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朱湾诗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寻隐者韦九朱湾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惟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旁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点题,交代入山寻访隐者韦九仙源”“无尘”极写其隐居之处的清幽B.颔联紧承上文,描述寻访途中所见所闻:修竹林中仅能通马,行至花间才见人家C.颈联具体描写韦九居处的环境:四面云山,非主而亦主;数家烟火,非邻而亦邻D.诗歌虽没有直接写到隐者韦九其人,但通过其居处的描写,读者自可想见其为人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朱湾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描写宅中菊花开发,首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春花争相开放的情景,实写寒露滋润菊花B.全诗托物言志,哀而不伤,深得风人之旨,颔联强调了菊花开放的时间比其他花朵晚,因而显得孤傲C.全诗用浅近的语言委婉表露心迹,颈联写出菊花虽晚犹开,仍然值得欣赏,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期待。
D.全诗于喟叹中蕴含深沉的感慨,尾联表达诗人虽不忍心将菊花弃置一边,但也只能让它随着秋草一起凋零4.中国古典美学向来崇尚“立象以尽意”请从“象”与“意”的角度赏析本诗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朱湾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B.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C.颈联描写了一个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D.尾联运用典故,直接表现出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以议论结尾进行抒情2.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筝柱子朱湾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注】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间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B.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C.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着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D.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或其配件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朦陇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颔联并没有描述途中“所闻”。
2.答案: ①尾联意为:路旁的樵夫不必询问(韦九为何隐居于此),如今朝市承平,不是秦时那样的乱世②诗人反用《桃花源记》中桃源人因避乱而隐居的典故,说明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赞颂其热爱自然、高蹈出世的高洁品格解析: 3.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诗人虽不忍心将菊花弃置一边,但也只能让它随着秋草一起凋零”错误,尾联中“忍弃”是怎忍舍弃之意意为怎么能忍心将菊花弃置东篱下,让它随着秋草一起凋零结合前后文可以了解,尾联表达了诗人宁愿放弃其他花朵也不忍心将菊花弃置一边的情感4.答案: ①立象以尽意,象是指意象,意是指诗人的情感本诗借写菊花的形貌、精神,其实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诗人在描摹菊花中寄托了自我的情感②此诗前四句以春花竞放反衬秋菊晚开,两者同秉自然之气,发达却有早晚不同通过对比展现菊花的坚强独立,诗人咏菊同时也是在自我开解,显示出诗人的孤傲,虽然当下不被赏识、重用,但一定能够被欣赏 ③后四句写菊花虽晚犹开,仍然值得欣赏,岂能任其随秋草衰亡偏”“独自”“忍弃”,既表达对菊花的怜惜之情,为菊花鸣不平,也赞颂了菊花不屈的品节。
不仅刻画菊花的精神,同时托物言志,委婉地写出诗人不甘屈抑,欲一展抱负的渴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象”与“意”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阐释出“象”与“意”的含义,并明确“立象以尽意”即是诗人在形象塑造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的物象寄托了怎样的感情①本诗写“露中菊”,其实是托物言志即借写菊花的形貌、精神,寄托了诗人自我的情感②此诗前四句,“众芳春竞发”“露偏滋”“独自迟”,以春花竞放反衬秋菊得寒露滋润晚开,两者同秉自然之气,发达却有早晚不同通过对比展现菊花的坚强独立诗人借此显示出自己的孤傲,此时不被赏识、重用,但彼时一定能够展现才华,而被欣赏③后四句,“待赏”“未过时”“忍弃……看随”等内容写菊花虽晚犹开,仍然值得欣赏,岂能任其随秋草衰亡忍弃”句写诗人宁愿放弃其他花朵也不忍心将菊花弃置一边,这是怜惜菊花,为菊花鸣不平,也赞颂了其不屈的品节此处托物言志,借菊花的精神委婉地写出诗人不甘屈抑,欲一展抱负的渴望5.答案: 1.D; 2.AD解析: 1.运用典故,间接表现情感2.A.“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D.“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
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6.答案: 1.C; 2.手法:①比喻(托物言志)全文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全诗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亲切自然运用庄子典故自谦,说明自己不合世俗之用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②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解析: 1.C项“所以随着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错,这句的意思是“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2.这首诗通篇以筝柱的口吻叙事抒情,以筝柱自喻,表达自己的处境与追求所以用了拟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首联“散木,无用的木材”出自《庄子·人间世》属运用典故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哪里会拒绝转动身躯,为调出更美的音色而努力”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微力薄,但也希望自己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回报知音表达了希望受到知音赏识,必尽力报答知音的想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