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学案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4页
文档ID:448875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学案例_第1页
1/4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SAS》教学案例陕西省凤县凤州初级中学 于 波 邮编:721703 :15289278225 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SAS;2.能运用 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经历探究 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学难点SAS 的证明知识重点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块不规则石块(凹凸不平的一块条石) ,让学生思考:如何较精确地测出这块石头的长度?学生活动:思考,交流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很容易解决此类问题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出示课题) 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做游戏(找朋友)游戏规则:发放下列卡片若个张,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找出与自己手中卡片上的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即为朋友卡片内容如下(部分)2.组织学生画图:要求画一个三角形使两边长分别为 2cm、3cm 其夹角为 60°,同桌之间将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看是否全等。

3.归纳结论: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4.组织学生对 SAS 进行推理论证教法:师生共同根据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利用上节内容进行证明师生共同校正通过找朋友游戏,使学生初步发现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画图验证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进一步发现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结论,进而进行证明,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50°2250°2240°1240° 12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解决问题1.继续回到本节引题:测量石块的长度教师给出刻度尺及两根细木条,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出一种工具(卡钳)来测量,学生分小组讨论如图,根据 SAS,把两根木条的中点钉在一起,上下两个三角形全等,只需量出 AB 的距离就是石块的长度2.解决课本例 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问题,进而证明 AB = DE (学生独立完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从探究性学习中获得乐趣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思考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课外讨论、交流,下节课解决)此问题很有难度,放在课外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课堂练习第 10 页练习 1、2 题课堂小结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 1.SAS 的内容2.卡钳原理及制作程序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课自我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A B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二课时.整个一节课围绕“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问题这一主线.最终使学生明白利用 SAS 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客观事实。

并学会利用卡钳间接测量不规则物体此类问题的方法从整体上看前后照应,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过程性目标的培养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是活动的开展可能影响例题的处理,需要在下节课进行深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