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广新闻晚高峰》看广播新闻晚间节目的创新-精品资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 要】城市的交通晚高峰时段是广播媒体的黄金时段之一,新闻、音乐、脱口秀等节目在这一时段竞争尤为激烈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节目在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创新的亮点,旨在为晚间广播新闻节目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中国之声 广播新闻 晚间新闻 《央广新闻晚高峰》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于2009年12月26日开播的一档大型新闻直播节目该节目主要针对晚高峰时段的流动人群设置,以其密集丰富的新闻资源和通俗的风格深受听众的欢迎面对着城市交通广播市场份额强势上升,自2011年10月“中国之声”启动“再启航”改版以来,《央广新闻晚高峰》收听率一直保持稳步提升的势头,这得益于该栏目从理念到传播手段的大胆创新 一、延长“黄金时间”,拉长高峰收听带 傍晚的五点到七点历来被认为是广播收听市场的次黄金时段,这一时段的受众集中于交通晚高峰的移动人群,是各广播频率竞相争夺的焦点。
近年来,大城市中的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市场份额强势上升,对新闻广播形成挤压态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央广新闻晚高峰》将节目时长延长至三个半小时,分为“前锋”和“后峰”两大时段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央广新闻晚高峰》对于“黄金时间”的强化和利用 1、黄金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遵循受众的作息规律 绝对黄金时间是由社会总的作息规律决定的,凝聚着最佳社会传播价值和效果相对黄金时间则是由传播对象的作息规律决定的,凝聚着最佳对象传播价值和效果①《央广新闻晚高峰》直播时间的设置,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听众生活习惯 2、黄金时间的延伸和对象性转移——争夺受众资源 黄金时间具有连续性从央视索福瑞等一些调查公司提供的数据看,在黄金时段中,总有一个最高收视点集中强势节目,编排得当,这个最高点就会相对稳定并向前后延伸,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收视率广播亦是如此,《央广新闻晚高峰》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晚高峰时段做前后的延伸,横跨下午、傍晚和夜晚三个时间区域,也会得到黄金时间的延伸效果,从而提高收听率 二、创新新闻理念,打造“核心新闻”、“方便面新闻” 对于晚高峰时段的国家电台新闻节目来说,听众主要为城市的上班族以及汽车司机和乘客。
这是一个特殊的收听群,他们的收听时间相对紧张,而且越是在交通高峰时段,就越关注广播新闻与此同时,这一收听群总体上对新闻时效和新闻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编播晚高峰广播新闻节目时,需要特别考虑目标受众的收听环境、收听习惯和信息需求等问题 《央广新闻晚高峰》通过分析受众,提出了打造“核心新闻”、“方便面新闻”的概念这些新概念下的新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保证70%的“新鲜度” 受众晚间收听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信息补足”,即对全天因为忙碌而错过的信息进行补给,同时了解正在发生的新闻,比如天气、路况等《央广新闻晚高峰》中的新闻保证70%的内容是当天事件,这是体现“核心”和“方便”的首要前提通过当天事件支撑新闻内容,为听众回顾重要新闻提供便利 2、体现100%的“独到度” 所谓“独到度”就是用与众不同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市场卖点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日益白热化,致使独家新闻的采编难度日益增加,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对于竞争激烈的晚高峰时段的广播新闻节目来说,体现新闻“独到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央广新闻晚高峰》的口号“新闻事中新闻人”就是其表现独到度的方式。
节目中每条新闻都以“××者说”为引题,如“发布者说”、“爆料者说”、“调查者说”,以新闻人物的角度作切入点,在录音报道中融入录音采访素材例如,2012年12月25日《央广新闻晚高峰》中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报道者说:刑诉法司法解释出台,起草者解读热点:刑讯逼供范围有何新规定、旁听案件发微博是否违法?》,报道中有对最高法院研究室刑事处处长的采访录音,就公众关心的刑讯逼供、庭审现场能否发微博等问题进行解答②另外,在《央广新闻晚高峰》的“后峰”时段,节目会邀请一位传媒人士作为特约观察员同主持人一起就新闻话题展开讨论,对新闻话题进行深入解读 3、强化100%的“压榨度” 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拥有便捷性、通俗性、商业性特点的“快餐文化”成为都市人群消费的一种文化类型③新闻是文化商品,“方便面新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接收的便利性、大容量,即“信息的集纳”广播听众要求新闻新鲜独到的同时,还需要它方便、综合,一期节目听完,家事、国事、天下事全都有所了解《央广新闻晚高峰》强化100%“压榨度”的概念,就是为每条新闻挤水、提炼、提纯,压成“方便面”这种“新闻方便面”只把新闻事件中最核心的部分以简洁形式呈现出来,直入主题、直说真相、精炼解读,给予听众便捷酣畅的收听体验。
三、形成“盘点型”广播新闻杂志特色 “盘点型”广播新闻杂志顾名思义就是采取杂志板块式的编排手法,对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并由节目主持人在适当的时机对经过盘点的新闻进行适当评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在许多突发性事件经历了第一轮信息密集轰炸之后,迅速抢占第二新闻落点,集进入分类、整理、综合、分析的平台,抢占深度信息的新闻市场”④ 《央广新闻晚高峰》在编排上融入了“盘点型”杂志的特色,节目在“前峰”时段设置了“民生新闻榜”、“星光新闻榜”、“财经新闻榜”、“IT新闻榜”、 “国际政要行动榜”五大排行榜这五份榜单涵盖了五个不同领域,每份榜单分别介绍三位上榜人物,以连线“晚高峰今日主笔”的形式发布在连线中,主笔和主持人就榜单内容进行互动点评其次,节目还设置了“交通服务站”、“气象服务站”和“外交服务站”三个服务站,针对交通晚高峰移动人群普遍关心的路况信息和天气情况连线专家或记者进行权威发布最后,《央广新闻晚高峰》推出“晚高峰新闻调查”和“今日最美新闻人”两个板块,在“前峰”时段滚动播出有关调查话题的介绍片花,在“后峰”时段公布调查结果 这种盘点式的设计,一方面在结构上实现了节目总体的板块化,优化了节目流程和节奏;另一方面,通过盘点,可以用相对集中和充裕的时间进行信息整合和供应,集结成新闻群,更好地迎合听众收听习惯。
四、调动各种资源,营造轻松时尚的节目氛围 傍晚时分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进行休闲娱乐的开始,如何让他们在调转收音机时跳过轻松搞笑的脱口秀或者好歌不断的音乐节目而锁定新闻广播,在听新闻的同时消解疲劳,释放压力,获得审美和娱乐的享受,单纯靠新闻内容的高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央广新闻晚高峰》在营造节目都市感、时尚感方面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 1、运用“趣味掩埋法”,将事实、观点和情绪快乐传达 所谓“趣味掩埋法”,就是以权威性和专业性作为底色,用趣味性包裹新闻性,主播和嘉宾通过你来我往的互动掩埋新闻深度,将观点掺在聊天过程中,从而在多元的声音中激荡出智慧和个性《央广新闻晚高峰》主要在“后峰”时段采用了“趣味掩埋法”这一新的观点呈现方式,每期节目安排一位主播和一位评论员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语言亲切自然又不乏诙谐幽默,对新闻的解读和点评全面到位2012年12月21号,《央广新闻晚高峰》对“后峰”进行试改版,把周五到周日的主持阵容扩充为一位主播和两位评论员,组成“后峰三人行”,三个人就一周之内的新闻话题进行盘点和探讨,甚至相互调侃这种特殊的设计,融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于一身,营造出谈笑风声的气氛,贴合周末的主题。
2、频繁切换背景音乐,加大英文歌曲比重,凸显时尚都市气息 广播是线性传播,传统的语言播报方式容易让听众产生听觉疲劳由于晚高峰时段的特点,晚间新闻节目更容易受到音乐、文艺节目的冲击因此,在新闻中融入音乐元素是晚间广播新闻节目增强可听性,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央广新闻晚高峰》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显得尤为大胆和灵活节目进行过程中背景音乐切换十分频繁,其中,流行歌曲比重大于纯音乐比重,且英文歌曲比重大于中文歌曲比重这些音乐在曲风和题材方面各不相同,会根据新闻内容在音乐主题、流行度、节奏感、趣味性等方面各有侧重例如,“前峰”时段的“星光新闻榜”板块中,在介绍三位上榜人物时都会搭配三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如在2012年1月5日的“星光新闻榜”中,为了配合第一位上榜人物--一个有创意的14岁女孩,第一首背景音乐设置为《聪明的一休》,后两首歌曲分别是加拿大歌手Avril Lavigne的《Complecated》和美国摇滚民谣奠基人Bob Dylan的《Yellow submarine》⑤这些多元化的背景音乐使新闻更富感染力,提升了节目的审美品味更为重要的是,大量英文歌曲的运用,会让听众嗅到一种浓烈的都市气息,这种气息现代简约、动感时尚且国际范儿十足。
听众置身其中,更易获得情感的共鸣和收听的快感 由此可见,作为 “中国之声”的名栏目,《央广新闻晚高峰》并没有因为其所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一国家级媒体的身份而摆出一副生硬刻板的官方面孔,也没有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表现出“船大难掉头”的无奈相反,面对全媒体时代更加激烈的“新闻大战”,《央广新闻晚高峰》始终以开放包容的气度和灵活自由的姿态,以敢于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勇气,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为广播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①MBA智库·百科,http:// ②2012年12月25日,《央广新闻晚高峰》,http:// ItemId=11 ③丁琼,《快餐文化的形成及其探微》[J].《中国土族》,2007秋季号 ④王小梅, 《走向深度:电视新闻杂志化因果探究》[J].《声屏世界》,2004(7) ⑤2012年1月5日《央广新闻晚高峰》,http:// =com_content ItemId=1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阅读相关文档:消费语境下的模仿秀节目 地方台新闻广播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内地省级电台网络广播现状评析 浅谈直播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广义备稿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将老百姓的满意作为评判标准 跨文化的电视谈话节目如何选题 《皖江晚报》民生报道的“三连”做法 全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浅谈电视新闻的审美表现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创新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国有传媒资本的运营路径 浅谈报纸校对工作的体会 “点亮”都市报新闻标题的方法 大格局中的广播再定位 占据更重要的枢纽位置 用细节描写提升新闻品质 从社会角色扮演看党报公信力的重塑与强化 “微”时代,广播的转型和升级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