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青海省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150分钟 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构成了生活美学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好生活”,另一个是“美生活”生活美学就是要以“美生活”来提升“好生活”,并在人民大众中倡导生活美育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生活美学的传统,这种传统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何谓“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
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泼泼的,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白天劳作、夜晚睡眠、呼吸空气和享有食物,这些都是人们要过的日子然而,人们不仅要活着,而且要追求“存在感”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何谓“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西方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进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中国古典美学家们往往能体悟到生活本身的美感,并能在适当地方上升到美学的高度从庄子的“美的哲思”到明清的小说批评,那种生活见识与审美之思的融合,皆浸渍了中国传统原生的美学智慧由古至今,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去发现“生活之美”,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日子过成“审美生活”此种原生态的生活美学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艺术:从诗情画意到文人之美,从笔砚纸墨到文房之美,从琴棋书石到赏玩之美,从茶艺花道到居家之美等,都属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拓展疆域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寻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难以企及,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
蔡元培曾极有洞见地认为,“乐为纯粹美育;书以记实,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又在远鄙俗;盖自数之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其实,数的规律之教也是包含美质的,在六艺的完整谱系里面,大概只有“乐教”大致相当于西方的艺术教育,而其余各项教育其实都是关乎生活经验本身,都是从生活出发并包孕美化的“人文化成”中国古典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因为我们的美学传统就是生活的,我们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中国文化传统之所以延续至今,乃是由于生活自身的传统从未中断生活美学就是这未断裂传统中的精髓所在,或者说,就是这传统精髓之“感”之“觉”找回中国自己的生活美学,恰恰是由于,我们要为中国生活立“心”——立“美之心”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和文化不断进步,“美生活”必然会替代“好生活”B. 生活的根基是生存,中国人在对生存的追求中完成了对审美境界的追求C. 中国的美学,不仅仅是西方美学的“感性学”,而且更是本土的“觉学”D. 因为生活与审美一直是不即不离的,所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立论的基础,重点阐述中国生活美学的文化传统B. 文章运用对比突出东西方美学的差异,从而论证了东方美学聚焦生活的智慧C. 文章在辩证分析概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对中国生活美学进行了独到的阐释D. 文章引用蔡元培对“六艺之教”的评述,证明中国人对生活美学与美育的追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中国生活美学传统曾经断裂,就难以传承中国原生美学智慧,也就没有生活美学的当代建构B. 当今茶道、花艺、琴棋书画等生活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时代发展对生活美学的呼唤C. 中国传统美育主张从生活出发,这是当下生活美学倡导的方向,也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教育的关键D. 中国生活美学为世界美学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东方范本”,必将为世界美学的发展做巨大贡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培训乃至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谷歌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脸书”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中国有6亿网民,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无疑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同时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这种怪现象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或APP牢牢绑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
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萌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摘编自高健钩《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B. 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C. 中国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推动客户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D. 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来杀熟,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B. 材料一举谷歌公司、“脸书”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大数据正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C. 两则材料不约而同提出,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D. 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就能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提高执法效率。
6. 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白马湖之春肖复兴①马湖,想念它多年了②真是想象不出,1922年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了为什么经亨颐先生在白马湖畔一招呼,那么多的文人,现在听起来名声那样显赫的文人,一下子就抛弃了都市的奢靡与繁华,来到了荒郊野外的这里办起了这所春晖中学?③走出校园的后门,过了树阴蒙蒙的小石桥,终于走到了经亨颐先生和夏丐尊等诸位前辈曾经走过的白马湖畔了春光乍泄,阳光格外灿烂,真的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的那样:“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从追远的历史中涌出,蔓延在白马湖中,荡漾起波光潋滟的涟漪,晃着我的眼睛④经亨颐的“长松山房”、弘一法师的“晚晴山房”、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夏丐尊的“平屋”……一一呈现在眼前房子都是依山临湖而建,按照眼下的时尚,都是山间别墅,亲水家居,格外时髦的但现在的房子所取的名字,能够有这样的雅致吗?“富贵豪庭”“罗马花园”……那些俗气又土气得掉渣儿的名字,怎么能够和“小杨柳屋”“平屋”相比呢?名字不过只是符号,符号里却隐含着一代人不同的精神追求。
⑤小院里原来是种着菜蔬的,现在栽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