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平片重要数据的测量及意义 1 腰椎曲度 lumbarcurvalure 自T12椎体后下缘O点至S1椎体后上缘A点作一连线OA 另沿各腰椎后缘作弧状线 二者形成弓形 由曲线顶点到OA的垂线距离即代表腰椎曲度大小 正常值 1 8 2 2cm 腰椎滑脱时此值代偿性增大 腰椎间盘突出时此值常变小2 前凸指数 lumbarlordoticindex 由上述O点做一重力垂线 测量O点到A点 T12椎体下角到S1后上角 的水平距离即代表腰椎前凸指数大小 当经过O点的垂线位于A点前方时 腰椎前凸指数为负值 正常范围 2 5cm以内 该指数增大说明躯干重力传导失去平衡 重心后移 从而可导致椎间关节过度负重 加重小关节的退行性变 甚至发生关节突半脱位及假性滑脱 3 腰椎前凸角度 Cobb角 分别沿腰1椎体和骶骨椎体上缘划一横线 再作两线的垂线两垂线的交角代表腰椎前凸角度4 骶骨倾斜角 sacrumslantangle 沿骶骨上缘作直线与水平线相交的锐角Jakson报告其正常范围值较大 最大统计值为58 5 节段活动度 rangeofmotion ROM 测量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 取上位椎体下缘及下位椎体上缘连线并形成夹角 两线于椎体后方成角为正角 于椎体前方形成的角为负角 过伸终板角与过屈终板角之差即是节段活动度 即活动度 后伸角度 前屈角度 活动度 过伸位角度 过屈位角度 6 节段前凸角 腰椎体上终板与相邻下一椎体上终板延长线所夹的角 Cheh等 8 认为临近节段矢状曲度改变 10 是诊断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像学指标之一 且X线改变与临床症状相符 7 椎间孔的检测方法 正常椎间孔的高度为20 30mm 其上部有效宽度为8 10 面积为40 160 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X线 CT MRI 造影等检查 临床上椎间狭窄的X线诊断标准是 椎间盘高度 4 或椎间高度 15mm 椎间孔高度 腰椎前凸指数 腰椎侧位X线片上S1后上缘至从T12椎体后下缘向下所引垂线的距离 正常 25mm 指数增大可加重椎小关节的退行性变 甚至导致椎小关节半脱位椎管矢径 侧位X线片上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部的距离 平均20 21mm 增宽可见椎管内占位病变 15mm可认为椎管狭窄 a椎管矢状径 b从T12椎体后下缘向下所引垂线 cS1椎体后上缘至b线的垂直距离 腰椎前弯度 腰椎侧位X线片上 自T12椎体后下缘至S1椎体后上缘做一直线 其与沿各腰椎体后缘的连线呈一弓形 正常弓顶位于L3 弧弦间距为18 22mm 腰椎滑脱时此值增大 有椎间盘突出时此值变小 腰椎评分及腰椎前弯度aL3椎体前缘高度 bL3椎体前缘高度 cT12椎体后下缘至S1椎体后上缘的连线 d腰椎后缘弧线 腰椎评分 a b 腰椎前弯度 e为最大弧弦距 椎弓根间距 正位X线片上两侧椎弓根內缘间距离 L1至L4椎体水平 成人椎管宽度平均22 24mm L5水平约为25mm 性别差异较小 男性比女性宽约1 2mm 该距离增大或缩小可反映椎管的大小 若由上至下椎弓根间距保持不变或近尾侧反而变窄 说明有椎管狭窄 腰骶角 Ferguson法 S1椎体上缘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正常位41 1 1 7 若角度增大则提示脊柱有不稳的征象 Junghanns法 L5上下缘中点连线与S1上下缘中点连线所成的角 正常137 7 1 3 角度减小会引起腰痛性疾病 Wiltse法 L5椎体下缘与S1椎体上缘切线的夹角 正常时向前成角 腰骶滑脱时该角变小 甚至成后角 腰骶角测量法aS1椎体上缘切线 b水平线 cL5上下缘中点连线 dS1上下缘中点连线 eL5椎体下缘切线 A B C腰骶角 椎间隙高度 该指标分为前 中 后缘间隙高度 其测量方法为 在正中矢状面上 侧位片 在椎间隙上下两椎体的前 中 后缘作标记点 分别测量出相邻两椎体间直线垂直距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椎间隙高度比值 即椎体后缘间隙高度与前缘椎间隙高度的比值 椎间隙高度下降是诊断椎间盘退变的临床影像学依据 滑脱测量方法1 Meyerding测量法 2 Taillard测量法 3 Garland测量方法 以Taillard测量法更为精确 脊椎滑脱Meyerding分度 根据L5椎体向前移位的程度对脊柱滑脱分度 L5椎体的后侧面与S1椎体的头端面相比较 滑动的百分比如下 0度 无移位 正常 1度 0 25 2度 26 50 3度 51 75 4度 76 100 Taillard测量法 L5后下缘在S1上椎关节面向前移位的距离为e S1上矢状径为b 滑脱程度为e b 此测量法为百分比测量法 即L5后下缘在S1椎体上矢状面向前移的距离与S1上矢状面前后径相除后乘以100 以S1椎体后上缘为滑脱的界线标准 L5后下缘超过S1上缘即为滑脱 Garland测量方法 以S1前上缘做S1上关节面的垂线 称为Ulman线 黑色箭头 L5前下缘 白色箭头 正常位于此线后1 8mm 按此标准此线后1mm之前方者都考虑有滑脱 Compass实验 以相邻两个椎体上缘及下缘的切线的交点为圆心 经过上一椎体的前下缘画圆弧与下一椎体上缘相交 测量次交点至同一椎体前上缘的距离 正常时 2mm 3mm时提示有滑脱存在 ac椎体下缘的切线 bc相邻椎体上缘的切线 d以点c为圆心经过上一椎体的前下缘画弧与下椎体上缘相交点 bdd点至同一椎体前上缘的距离 椎骨矢径 腰椎侧位X线片上 比较各腰椎椎体前上缘与棘突尖距离 并观察各棘突尖的相对位置 真性滑脱时距离延长 滑脱腰椎棘突尖位于上方棘突尖的后方 而假性滑脱时 其距离基本相等 棘突尖位于下方棘突尖的前方 椎骨矢状径测量ab腰椎椎体前上缘至棘突尖的距离 c上方棘突尖位置 d下方棘突尖位置 A真性滑脱 B假性滑脱 腰椎前移度测量 腰椎前移度 腰椎侧位X线片上 测量中间一椎体后缘连线与其上椎体后下缘至其下椎体后上缘间连线的夹角 若两线平行 则测量其间距离 正常时 2 或 2mm 大于2 提示有旋转滑脱 2mm时则有平行滑脱 a中间椎体后缘连线 b中间椎体上方椎体后下缘与中间椎体下方椎体后上缘连线 A线a与线b夹角 C线a与线b间距离 轻度滑脱 0 1或2 1 轻度发育不良 骨盆倾斜角小 pelvicincidence PI 轻度骶椎倾斜 sacralslope SS 胡桃夹子型 骨盆倾斜角大 重度骶椎倾斜 剪切型 2 重度发育不良 骨盆倾斜角小 轻度骶椎倾斜 胡桃夹子型 骨盆倾斜角大 重度骶角倾斜 剪切型 a 骨盆倾斜角 轻度骶椎倾斜 胡桃夹子型 b 骨盆倾斜角大 重度骶椎倾斜 剪切型 重度滑脱 3或4 1 轻度发育不良 重度骶椎倾斜 轻度骨盆倾斜 pelvictilt PT 平衡骨盆 轻度骶椎倾斜 重度骨盆倾斜 后倾骨盆 2 重度发育不良 重度骶椎倾斜 轻度骨盆倾斜 平衡骨盆 轻度骶椎倾斜 重度骨盆倾斜 后倾骨盆 脊柱前移重度发育不良 c 平衡骨盆d 后倾骨盆 椎体角与椎间盘角 脊椎侧凸时最突出椎体上下缘延长线所成的角为椎体角 最突出椎体的下缘与下一椎体的上缘延长线所成的角为椎间盘角正常范围 接近0 椎体角与椎间盘角的大小间接表示脊柱侧凸的程度 亦可用于治疗效果的评定 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的评估 骨盆前倾 腰段脊柱前凸角增加 在脊椎滑脱症亦可引起同样畸形 腰段脊柱前凸势必引起胸段脊柱代偿性后凸 骶骨向前倾斜 臀部后翘 在前屈后伸腰椎侧位片上 邻近椎体间移位 3mm 椎间隙成角 15 为不稳定 而Frymoyer等则认为邻近椎间移动距离 因部位不同而异 在L4 5及以上 3mm 成角 15 为不稳 而L5S1 则 5mm才为不稳定 White等则认为静态侧位线片椎体水平移位 4 5mm或超过邻近椎体矢状径的15 或相邻椎体矢状位成角 22 为腰椎不稳 在动态侧位X线片相邻椎体成角 在L1 2 L4 5 20 L5S1 25 为腰椎不稳 骨盆相关参数测量 1 骨盆入射角 pelvicincidence PI 经骶1上终板中点作该终板的垂线 该垂线和骶1上终板的中点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夹角 若双侧股骨头不重叠 取两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作为中心点 2 骨盆倾斜角 pelvictilt PT 骶骨终板中点与双侧股骨头中心点所连直线与水平垂线所形成的夹角3 L5入射角 L5incidence L5I L5椎体上终板中点与双侧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与L5上终板垂线的夹角 图1a滑脱参数测量 e 滑移距离 e b 滑移百分比 a与b的夹角 滑脱角或腰骶角 b骨盆相关参数测量 PI 骨盆入射角 PT 骨盆倾斜角 SS 骶骨倾斜角 L5I L5入射角 c脊柱矢状面相关参数测量 LL 腰椎前凸角 SVA 矢状面平衡 对正常人群的研究发现 立位骶盆成角 骶骨倾斜角 与腰椎前凸关系密切 Jackson和McManus发现 骶骨倾斜角与腰椎前凸和立位髋关节伸展 髋关节轴 联系密切 在侧位片上 骨盆髋关节轴位于股骨头中心连线的中点Lagaye和Duval Beaupere描绘例如骨盆入射角作为重要的影像学参数 在维持一个 经济型 矢状面平衡的作用 骨盆入射角是指骶骨板中点与股骨头中心之连线与骶骨板中心的垂线之间的角度对脊柱矢状面形态及整体矢状面平衡的评价是治疗脊柱畸形的最关键因素 矢状面垂直轴及其与腰椎和骶骨的关系 骶骨垂直倾斜度及骨盆入射角是评估胸腰椎和腰椎畸形的重要工具 脊柱侧凸 Cobb法 测量主弯的顶椎上缘延长线的垂线与终椎下缘延长的垂线所成的角 该角角称Cobb角此角的大小反映脊柱侧凸的程度 分为四度 轻度 小于40 中度 40 59 重度 60 79 极度 大于80 总之对一个侧凸的评估包括7个冠状面参数 顶椎 2个端椎 Cobb角 顶椎平移 顶椎旋转 稳定椎 和至少4个矢状面参数 顶椎 2个端椎 Cobb角 脊柱侧凸度 Fergison法 找出主侧弯顶椎椎体中心点A 侧凸最突出椎体的中心点B与主弯终椎椎体的中心点C 测量A B连线的延长线与B C连线所成的角 正常接近0 脊柱后凸指数 测量第7颈椎前下缘与骶椎前上缘连线的长度A 再测出最突出椎体前缘至A的距离B 后凸指数 A B表示胸腰椎后凸程度 亦可用于评价杜兴肌营养不良的脊柱变形程度 脊柱旋转度 Nash moe法 将椎体的一般分成三等分 观察椎弓根象所处的位置 分为四度正常范围 椎弓根象位于外侧份 表示椎体旋转移位的程度 脊椎旋转度 Mehta法 根据双侧椎弓根象及凸侧横突位置确定椎体的旋转度正常范围 0 即双侧椎弓根象及横突象对称 度数越大说明椎体旋转移位的程度越高 此法较为精确 肋椎角 测量脊柱侧凸时最突出椎体的纵轴与所属肋骨头及肋骨颈中点连线所成的角正常范围 双侧肋椎角之差接近0 双侧肋椎角之差大于20 时表示脊椎侧凸进行性加重 腰椎狭窄的测量 verbiest根据x线侧位片腰椎管矢状面的直径长度对腰椎狭窄进行了描述 椎管直径小于10mm认为是绝对狭窄 10 12mm是相对狭窄 大于13mm为正常 Bolender等提出 硬脊膜的横截面面积小于100mm 与中央型狭窄有相关性 横截面面积在100mm 至130mm 之间则定义为早期狭窄 但中央横截面面积的测量不能特异性地评价侧隐窝或椎间孔性狭窄 Hasegawa等提出 椎间孔的高度小于15mm或后方的椎间盘高度小于4mm提示椎间孔性狭窄 矢状面侧隐窝的高度小于或等于3mm提示侧隐窝狭窄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 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谢谢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