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人教).docx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24KB
约10页
文档ID:533915543
【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人教).docx_第1页
1/10

《鱼我所欲也》◆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2.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2. 把握本文的主旨 ◆ 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音频朗读文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二、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三、读准字音箪dān 蹴cù 苟得gǒu 不屑 xiè 恶 wù 乡xiàng 羹 gēng 妾qiè四、朗读指导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五、听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六、学习第一部分(一)疏通文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 重点字词理解欲:能愿动词,喜爱 得兼: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兼”是副词状语置后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生:生命 义:大义 舍:舍弃2、 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3、 整体感知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论证,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二)疏通文意: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1、重点字词理解甚:动词,超过、胜过 于:比 为:读wéi,动词,做,干苟得:苟且偷生 恶:读wù,动词,厌恶与“欲”相反患:名词,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2、 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是如何论证“舍生取义”的?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舍生取义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小结:作者通过辩证分析,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三)疏通文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1、重点字词理解如使:假如,假使 则:那么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莫:没有 为:动词,干 做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3、整体感知。

以上两句是如何论证“舍义取生”的?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用(不择手段求生) 舍义取生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为(不择手段躲祸)小结:作者通过假设分析,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生”四)疏通文意: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重点字词理解由是:通过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是如何论证“舍生取义”的?由是则生:不用(结果) 有甚于生者 (原因)由是避患:不为(结果) 有甚于死者 (原因)小结:作者通过因果分析,论证了“舍生取义”五)疏通文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重点字词理解非独:不仅仅 是心:这种思想 勿丧:不丧失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3、整体感知1)“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2)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句在论证上有什么作用?在论证上层层递进,在内容上升华主题七、小结第一部分本段首先由鱼和熊掌设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接着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展开分析论证这个推理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通过对喜爱的东西和厌恶的东西的分析阐明了为了“义”(有甚于生者)可以“舍生”(不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无“义”的事第二步是假设推理,设想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说厌恶的没有比死亡得厉害的,那么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么事都能干出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有甚于死者”的结论最后进一步指出,“义”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性善论),所不同的只是贤者“求之”,所以“能勿丧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备了。

八、作业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学习第二部分(一)疏通文意: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重点字词理解呼尔:吆喝尔,助词 与:给 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人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一箪食 得——生 舍——死 “呼尔”、“蹴尔”----弗受、不屑一豆羹 为羞恶之心而舍生取义(正面举例) (二)疏通文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重点字词理解万钟:高位厚禄 辩:通“辨”,辨别 何加:什么好处奉:侍奉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 3、整体感知以上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不辨礼义接受万钟,见利忘义,从反面举例三)疏通文意: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重点字词理解向:通“向”,从前 为:为了,介词 wèi 为:做,动词 wéi得:通“德”,感激 已:停止 本心:天性2、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3、整体感知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三、小结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举例进一步论证“义” 重于生命,不能“见利忘义” ,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四、写作特点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