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曾不的曾读什么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67KB
约10页
文档ID:262283074
曾不的曾读什么_第1页
1/10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曾不的曾读什么 篇一:关于文言词语“曾不”中“曾”字的读音探究 关于文言词语“曾不”中“曾”字的读音探究 近日,笔者在教授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一文中的“曾不吝情去留”中“曾”字的读音时,引导学生们读“céng”,可班上有两名学生当时就拿着手头的资料报告我说应读“zēng”其实,这两种读音我在以前的教学生涯中都教学生读过记得那时在学习老版教材《愚公移山》一文中“‘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时,课本上“曾”字注音为“zēng”,于是后来一向读“zēng”这种变更一向到后来我加入的一次语文教研会,当时与会专家指导我们在处理一些文言词汇的读音时指出,一切已所授教材为主,假设上面没有留神的一律以现代汉语读音为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课本上某些没有标注出是通假的字的读音这可能是为了出于应试的需要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是按这一原那么处理的而且关于文言词语“曾不”中“曾”字的读音在商务印书馆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中收录一共有四个义项(见于该字典P36),其中之一是“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 鉴于此,笔者认为,“曾”与“不”连用时的读音应读为 céng这包括在《核舟记》中“曾不盈寸”和上文提到的两篇课文中“曾”字的读音都应读为céng 篇二:曾经不知道测绘是干什么的 曾经不知道测绘是干什么的,以为就是和仪器打交道,经常在外面东奔西跑跟地质队差不多,在测绘学校学了两年,印象也不是很深刻1987年刚加入工作的时候,扛着水准仪仅凭在学校学到的学识,顺着马路从绵竹测到什邡,又从什邡测到绵竹,被太阳晒得红彤彤的脸颊上满是汗珠,也顾不上擦一下那时的我身穿白衬衣、绿军裤,脚上一双胶鞋,要是没有仪器的陪衬,活脱脱的就是个乡下干农活的但是从那以后我就和水准测量绝了缘,此后一向从事航测外业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那时的四川省第一测绘大队,刚从绵阳迁到龙泉驿不久,当时的龙泉只有两条街,沿街大多还是瓦房,破旧不堪那时我们单位下设四个中队:一中队负责三角测量,二中队负责水准测量,我所在的三中队承受的是刚开展不久的航空摄影测量,四中队负责地形测量,测绘工种分得很开 三中队成立时,大片面人员是搞水准的,由于水准任务短缺,他们才改行搞航外,我也是一名航测新手。

刚进单位工作就赶上承受绵竹测区1:1万地形操纵和调绘任务当时测量手段还很单一,仪器还是国产的J2、J6和一些老掉牙的水准仪,精度又不高,仅操纵就干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跟如今的技术手段不成同日而语 野外调绘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作业人员要具有切实把握各类地形地貌的才能那时候的调绘全是航片,影像模糊,再加上资料陈旧,根本没有现在全新的卫星图片资料可参考,也没有手持GPS定位,更没有GIS测绘软件可利用,工作起来往往费时吃力在跟着一位师傅学了一天之后,我便开头独立承受调绘作业,真可谓“赶鸭子上架” 1987年10月下旬的绵竹已是暮秋,天气不冷不热,有些薄雾,田野里四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草垛,田野里的荒草已经枯黄,此时正值农闲节令,在地里劳作的人很少,一个人在那儿调绘,有点形只影单最喧嚷的就是邻近的街市,熙来攘往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高声叫卖的商贩,讨价还价的大嫂,茶坊里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咂着烟卷的老头们,以及街边兜售磁带的老板让人目不暇接我背着测量仪器穿行在这里调绘,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嘈杂的空气让人静不下心来,随意找了个小饭馆填饱肚子便赶快逃离了街市 有人说:测绘行业给了测绘人遍访祖国名山大川的机遇,有大量人迹罕至的美景测绘人都有可能涉足。

现在屈指算来也曾到过不少地方,只是好多景点不是迫于时间紧就是由于任务重、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在我们看来,祖国大好河山四处都是美景,四处都能描绘出宏大的画卷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是大量人朝思暮想的人间天堂1988年,因承受“一江两河”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测绘任务,我有幸去了西藏雄伟的布达拉宫、人流如织的大昭寺,湛蓝的天空,崭新的空气和高原特有的人文景观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次测绘任务,我们小组主要负责萨迦县和仁布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萨迦县在日喀那么的南边,平均海拔4000多米,县城海拔高达4800米,空气稀疏刚到那儿很不适应,头晕目眩,走几步就气喘吁吁那时的县城很落后,除了邮局和一家百货公司,再没有其他商铺了房子全是土墙布局,房顶是用园木或树枝搭建后再盖了层泥土望见我们,貌似望见了萨迦县进展的梦想县政府对我们更加热心,关切备至,安置我们住新盖的楼,还特地派了一名叫八旺的副县长给我们当翻译联系工作 在西藏的日子里,工作繁忙而艰辛,萨迦县在西藏是个大县,分农区和牧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好多,比现在的1:1万地形图表示的内容还多,小路、马路、沟渠要量宽度,耕地要测量样方,地类用代码而且分得很细。

高原紫外线强,加之空气稀疏,气候枯燥,一天要走好多路,几天下来,每个作业员嘴唇干裂,脸部被晒得黢黑后来到了牧区,虽然有辆解放牌卡车,但是面对大片的沼泽地和牧场,汽车也只能望洋兴叹记得有一次汽车陷进了沼泽地动弹不得,我们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劲都没手段,人累得几乎昏厥,八旺县长到20多公里外的乡里叫来一些牧民协助才脱离险境 多少年后,我还明显地记得那儿的雪山大草原,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人迹罕至的高山湖泊,金碧辉煌的喇嘛庙,以及藏族大妈给我们送来的酥油茶和青稞酒日喀那么地区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现在,我们的作业装备比那时好得多,汽车都是青一色丰田4000越野车,配有先进的车载GPS、卫星和电台,作业人员穿上单位统一购置的户外羽绒服,既挡风又保暖设备和后勤装备不仅专业化而且正规化,虽说现在作业的地方比那时繁重得多,但后勤装备和安好设施都有了较大改观 2022年,我们在四川阿坝县垮沙乡承受1:5万更新像控测绘任务作业小组按图索骥,沿着行政图上标示的马路驱车而行,哪知马路延续了两公里就突然中断了,前面就只有一条长约五公里的险峻小路,大家不得不舍车徒步而行原筹划两天完成的点,四天过去了还没走到点位上,所带干粮快耗尽时,作业组人员用卫星与外面联系上了。

当时我在阿坝县,得知这个处境后,连忙购买了足够的食品和一些应急用品,带上卫星随丰田4000越野车启程在垮沙乡政府的协调下,我雇了四匹马和一名乡上的护林员就上路了,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结果我找到了他们,与小组人员一起顺遂完成了此点的测绘任务 现在想来,在时有恶狼出没的深山中,没有食物来源,他们是多么的危害好在他们运气不错,打死了一头小野猪,就着烤熟的小野猪坚持了几天,并实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扶助救援当然,这也得益于先进的通讯设备和车辆,迅捷的处理预案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在四川测绘局建局50周年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的测绘也像我们的国家一样体验了由弱到强,从单一的作业手段到各类设备配套完整,从科技落后到今天可以同世界先进水平比肩我坚信:我们确定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跻身测绘强国行列这么多年来,我感到:我的青春年华没有虚度,把它献给挚爱的测绘事业我无怨无悔丈天量地的测绘之路让我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到她宽广博大的胸襟,体验到她神秘辉煌的成长踪迹和隽永绵长的文化魅力 篇三:“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到底作何解 “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到底作何解 新高考新问题 2022-04-09 2115 “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到底作何解 来源 苏轼《赤壁赋》是传统名篇,又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赤壁赋》中,以江水、山月作比发表探讨,阐发变与不变、瞬间与永恒的关系,透露全篇主旨的“盖将”几句,那么被称为“这篇赋的灵魂”[1]然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以”字到底作何解?教材及各家注本或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人教版教材注为“假设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刺眼的工夫都不中断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2]按此处表假设的应是 “将”[3];盖,句首语气助词,引出下文探讨[4];以,未加注苏教版教材后一句注为“指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刺眼的工夫都不会中断曾,竟,简直一瞬,一刺眼,比喻时间短暂[5]按曾,音zēng,情态副词,竟、连??都??,不读 céng;[6]以,亦未加注两套教材的解释文字假设不是意译的话,那么“以”字貌似可以理解为“中断”以”字切实也可以通“已(止)”[7]《孟子?梁惠王上》“??臣未之闻也无已,那么王乎?”朱熹注“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8]这样讲貌似也说得过去 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为“大意是从变的一面看,天地不到一眼的工夫就完了[9]按“以”字亦未单独加注《苏轼散文选注》注为“若从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刺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原样。

[10]《苏轼诗文词选译》译为“假设从它们变化的一面查看,那么天地万物切实连一刺眼的工夫都不能存在[11]按二书“以”字均未加注,亦未讲成“中断”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有注“以相当‘于’字,在的意思[12] “以”可不成以讲成“于(在)”?可以《史记·魏公子列传》“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13] “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 “以”讲成“于(在)”貌似也通“??那么天地万物连在一刺眼的工夫之内都不能保持原样 但笔者认为,此处“以”字讲成 “动词,通‘已’(止)”或“介词,于(在)”,貌似可通,但缺少确凿的语法依据,均不妥确解到底是什么? 请看先秦古籍中的两个句子 1.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2.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那么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这两句都涉及到古汉语省略句的有关学识第一句据《国语·鲁语上》“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14]可知,“必以情”后省略 “断之”这类意思的词语必以情”译为确定会按照实际处境审理此处“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标准,可译为“根据”、 “按照”等。

[15]其次句据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其间不能以寸”句省略了动词,本为“不能以寸量”之意全句译为“假设道德品质很好的人,不去教导熏陶那些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支去教导熏陶那些没有才能的人,那么,那所谓好,所谓不好,他们中间的距离也相近得不能用分寸来计量了[16]此处“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17] 以上两句都省略动词或动宾布局,只留下“以·宾”,但概括省略了什么动词或动宾结 构,在上下文中没有明确目标,需要结合上下文义细加分辩[18] 再来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能以一瞬”与“其间不能以寸”同属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且结合上下文义都可补出“计”、“量”之类的动词不能以一瞬”即“不能以一瞬(量)”,“以”的用法为介词,介引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可译为假设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查看它,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快得竟然不能用一刺眼的速度来衡量 [19] 结果说几句题外话苏轼为何要选用这种句式来表达?从文体来看,《赤壁赋》是文赋,要求押韵,“瞬”与下句中的“尽”押韵[20];“瞬”后加上“量”就不押韵了。

从行文习惯来看,古代写文章的人习惯于仿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