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生死观话题的分析与教学处理初中语文教材生死观话题的分析与教学处理邮政编码:414309 单位名称:临湘市坦渡中学 姓名:叶恒永 职务:无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13548909558 地址:岳阳市临湘市坦渡乡坦渡中学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生死观话题的材料为数不少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一般物之“死”、动物的死、个人的死、人群的死教师要重视生死观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从而确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安全为上,通过死亡这个窗口了解宗教文化,理解社会现象关键词:生死观 死亡 初中语文 教材教法死亡是有生命的物质的最终停止,或者说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体系的个人毁灭死亡是每一个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话题一般而言,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有机构成部分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典型,按主题进行编排,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哲理意味较浓,但契合了青春期心理,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需营养教材中没有单独设立“死亡”或“生死观”主题单元,但“生命”主题单元(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战争”主题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涉及死亡话题较多。
粗略统计,六本教材中有 107 处涉及死亡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作通盘考虑,也要有具体设计用一番心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以死亡的主体作为分类标准,将教材中涉及死亡话题的材料分为四类:一般物之“死” 、动物的死、个人的死、人群的死详述如下:1.一般物之“死”一般物在文学形式上被赋予生命,因而也会有“死”的状态这种状态包含了太多的文学想象与比拟八年级下册鲁迅作品《雪》 ,如此结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雪,可以说是由雨而化生,但它却比雨更加冰凉,更加空灵,北方的雪比南方的雪更加让人觉得孤寂而空旷八年级下册巴金作品《月》 ,是这样写月光的冷:“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月光在作者笔下,清凉寒冷如霜雪此外,在科技文艺作品中, “死”意味着生命的毁灭和结束如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中说:“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2.动物的死在教材中提及到“死”的动物有:七年级上册:蝉、贝壳(《短文两篇》 ) ,远古生物(《化石吟》 ) ,蝈蝈(《绿色蝈蝈》 ) ;七年级下册:鸭子(《丑小鸭》 ) ,猫(《猫》 ) ,斑羚(《斑羚飞渡》 ),华南虎(《华南虎》 ) ;八年级上册:恐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八年级下册:春蚕(《无题(李商隐) 》 ) 。
以猫和斑羚之死加以说明:郑振铎写猫,实际上是剖析自己的灵魂在猫面前,作者“良心受伤了” ,而且,猫最后死了,作者永无机会“改正过失”了尊重我们身边的普通生命,如同敬重一位老朋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很有名气 《斑羚飞渡》让我们感到心灵的震撼斑羚是温驯的,毫不起眼的,然而也是惨烈的,令人仰视的我们与其他生命相依相守,共同生存,组成和谐的地球家园斑羚让我们学会了崇高,我们礼赞所有的生命3.个人的死为叙述方便,将个人的死分为三种类别:一般条件下的死;浸润了传统文化的死;承载了重大意义的死1).一般条件下的死死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有生就有死,死是普通人面临的威胁和必然的归宿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当我们存在时,死亡不存在;死亡存在时,我们就不存在了教材中此类例子较多如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 “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2).浸润了传统文化的死死亡,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而且是文化观照下的死亡对于死亡,我们因心理上的恐惧而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八年级下册第49 页课后资料《说话要讲究方式》:“对于死亡,……往往使用婉言 ”在地方文化中,我们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如八年级上册《信客》:“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 ”对于死后的状态,中国传统文化设想出一个庞大的阴间体系这其中包括“阎王爷” 、 “无常鬼” 、 “奈何桥” 、“孟婆汤”等如:九年级下册《蒲柳人家》:“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 ”受佛教影响,我们有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的观念如:七年级下册第 158 页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中的京剧《玉堂春》选段:“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在当今一个开放的世界里,基督教文化影响着现代中国,与之相关的死亡观念在教材中也有涉及和体现如:七年级上册第 165页的参考资料《伊甸园里》:“善恶树上的果子,……吃了必死 ”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有这样的对白:“万恶不赦的狗,看你死后不下地狱!” “可是我希望她马上归天,好去求告上帝改变这恶狗一样的犹太人的心 ”(3).承载了重大意义的死我们有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死亡是否符合仁义标准或者是否代表人民利益。
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样的死,就承载了重大意义,非同寻常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有言:“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师表》反映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胸怀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中,杨振宁为邓稼先的逝世感到非常惋惜,高度评价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臧克家说:“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斯人已去,典范长存4.人群的死群体死亡的发生,一般是因为战争或者灾难恐惧的心理可以相互传染,为国尽忠的行为也可以相互感动我们要赞颂威武不屈的英雄、永恒存在的高贵灵魂因战争而群体死亡,主要体现在八年级上册《蜡烛》 、 《亲爱的爸爸妈妈》等课文中因灾难(包括人类探险带来的灾难)而群体死亡,主要体现在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 《真正的英雄》等课文中我们在教学中涉及死亡(或生死观)的话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点:1.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和困惑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们不断地寻求各种解决的办法,以明了生死难题,直面死亡。
其实,我们可以退转这样想:任凭家财万贯、富可敌国,抑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亦难逃一死,更何况平凡如我辈?若先具备此种认识,接受“人皆有死”之观念,并了解死亡之真相,方可祛除恐惧心态无论死亡是否被拟人化了(死神),还是用中性名词(死亡)或委婉说法(逝世、登仙)来表达,死亡都是一种真实而具体的存在我们可以如此认识死亡:一方面,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死亡使我们没有真正的自由,使我们失去一切由于死亡是痛苦、陌生和孤独的,又是确定但无法预测的,它会令人感到恐惧和恼恨同时,死亡还会使人丧失信仰,成为生命的阻力而在另一方面,死亡却是人类的朋友因为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死亡,死亡是我们的唯一归宿教师在讲生命主题时,就要指明死亡不可避免的存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认识到位,终身受益2.人生观、世界观取向正确、态度积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就生死问题进行过许多深入的探讨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勿须追问死后之事,关心生而不必想到死,求知生而不必求知死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道德信念,就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道德大于死亡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死观是革命英雄主义取向的。
从张思德、刘胡兰到孔繁森、罗阳,都是时代树立的丰碑,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并非是要我们“活人学习死人”,而是他们死得其所,死的光耀辉煌了他们一生,从生到死,都堪称完美,都是英雄壮举青少年可塑性强,亲师向师教者要从死亡的话题中,深入到高层次,教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3.珍爱生命,安全为上死亡是潜在的威胁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谈死亡,就是谈生命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要把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们的学生,要珍爱生命,不拿生命开玩笑,要通过体育锻炼,使自己身体更加强壮,要培养自己开阔的胸怀,让自己英姿勃发;要掌握灾难中自救互救的方法,沉着应对突发的灾难;要见义勇为,特别是要见义巧为,注意保护自己,不参与社会纠纷,对毒品等不良诱惑坚决说“不”目前,青少年学生实际上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欢笑,来自于家庭每个成员的平安4.了解宗教文化,理解社会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没有死亡,生命就不能进化;没有死亡,生命就失去价值宗教用情感与信仰解析死亡,用死亡的必要性证明人生的痛苦,构想出死后“天堂”、“地狱”的存在,从而促使人建构一种超越性的理念与向往,努力脱离世俗,努力净心修为,去获得某种永恒不朽的神性。
宗教的“善”,使我们的世界不缺乏温情;宗教的虚幻性与迷惑性,使我们发出“被压迫生灵的叹息”对于其他社会现象,生死观也是一个观察的窗口如,有人说,“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历史上可以印证这句话的例子太多了,兄弟相残的就有“玄武门之变”、“斧声烛影”等再如,有些学生对地方文化中的殡葬习俗感到不可理解其实,那是生死观念与儒家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慎终追远,存殁皆安我们祝愿逝者,早登仙界;我们祝福生者,平安顺利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生死观”词条: 2013 年 6 月评定的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