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调查报告网络舆论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调查报告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一.选题意义 身为 90 后,我们开始接触网络的年龄比以往的 70 后、80 后一代更早地接触到互联网,网络对于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也更加大网络是我们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近几年,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我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工具,尤其是新浪微博成为我们了解时事热点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社交工具使我们参与网络讨论更加方便,也使我们接触到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观点,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每当一个事件发生,网络上会出现受人追捧的几个主要观点,网络舆论由此而来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这把剑的背后人物的真实目的如何,有些时候许多人无法正确辨别,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及态度的调研活动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问卷共有 100 份,分网络问卷 30 份和纸质问卷70 份,回收率 100%网络问卷的调查对象含本校和外校大学生,纸质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生命科学院学生其中第6,8,10,11 题有一两个同学未选择选项,具体题目中有注明。
1.您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 37 人所占比例为 37%,女生 63 人所占比例为 63%由此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中女生所占比例较大,比男生多了26%,比例较为失衡 2.您所在的年级是( )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由上图我们可以得知此次的调查对象中大二学生占 73%,人数最多;其次为大三学生占 24%;大一、大四分别只占2%、1%各个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不太均衡 3.您经常上网吗? A 经常 B 有时上 C 不太 D 从不 从上面柱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 100 人中有 83人经常上网,占 83%;15 人有时上网,占 15%;2 人不太上网,占总人数的 2%;从不上网的人数为零由此可以推知大学生上网时间较长,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4.您对从网络上所得到的信息作何看法? A 完全可信 B 具有参考价值 C 怀疑态度 D 完全不可信 从柱状图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网络上的信息完全可信的只有 1 人,占 1%;认为网络信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有 86 人,占 86%;对网络信息持有怀疑态度有 12 人,占 12%;认为网络信息完全不可信的只有 1 人,占总人数的 1%。
对接收到的网络信息会产生思考的即占比98%,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不会对网络信息有极端的态度5.您对网上的新闻帖子的可信度的评价?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70% E70%-90% F 大于 90% 从饼状图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 100 位同学里认为网上新闻帖子可信度有 50%到 70%的占 41%,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认为可信度是 30%到 50%的占 38%;再次是认为可信度为 10%到 30%的占比 13%;认为网络新闻可信度为 10%以下的、70%-90%的、大于 90%分别占比 3%、3%、2%可见 7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认为网上新闻帖子可信度为 30%到 70% 6.您认为目前网络言论的自由程度如何? A 仍然不够自由,有很多想说的话不能说 B 还可以,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 C 挺好的,应该保持目前状况 D 过于自由了,很多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从柱状图可以得知认为网络言论还不够自由的同学有7 人,占 7%左右;认为网络言论较自由,但仍需进一步规范管理的有 63 人,占 63%;认为应该保持目前的网络自由程度的同学有 8 人,占 8%左右;认为网络言论过于自由,很多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同学有 21 人,占比 21%。
可以看出约有 84%左右的人认为网络言论自由程度较高,需要进行规范管理;有 16%的人认为要保持目前的言论自由程度甚至提升网络自由程度7.您对于一些网络负面舆论事件持何态度?(单选)(如周久耕事件,李刚事件) A 积极参加讨论 B 支持 C 抱观望态度 D 反对 E 无所谓 从饼状图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对网络负面舆论事件持观望态度的所占比例最大,达 70%;其次是持反对态度的同学,占比 10%;持支持态度的同学占比 6%;能积极参与讨论网络负面舆论事件的同学占比 5%;还有 9%的同学对网络负面舆论事件表示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爆出来的网络负面舆论事件,会采取观望态度,不会快速参与支持或讨伐的阵营 8.您对于一些报道率、发帖数、回帖数、评论数、转载率高的网络资讯是否更加注意? A 是 B 无所谓 C 否 从柱状图的数据可以得知,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 60%左右会对一些报道率、发帖数、回帖数、评论数、转载率高的网络资讯更加注意,40%左右的同学对此表示无所谓或者并不会受此影响 9.是否在网上发布对时事的评论? A 经常 B 偶尔 C 很少 D 从不 从饼状图的数据分布可以得知,经常在网上发布对时事评论的同学仅占 2%;偶尔在网上发布对时事的评论的同学占比 27%;很少在网上发布对时事评论的同学占比最多,为 44%;也有 27%的同学从不在网上对时事进行评论。
10.你对网络色情、暴力内容的看法如何? (如艳照门事件等) A 即便是经常浏览,也不算什么,网络需要自由,无所谓 B 偶尔可以看看,但是需要引导,不应该影响学习生活 C 任其自由发展 篇二:网络舆情调研报告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 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
“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 ,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我们来说,突发的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臵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臵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
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包括开发商对功能的改进及我们结合其功能特点行监控范围、研判依据等方面的配臵) ,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臵等多个环 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臵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2、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3、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4、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
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 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5、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 ,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1、加大对网站发布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发布平 2、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3、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4、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一些新闻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做大做强,成为推介政府、宣传政府的主流网站加大与上级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可成为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正面宣传主阵地同时完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懂政策、讲方法、富有战斗力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篇二:舆情调研报告 第一章:概述 建设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本身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更多的人们愿意采用网络这种渠道来表现真实的想法 中国社科院发布《XX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XX 年中国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对网络的运用,已 由初期偏于娱乐与交友发生转向,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第 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民对“重大新闻我一般都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总 体认同度高达 62%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上述报告同样指出:网民对“互联网是我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的总体认同度高达43%。
网络还 是社会舆论的扩音器,网友关注焦点及公共事务、讨论议题广泛,言论彰显出民众意识;而网络又具有传播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