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石窟艺术1]资料

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54MB
约31页
文档ID:99499424
中国石窟艺术1]资料_第1页
1/31

中国石窟艺术,美教一班 文静,要点:佛教的传播和佛教艺术的影响 石窟壁画和石窟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片混乱,残酷的阶级压迫为佛教的传播提供土壤,宗教艺术随佛教的传播呈现空前高潮 我国著名的石窟,如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山西的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都是沿古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分布石窟壁画,一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新疆石窟壁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关于佛教的题材,还反映了新疆地区的生产、生活和民间习俗的状况 分布在新疆的壁画石窟,在东疆的有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胜金山千佛洞等 在南疆的石窟教多,有的规模也较大,如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台台尔千佛洞、温巴什千佛洞 在库车的,有库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玛尔扎百赫千佛洞 其中年代较早而又比较重要的壁画石窟,首推克孜尔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一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他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但是克孜尔石窟是全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大约始建于公元3世纪,比莫高窟还要早 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

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二、内容: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券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 反映佛教经典的本生故事画,是克孜尔千佛洞的精华,在世界上堪称一绝它不仅艺术水平高,别具一帜,而且数量也最多它比敦煌、龙门、云岗3处石窟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倍, 在全世界实属罕见 佛教本生故事的壁画,大多采取连环画的形式, 用许多场面展开故事情节这里的壁画却别具一格卓越的画师把复杂的故事巧妙描绘在一个菱形画面中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有着曲折过程的故事活灵活现 三艺术特色:这里的壁画还有一绝,它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

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既有汉文化的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艺术有选择地巧妙接受,更是古龟兹画师非凡的智慧他们用粗犷有力的线条,一笔勾划出雄健壮实的骨胳,用赭的色彩,烘染出丰富圆润的肌肤,轻轻一笔画出布置均匀的衣褶,又借助一条飘曳的长带,表现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意境,而且在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健陀罗艺术和古希腊佛教艺术就传入了新疆伴随着希腊化艺术的影响,裸体和半裸体的风俗在整个西域发展起来,而且在公元前一世纪,随着佛教的传入,健陀罗艺术和古希腊佛教艺术就传入了新疆伴随着希腊化艺术的影响,裸体和半裸体的风俗在整个西域发展起来 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 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175 号洞中心柱右面的通道里,有两幅著名壁画只见两头膘肥体壮的老黄牛,低头甩尾,合抬一根木杠奋力向前拉犁犁后的农夫一手举鞭,一手扶犁,正聚精会神地犁地使中外学者为古龟兹画师的写实手法拍案叫绝 四、窃惊破坏,洋盗贼留下惊世遗憾 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

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令人惨不忍睹克孜尔石窟的200多个石窟中,保存着1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但是,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特别是德国的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还陈列着大量的克孜尔石窟壁画——这当然被那些探险队从新疆劫掠而走的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悠久的开凿历史 公元前l39年和公元前1l9年,张霉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勾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莫高窟壁画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光绪二十六年(l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里面完好保存着历代文书、写经、文物4万余件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l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 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据史料记载是在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窟的开凿, 标志着西域的佛教已经东传,而且在敦煌长达千年的造像艺术中也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在 和中国本土文化的相互融合中,怎样形成各个时期不同的造像风格的。

艺术特色,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据计算,这些壁画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壁画题材主要有5种:①佛像画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②经变画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20余种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内容丰富,构图充塞,一壁二至三铺,甚至经变画下还增加屏风画,以补充经变的内容③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唐后期出现,为传自西域于阗以及天竺、尼婆罗、犍陀罗等地的佛教传说,如于阗舍利佛毗沙门天王决海、尼婆罗阿耆波尔水火池、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罗分身瑞像等数十种题材。

④佛经故事画隋代逐渐消失,至晚唐复又出现,有善事太子入海等个别洞窟绘《贤愚经》的故事20余种⑤供养人画像形象服饰描绘细致讲究,形象逐渐增大,晚唐已出现等身大像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在敦煌石窟中,北魏的石窟艺术宗教气息最浓,表现手法最写意,最富艺术感染力 如254窟的《摩珂萨堙舍身饲虎图》(图10—2),描绘了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前身——摩珂 萨垤王子见饿虎起慈悲心,舍身以饲虎的故事画中萨±垂跳崖的激越的动势,从容饲虎的 高雅姿态与饿虎扑食的惨烈场面,与三个哥哥观看的悲哀神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彩 的强烈对比也成功地烘托了故事的悲剧气氛风格演变,1,莫高窟的北朝壁画题材:成佛及菩萨像、佛经故事画、供养人像等,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三佛说法图,九色鹿王本生图,敦煌唐代的石窟艺术在写实和写意之间达到了优美均衡,且数量多,内容丰富,技艺精工。

329 窟的壁画飞天是杰出的代表作 ( 图 10 — 3) 飞天也叫香音神,在佛国世界里或以歌舞供养,散花祝愿,或作为佛的诗人、护法出现于空中它不像基督教的天使身上长着翅膀,又不像道教中的羽人,浑身长满羽毛飞天挥舞绸带,遨翔天宇,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它是古代艺术家丰富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唐代飞天体现了画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她们轻盈自由地飘游于佛国,有的奏乐,有的散花,翻卷的衣裙、摇曳的飘带映衬出优雅而柔软的躯体,散落的鲜花,五彩的祥云,烘托出芳香芬馥、仙乐浏亮的欢乐气氛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坛窟和殿堂窟从晚唐到五代,统治敦煌的张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为莫高窟出资甚多,因此供养人画像在这个阶段大量出现并且内容也很丰富塑像和壁画都沿袭了晚唐的风格,但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这一时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图《五台山图》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画,高5米,长13.5米,绘出了山西五台山周边的山川形胜、城池寺院、亭台楼阁等,堪称恢宏壮观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个西夏修窟77个,多为改造和修缮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画雕塑基本都沿袭了前朝的风格。

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现回鹘王的形象,可能与回鹘人有关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元代洞窟只有8个,全部是新开凿的,出现了方形窟中设圆形佛坛的形制,壁画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关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破坏情况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目前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1940年代,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直到现在依然争论不休石窟壁画的艺术特色,(1)外来艺术的影响与创造佛、菩萨等既是宗教形象,同时又是外来的,,佛、菩萨、伎乐天人和一部分故事画中的人物,在装扮上以至体态上,都是因袭着外来的形象,可能是直接以外来的粉本为根据的 (2)表现能力的提高——域外美术的传来,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是在形象的因袭方面,主要的是在处理形象的技术能力方面。

首先是人体解剖的知识因而充实起来其次是域外画中表现立体感的晕染画法,也有助于古代画家对于体积的认识,而提高了线描、着色的表现能力 (3)描写现实生活——西魏壁画(如二八五窟的《五百强盗故事图》)已可见比北魏壁画(如《尸毗王本生故事图》)画面上出现很多的生活情节的描写,这是宗教美术的一个进步的征象,说明宗教美术中现实生活的获得优势,并且表示构图能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石窟造像艺术,,第一阶段:以莫高窟为代表,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

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