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KB
约5页
文档ID:4276945
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_第1页
1/5

第四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期智人进化到晚期智人(新人) ,大约距今 5 万年至 1.2 万年在我国有 20 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或现代智人化石一、柳江人柳江人化石是 1958 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县通天岩旁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根据对所发现的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的综合研究,证明这个洞穴是更新世晚期形成的和柳江人共同出土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东方剑齿象、巨貘等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的化石柳江人的化石包括一个头骨(无下颅骨) 、两段股骨,还有髋骨、骶骨和椎骨其中,股骨可能属于女性,其余都同属于一个中年男性个体柳江人是现代智人,与现代人相比较,还有若干原始性,如头骨没有现代人那么高,额比现代人低平,股骨髓腔小另外,头型属中头型,颧骨高,鼻骨低宽,门齿舌面呈铲式等,这些都是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特征,说明柳江人属蒙古人种柳江人所处的地质时代比山顶洞人和资阳人早,因此,柳江人代表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它是中国以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二、河套人及其文化萨拉乌苏遗址是 1922—1923 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首先发现并进行发掘。

其中采集品中的一颗八、九岁幼童的左上外侧门齿化石被加拿大解剖学家岁达生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 ,20 世纪 40 年代裴文中将其译为“河套人” ,该文化故名“河套文化” 萨拉乌苏遗址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和研究的两个旧石器遗址中的一个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距今约 5 万年至 3.5 万年河套人”化石共发现 23 件出自原生地层的有额骨两件,枕骨、下额骨、肩甲骨、胫骨各 1 什件河套人体质特征已很接近现代人,但头骨骨壁很厚,骨缝较简单,下颌体较粗壮,额孔位置偏低,股骨骨壁很厚,髓腔很小,说明仍保留着一些原始性状,属于晚期智人 “河套人”门齿内面呈铲形,枕鳞上方有顶间骨,说明“河套人”与现代蒙古人种接近与河套人共出的动物化石有诺氏古菱齿象、野驴、野马、披毛犀、普氏羚羊、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王氏水牛、诺氏驼等另外,出土了许多大型食草动物和啮齿类、鸟类的碎骨,它们与石器、炭屑共生,是河套人的“庖厨垃圾” 河套人的石制品共 500 多件原料多为石英岩和岩,其中石器占大很大比例,并以细小为其特征,不见两极石核、两极石片制法是锤击法器形有刮削器、钻具、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在过去,曾将萨拉乌苏和宁夏水洞沟的人工制品合称“河套文化”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水洞沟不仅年代较晚,而且石制品尺寸大,技术风格另具特色,不宜再将萨拉乌苏和水洞沟看作同一文化。

三、峙峪文化峙峪文化是 1963 年在山西省朔县城西北峙峪城附近发现的同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发掘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距今约 28945±1370 和 28135±1330 年时代早于山顶洞而晚于丁村遗址的地层堆积,上部为晚更新世,下部为二迭纪含煤地层上更新世的地层由上至下为马兰黄土层、白砂层、文化层和砂砾层动物化石中的灭绝种有披毛犀、河套三角鹿、王氏水牛、斑鬣狗等动物群中有蹄类占的比例最大,如蒙古野马、野驴、普氏小羚羊、鹅喉羚、诺氏驼等,代表—种比较干燥的草原环境当时的气温较现在低且干旱文化遗物有石器、骨器和装饰品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楼石和火成岩等制法既沿用北京人文化的某些传统技术,如用砸击法生产两极石核、两极石片,还掌握了较进步的制作技术,如用间接法打制小石叶器型主要是小型的,以尖状器、雕刻器和刮削器数量最多刮削器形制复杂,有回头、盘头、双边刃和单边刃等类型其他如扁形石核、斧形小石刀和石链,制作十分精致,虽数量不多,但在研究细石器工艺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石镞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弓箭,狩猎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斧形小石刃等复合工具的使用,也显示了峙峪文化的进步性质。

另外,还发现一件由一面穿孔而成的石墨装饰品,一件骨制尖状器和一些刻画痕迹的骨片四、山顶洞人及其文化山顶洞人遗址是 1930 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的1933~1934 年进行了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埋葬1.洞穴和出土物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四部分洞口高约 4 米,下宽约 5 米,口朝北上室南北宽约 8 米,东西长约 14 米,位于洞穴的东半部在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他的地方同时,在上室堆积层中发现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深约 8 米,位于洞穴的西半部稍底处在下室发现了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墓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 3 米,东西宽约 1 米的裂隙在下窨发现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据推测在人类入居之前这里是个天然 “陷阱” 2.动物化石和年代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 54 种,其中哺乳动物有 48 种,大多数属华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如虎、洞熊、狼、似鬃猎豹、果子狸、牛、羊、野兔、北京斑鹿等。

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 3 种,仅占动物总数的 12.1%因此表明山顶洞的地质时代是晚更新世末,距今约 18865±420 年3.人类化石和种族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大代表 8 个不同的个体其中 5 个成年人, 1 个少年,1 个 5 岁的小孩,1 个婴儿其体质特征是: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 下颌突出,有下颌圆枕,脑量达1300~1500 毫升,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或化石的蒙占人种相近,表明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4.文化遗物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有石器、骨角器和装饰品石器数量很少,总共 25 件,且不具代表件砍砸器只有 3 件,用砂岩砾石打制而成刮削器都是用隧石或脉石英石片制成的,其中一件凹刃刮削器制作比较精致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除针孔残缺外,其它部分保存完好针身残长 82 毫米,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此外,还有一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装饰品很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

其中穿孔兽牙最多,共 125 枚,除一枚虎门齿外,均在牙根部位两面对挖成孔孔眼已磨光变形,这是长期佩带的结果其中五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穿孔海蚶壳二个,在铰合部以下处磨穿成孔制作得最为精巧的是七颗小石珠,孔眼由一面钻成,珠表面被染成红色,散布在头骨附近,可能是头饰石坠是用天然的椭圆形黄绿色岩浆岩小砾石制成,其中一面经人工打磨过,在中央对钻成孔还发现一件鲩鱼的眼上骨和四件骨管前者在边缘处钻一小孔,局部染成红色,后者用鸟骨制成,管体光滑,有磨擦痕迹,表面有短而深的横沟,多少不等但排列一致,显然是为了接系其它饰物特意刻出来的这一切足以表明山顶洞人已熟练地掌握了一面直穿和两面对钻的钻孔技术,同时,也学握了磨制技术来制造装饰品,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另外,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染色的方法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总之,钻孔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生活内容的更加丰富骨针的出现,意味着山顶洞人已会缝纫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有了审美观念将死者埋人下室,表明山顶洞人已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五、甘肃省庆阳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甘肃庆阳地区的巨家源、楼房子、刘家岔和黑土梁遗址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旧石器晚期遗址。

巨家源遗址位于庆阳县城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石制品是即刻一尖状器楼房子遗址位于环县城南的合道川附近,以三棱尖状器最具代表性以上两处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刘家岔遗址位于环县城西,发现二件有人工痕迹的鹿角动物化石有野马、披毛犀、河套大角鹿、羚羊、原始牛、虎、鸵鸟等十四种石制品发现一千多件,其中经第—步加工的石器有 487 件器形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石球等其中,刮削器内 85%,刃口陡厚,器形较小尖状器加工较精细黑土梁遗址位于镇原县西南的洪河上游,在这里采集到 11 件石制品,其中以石球和凹刃刮削器加工最好动物化石有披毛烽等六、青藏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青藏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省青海省的霍霍西里、西藏地区的定日和申扎霍霍西里地点位于青海省霍霍西里西南曲水河的河岸上1956 年在这里采集到 5 件石器器形有石核、刮削器和砍砸器其中石核上有打片痕迹,但大部分保留着砾石面;刮削器是利用一面保留砾石面的石片制成的,边缘加工成凸刃砍砸器由砾石的一面加工成刃,其余部分不加修理以便于手握定日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定日县东南 10 公里的苏热山南坡热久藏布河的阶地上共采集到石制品 40 件。

石料以片麻岩为主,石英砂岩次之,有少量石英岩剥制石片采用锤击法石器器型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以刮削器的数量最多刮削器分一边加[的长边刮削器和相邻两边加工的复刃刮削器尖状器只有 2 件,具有两边修成的粗短钝尖申扎地点位于西藏自治区申扎县雄梅区珠洛河畔和色林错东南珠治河畔共采集到石片石器 14 件,特征是石片厚大,质料为角页岩器型有长边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双边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器形比较固定,具有典型性色林错东南共发现石器 20 多件,质料为隧石打片使用锤击法器形有刮削器和尖状器,其中以长石片制成的端刃刮削器最具有代表性青藏高原过去被认为不适于远古人类居住,但近几十年的发现说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这里已有人类活动同时,这里的椭圆形长边刮削器、长条形圆头刮削器和纯尖的尖状器等,在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也屡有发现,从而表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青藏高原和华北可能就有着一定的文化联系第三章 新时期时代第一节 概论大约距今 1.2 万年左右,更新世结束,全新世开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新石器时代是继旧石器时代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它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为主要标志一、关于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作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地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属冰后期。

这时的人类仍然过着采集、渔猎的经济生活,农业和畜牧业还没出现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少量琢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在欧洲的中石器文化(阿齐尔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中一般都将间接打击法制作的“细石器”作为其主要的生产工具在中国, “细石器”在北方荒漠草原地区只能代表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的一种形式,至于中国有无“中石器文化” ,考古学界的意见尚不一致但从近几十年所公布的考古资料来看,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并非一种形式,而且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很短的所谓“中石器文化”只能作为某些特定地区的一种“石器文化” ,而不能作为世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石器文化所谓“中石器时代”也不是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出现的统一考古时代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在过去,考古学界将磨制石器、制陶业、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四个基本要素将许多未出现陶器,而农牧业和磨制石器已出现的时代都归属于所谓“中石器时代”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增多和考古研究的逐步深入,证明在新石器时代陶器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存在着一个早期阶段,称“前陶新石器时代”或“无陶新石器时代” 这样,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不仅要考虑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而旦也应把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变化作为新石器时代分期的一个依据。

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二个发展阶段1.早期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大约距今 11000 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