6km300m≤±15mm≤±5″1/14000光电测距导线技术要求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半测回归零差DJ2一测回内2c较差测 距中误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测 距测回数测角测回数DJ2方位角闭合差一级813≤±15mm9″22≤注:表中n测站数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附合导线的边数不能超过12条光电测距应满足《城市测量规范》2.4的要求2.高程控制测量①四等点以四等水准精度连测,一级点以五等水准精度连测四等水准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测量,也可二者交替进行。

②四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③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附(闭)合水准路线长 (Km)路线闭合差(m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5mm≤±10mm≤15≤注:L为附(闭)合路线长度,以公里为单位四等水准观测技术要求视距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红黑面读数差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视线高度≤80m≤5m≤10m3.0mm5.0mm三丝能读数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双面标尺,直读距离,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④四等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高程导线边长的测定,应采用不低于Ⅱ级精度的测距仪往返各观测一测回,其边长不大于1Km,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2.4的规定,每站应读取气压、温度垂直角观测应采用DJ2级经纬仪按中丝法观测三测回,垂直角测回差和指标差均不应大于7″高差测定应采用对向观测,对向观测高差较差不应大于±40√D (mm)D为测距边水平距离Km)附合路线闭合差限差同四等水准要求,附合路线长度不大于15Km仪器高、觇牌高应在观测前后各量测一次,读至1mm,当较差不大于2mm时取中数观测成果的记录、整理、检验和计算应满足《城市测量规范》3.6的要求。

六、图根控制测量①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图根点是直接提供地形图测绘的依据,应在以上各等级控制点基础上加密布设,图根点的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建筑物密集地区应适当增加,空旷地区可适当减少,但要保证测图需要的控制密度 图根点主要以光电测距导线布设,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光电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比例尺导线长度平均边长测 距测回数测角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DJ2DJ61:500900m80m1111/40001:20003000m250m1111/4000 注:表中n测站数导线长度短于表1/3时,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0.15m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图根导线一般应为附合导线,不宜超过二次附合当遇到较大单位只有一个出入口时,允许采用闭合导线②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图跟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附(闭)合路线全长附(闭)合路线高程闭合差仪器至标尺距离观测方法五等12Km30√Lmm100m中丝单程双面读数至mm图根8Km40√Lmm100m中丝单程读数至mm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的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边长边数中丝法垂直测回数各测回垂直角及同一方向指标差较差往返测高差之差(m)路线全长线闭合差(m)DJ2DJ6DJ2DJ6五等300m182415″25″0.2S24√n500m122415″25″0.2S30√n图根121115″25″0.4S40√L 注:S为边长,以Km为单位,不够0.1公里的按0.1公里计算;n为边数,L为路线长度Km。

七、地形图测绘①成图方法:采用解析法数字化成图②基本比例尺1:500、③成图软件:南方CASS7.0成图软件④地形图的分幅采用50×50cm正方形分幅,图幅号按图幅西南角坐标计算编号,N1+N2: 1:500 N1=(X-2520.0)×4 N2=(Y- 840.0)×4 1:2000 N1=X-2520.0 N2=Y- 840.0并以图内显著名称作该图图名 ⑤地形图的精度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0.5mm(图上),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0.4mm(图上),高程注记点建筑区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0.15m,其它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2等高距隐蔽地区可放宽50%⑥用全站仪施测地物点、地形点时,测距一次读数,当经纬仪2C差小于40″时,水平角可测半测回;每一测站测完碎部点后应归零检查,归零差应不大于40″测站定向后需用另一已知点进行定向检查检查精度平面小于0.15m,仪器对中偏差不大于5mm,仪器觇标高量到0.01m。

地物点、地形点测距的最大长度比例尺地物点地形点1:50080m300m1:2000300m800m高程注记点的间距比例尺1:5001:2000高程注记点的间距10m30m注: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注记到千米位,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1.5倍⑦建筑区和不便于绘等高线的地方,可不绘等高线⑧居民地的表示外围轮廓及街道应准确绘出,内部可做较大综合房屋的轮廓以墙基外角为准,地下室不作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