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们如何做教育.docx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41KB
约5页
文档ID:520680966
我们如何做教育.docx_第1页
1/5

我们如何做教育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针对语文教学,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 对语文教学,我是这样理解的: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首先要“教”,且要“教”好最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标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书本上具体的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指教授给学生去掌握那些获取文化知识时所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教授某一门具体学科到结束,而是使学生在“不需要教”的过程中,仍然主动地不断地去扩展文化知识 怎祥教,才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呢? 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一再强调的我们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对每个学生都抱尊重、爱护和信任的态度素质教育的学生观,同那种只对少数“尖子”感兴趣,只对少数学生负责的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在此基础上,叶圣陶说:“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要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必须还学生以教学活动中心的地位他历来主张把“改变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教学过程被僵化成为教师“念一句讲一句”,学生“看一句听一句”,“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 工作”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的感觉”这样的“教”,是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我们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在课堂实践中,却容易忽略学生真正的想法和需求,这是需要时时警惕注意的 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我们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善于引导启迪”,“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是受刑罚,是因为没有启发学生思维,没有让学生动脑动手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让他们在学习的当儿,肢体肌肉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 对此,我在实践中是有所体会的如在上《琵琶行》一课时,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大意并不难把握,针对“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名句,不少同学认为这句和今天流传的意思一样,是表示女儿家的害羞之态的对此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一曲红绡不知数”饱经风尘的琵琶女为何还如此扭捏害羞呢?对此学生们表示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大家都认为,与其将“犹抱琵琶半遮面”理解为表现琵琶女的羞涩,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琵琶女年老色衰的自惭形秽,碍于礼教深夜不应会见男客但知音难求,盛情难却,最终现身的迟疑这与后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是前后联系在一起的,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更培养了学生脱离教辅资料,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更深地体会到,引导启发,是教学活动的要义。

惟其如此,才能实现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佳境:“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思考问题,试作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得解决,当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欢快好比爬上了峨媚的金顶,正是继续努力的推动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针对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在引导学生自学方面,叶老认为包含有两方面意思思:一是“教了一,同时要引导来学的人能够反三”;二是引导来学的人“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叶老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下需要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够举一反三,能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就有自学能力有了能力,便能运用自如,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 在教学学习实践中,在教学上有经验的教师是经常注意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学,并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如学生预习时,教师拿出预习提纲,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给学生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出发,再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的阅读方法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学到了自学方法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求变、善变,迫求改革,力图创新,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能力确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靠几堂德育课班会课是无法做到的更多的要依靠日常教学中体现的德育力量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知识涵养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长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叶老曾经说过:“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学会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总而言之,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哲学纲领,具有独创的见解、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精神,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途径,我将在学习中继续实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