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食品微生物第十二章常见致病g

tian****1990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74MB
约163页
文档ID:82142143
食品微生物第十二章常见致病g_第1页
1/163

第十二章 常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基本内容: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来源、分布及传播途径,导致的常见疾病(症状和致病机理),常用检测方法,预防和控制方法重点和难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常见病症状和致病机理,检测方法第一节 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病,一、概述,1880年,巴斯德首次从一患者瘀肿的脓汁中发现葡萄状排列的细菌,将其注射给家兔后可致脓疮;,1883年,Becker获得了纯培养,证实该菌为葡萄球菌属;,,,,1881年,Ogsten确证化脓过程是“某”菌所致;,一、概述,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因堆聚成葡萄串状而得名,为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葡萄球菌属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微球菌科的一个属(目前有32种,寄生人体的有16种),大部分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edermidis),腐生葡萄球菌(S.saprophyticus),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致病菌,一、概述,美国CDC报道: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为45%;我国和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土壤、水、饲料、食品、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均可找到;,一、概述,,,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1 形态结构 葡萄球菌呈球形或稍呈椭圆形,直径0.4~1.2μm,分裂后许多菌体无规则的堆积在一起,成葡萄串状葡萄球菌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芽胞,除少数菌株外一般不形成荚膜易被常用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 (2.1 形态结构),其衰老、死亡或被白细胞吞噬后,以及耐药的某些菌株可被染成革兰氏阴性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2 培养特征,营养要求不高,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不透明的菌落在含有血液和葡萄糖的培养基中生长更佳 在肉汤培养基中24h后呈均匀混浊生长 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专性厌氧不同种的菌株产生不同的色素,色素为脂溶性,如金黄色、白色、柠檬色 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较大,有的菌株菌落周围形成明显的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也有不发生溶血者 凡溶血性菌株大多具有致病性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2 培养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表皮葡萄球菌,28-38℃均能生长,致病菌最适温度为37℃,pH为4.5-9.8,最适为7.4;,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2 培养特征),在含有20~30% CO2的环境中培养,可产生大量毒素。

耐盐性强,在含有10~15%的NaCl培养基中能生长;,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3 生理生化特性,各种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各种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理生化性状(续表),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3 生理生化特性),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3 生理生化特性),注:“+”为阳性,“-”为阴性各种葡萄球菌的主要生理生化性状(续表),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4 抗原结构,葡萄球菌抗原结构复杂,已发现的有30种以上,对其活性及组成比较了解的有以下几种:,2.4.1 葡萄球菌A蛋白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 SPA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蛋白质, 是一种单链多肽,与细胞壁肽聚糖共价连接,但有1/3分泌于胞外SPA为完全抗原,具有特异性,它可与人IgG1、 IgG2和IgG4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 具有与吞噬细胞竞争Fc段复合物、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活性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4 抗原结构),所有来自人类的菌株均有此抗原,动物源株则少见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4 抗原结构),2.4.2 多糖抗原 多糖抗原为半抗原,有两种,具群特异性,可用以分群。

A群多糖抗原多存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化学组成为N-乙酰葡萄糖胺核糖醇磷壁酸(多糖A) B群多糖抗原多存在于表皮葡萄球菌,化学组成是N-乙酰葡萄糖甘油型磷壁酸(多糖B)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4 抗原结构),2.4.3 荚膜抗原 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表面抗原几乎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表面都有荚膜抗原的存在,个别表皮葡萄球菌菌株有此抗原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5 抵抗力,葡萄球菌抵抗力较强,为不形成芽孢的细菌中最强者 在干燥的脓汁或血液中可存活数月;80℃加热30 min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可迅速使其死亡;在5%石炭酸或0.1%汞中10~15min死亡 对某些染料较敏感,1∶100 000~1∶200 000稀释的龙胆紫溶液能抑制其生长;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较低,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一种外毒素,具耐热性,经100℃加热30min而不被破坏,要使其完全破坏需煮沸2h(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特点);,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5 抵抗力),其他如溶血素、杀白血球素等经100℃加热10min或80℃加热20min就可丧失毒性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型 依据: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被相应的噬菌体裂解。

根据噬菌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裂解反应,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5群26型(见下表):,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分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分型,二、葡萄球菌的基本特性(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分型),肠毒素型食物中毒主要是由Ⅲ、Ⅳ群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造成医院感染严重流行的多为Ⅰ群中的52、52A、80型引起噬菌体分型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源及研究菌型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3.1 分布 流行呈季节性分布,多见于夏、秋两季 引起中毒食品种类:奶、肉、蛋、鱼及其制品等动物性产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凉粉等也经常被其污染而导致中毒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3.2 污染途径,不同人群或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带菌率,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途径二:食品二次污染,熟肉类食品如在熟后污染了致病性葡萄球菌,又在20~30℃的环境下放置较长时间,极易引起中毒; 奶和奶制品,用奶制作的冷饮(冰激凌、冰棍)和奶油糕点常是引起中毒的食品;,三、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分布及污染途径(3.2 污染途径),油煎鸡蛋、熏鱼、油浸鱼罐头等含油脂较多的食品,在污染上致病性葡萄球菌以后也能产生毒素。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1 致病类型及症状,有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种类型 4.1.1 侵袭性疾病 症状: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肌体,引起局部组织、内脏器官或全身性化脓感染局部感染主要表现为: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织炎、伤口化脓等;,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1 致病类型及症状),甲沟炎,麦粒肿,蜂窝织炎,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脑膜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 全身感染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1 致病类型及症状),心包炎,心内膜炎,4.1.2 毒素性疾病,,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所致毒素性疾病有两种:,A. 食物中毒: 人摄入含毒素污染的食物后1~6h即可出现头晕、恶心、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病1~2d可自行恢复,愈后良好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1 致病类型及症状),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1 致病类型及症状),B. 毒性休克综合症 由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引起 主要表现:高热、低血压、呕吐、腹泻、猩红样皮疹、严重者出现休克 注意: TSST-1并非是引起该综合症的唯一病因,细菌内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也与毒性休克综合症发病有关。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的致病能力4.2.1 血浆凝固酶(Coagulase) 是一种能使含有柠檬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兔或人血浆发生凝固的酶 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可产生此酶,非致病菌则不产生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血浆凝固酶有2种:,A:游离凝固酶(free coagulase) 分泌至胞外,被血浆中凝固酶反应因子激活,形成葡萄球菌凝血酶(staphylothrombin),能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导致血浆凝固 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阻碍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即使被吞噬后,也不易被杀死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凝固酶集聚在菌体四周,可能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作用B:结合凝固酶(bound coagulase) 也叫凝聚因子(clumping factor),在菌体表面并不释放,为纤维蛋白原特异性受体,能与人或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交联而引起细菌凝聚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凝固酶试验是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标志。

凝固酶较耐热,100℃加热30min或高压灭菌后仍保存部分活性,但易被蛋白分解酶破坏凝固酶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凝固酶阳性的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凝固酶具抗原性,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型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4.2.2 溶细胞毒素 该毒素为膜损伤毒素,主要有葡萄球菌溶素(staphylolysin)和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A:葡萄球菌溶素 外毒素,多数致病菌株能产生,可使动物红细胞溶解,使血琼脂平板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在试管中出现溶血反应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根据其对动物细胞的溶血范围、抗原性、溶血时所需温度不同等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葡萄球菌溶素分为α、β、γ、δ、ε五种 五种溶素都是蛋白质,具抗原性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对人体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是α溶素和β溶素α溶素:由质粒或染色体编码,分子量为30kD,不耐热, 60℃加热3min即可被破坏除对多种哺乳动物红细胞有溶血作用外,对白细胞、血小板、肝细胞、成纤维细胞膜、血管平滑肌等均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组织坏死。

作用机理:毒素分子插入细胞膜疏水区,从而破坏膜完整性造成细胞溶解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β溶素:为神经鞘磷脂酶C (sphingomyelinase C),能水解细胞膜磷脂,损伤红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和纤维细胞,与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有关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B:杀白细胞素 又称为Panton-Valentine(PV)杀白细胞素,由大多数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不耐热,有F和S两个组分细胞膜上,S组分的受体主要是神经节苷脂GM1;F组分受体则为卵磷脂致病原理:杀白细胞素与受体结合,改变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对阳离子(K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引起人和动物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死亡细胞可形成脓栓,加重组织感染;大量吞噬细胞的损伤可影响肌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4.2 致病因子及相应致病机理),4.2.3 葡萄球菌肠毒素(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 SE),葡萄球菌肠毒素:为血浆凝固酶或耐热核酸酶阳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