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复旦大学社会学第九章阶级

清晨86****784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22KB
约24页
文档ID:219161073
复旦大学社会学第九章阶级_第1页
1/24

第九章 阶级与社会分层n阶级与分层理论n卡尔马克思的理论n马克斯韦伯的理论n埃里克奥林赖特的理论n测量阶级n陆学艺:职业分类与三中资源n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n社会流动阶级与分层理论n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来指称在人类社会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不平等通常我们根据资产或财富来思考分层,但分层的产生,也可以基于其他属性,如性别、年龄、宗教归属或军衔等n在分层图式内,个人和群体依据其地位对报酬的享用权是不同的(不平等的)因此,分层的最简单的定义是不同人群间的结构性不平等我们可以将社会视为由等级体系中的“层”所构成,特权较多的人在顶层,而没有什么特权的人则接近底层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曾存在四种基本的分层制度:奴隶制度、种性制度、等级制度和阶级制度 阶级制度与奴隶制度、种性制度或等级制度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可以将阶级界定为一个由分享共同经济资源的人们所组成的大型的社会团体这些经济对他们可选择的生活方活方式有巨大影响财富的所有权以及职业是形成阶级差异的主要基础阶级与以前的社会分层形式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其他类型分层不同,阶级并非由法律或宗教信条确定成员资格不以法律或习俗所确定的世袭地位为基础。

阶级制度比其他类型的分层制度更具流动性,而且阶级之间的界限从来没有明确的划分没有成文规定来限制不同阶级的人之间的通婚 个体的阶级地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赢得的,而不像其他类型的分层制度,在出生时就已“注定”社会流动性,即阶级结构中的上下流动,比其他类型要普遍得多 阶级的构成取决于个体所属的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差异,即拥有和控制物质资源方面的不平等在其他类型分层制度中,非经济因素(如印度种姓制度中宗教因素的影响)一般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其他类型的分层制度中,不平等性基本表现为自耕农和地主、奴隶和主人或种姓低和种姓高的个体之间的个人(personal)责任或义务关系相反,阶级制度则是通过非个人(impersonal kind)的、大规模的联系(connection)来运行的例如,阶级差别存在的一个主要基础在于工作条件和报酬的不平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具体职业类别中的所有人,结果在总体上形成经济领域的主导的经济环境阶级与分层理论n卡尔马克思的理论n马克思认为,阶级是对生产资料有相同关系的一群人生产资料是人们赖以谋生的基础n马克思认为,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n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平等感到震惊马克斯韦伯的理论n韦伯认为,社会分层不只是阶级问题,其他两个方面地位和政党也形成分层分层的这三种相互重叠的因素在社会中产生多种可能的地位n韦伯认为,经济因素在阶级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他所说的经济因素范围比较宽他认为,阶级划分不仅源于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或缺乏控制,而且源于对财产有没有直接影响的经济差别,诸如影响个体可获得的工作类型的技能、凭证或资格等资源韦伯认为,一个人的市场地位强烈地影响他(她)的整体“生活机遇”他们拥有的资格,如他们获得的学位、文凭和技能等,使他们比其他没有这些资格的人更“显赫”在社会的低层,如蓝领工人之间,技能型工人的工资高于半技能型或非技能型工人 韦伯理论中的地位Stand(status)指社会群体被赋予荣誉或社会声望的差异在传统社会中,地位通常是由一个人的第一手知识决定的这些知识在不同环境中历经数年,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才获得的在韦伯看来,当社会变得复杂了,地位就开始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如住宅、衣着、说话方式和职业等都有助于形成一个人在其他人眼中的社会位置分享相同地位的人们形成有共享身份感的团体 韦伯指出,在现代社会,政党形态是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独立于阶级和地位对分层造成的影响。

政党是由具有共同背景、目的或利益,共同工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政党经常以一种有组织的形式,为特定目标而工作,符合政党党员的利益地位和政党虽然都受阶级的影响,但不能将它们简单地归结为阶级划分地位差别和政党组织反过来都能够影响个体和群体的经济状况,进而影响阶级 政党可能会跨阶级界限埃里克奥林赖特的阶级理论n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一种有影响力的阶级理论,把马克思和韦伯研究方式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赖特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中,有三种控制经济资源的方式:n1)对投资或货币资本的控制n2)对物质生产资料的控制(包括土地、工厂和办公室)n3)对劳动力的控制控制生产系统各个方面的人属于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成员则无法控制这一切然而,在这两大阶级之间,有一些地位比较模糊的群体他们能影响生产的某些方面,但不能控制其他的方面,因此,赖特称这些人所处的是矛盾的阶级地位例如,白领和专职雇员,与体力劳动者一样,不得不把劳动力卖给雇主但同时,与蓝领工人相比,他们对工作安排有更多控制权赖特用“矛盾”一词来代表这些工人的阶级位置是因为他们既不是资本家,又不是体力劳动者,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赖特认为,占8595%的很大一部分人由于不掌握生产资料,属于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群。

为了在这占大部分的人口中区分阶级地位,赖特考虑了两个因素:与权威的关系以及所拥有的技能或专业知识首先,赖特认为,许多中间阶级工人,如经理和监工,与权威的关系更接近,与工人阶级的其他部分相比享有更多的特权这些人通过监视雇员的工作或撰写个人总结和评估,帮助资本家控制工人阶级,而他们也会因其“忠诚”而获得更高的工资和定期的提升然而,与此同时,这些人仍处于资本所有者的控制之下换句话说,他们既是剥削者也是被剥削者在中间阶级中区分阶级地位的第二个因素是所拥有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赖特认为,具有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的中间阶级雇员,能够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发挥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倘若他们的专业知识供应短缺,他们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信息技术专家在目前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此外,赖特认为,由于拥有知识和技能的雇员更难以监督和控制,雇主被迫通过提供相应的回报来确保他们的忠诚合作测量阶级n在研究中,当一个像阶级这样的抽象概念被转化为一个可测量的变量时,我们就说这个概念被操作化了这意味着它被清楚和具体地定义,足以能够通过经验研究加以验证社会学通过多种方案对阶级进行操作化,以勾画社会的阶级结构这些方案提供了一个把个体归入不同社会阶级类型的理论框架。

n大多数阶级划分方法的共同特征是以职业结构为基础社会学一般把阶级分化视为与职业类型相联系的物质和社会不平等资本主义和工业制度发展的特点是劳动分工的日益强化和职业结构的日趋复杂职业虽然不像以前那样作用巨大,但仍然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生活机遇以及物质享受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社会科学家相信,职业相同的个体往往经历相似的社会顺境逆境,维持类似的生活方式、共享相似的生活机会,所以他们广泛使用职业作为社会阶级的指标陆学艺:职业分类与三种资源n陆学艺在其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作了说明他认为,职业身份的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区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收入、声望、权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而职业的分类与社会分化紧密相关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他又以人们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来刻画各社会阶层的基本特征组织资源也可称为权力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而拥有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资源是指对社会以证书或资格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历文凭 他发现,人们凭借其社会经验和主观感受对人群进行分类,主要依据三方面的标准:即是否有钱(收入高低或拥有多少财产)、是否有权(在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中的职位高低)、是否有文化(学历文凭高低)。

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量,决定着人们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着他人对某一个人的社会性评价 导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和推动力是工业化和市场化,以及社会学界常说的“双重转变”或“双重转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工业化的推进带来两方面的重要后果:一是劳动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二是科层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 市场化带来的两个后果也对社会阶层分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后果是私有产权的出现,另一个后果是在原来国有部门之外新生出非国有部门在国有部门(体制内),行政权威是分化的最重要的机制;在非国有部门,生产资料所有权是最重要的分化机制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陆学艺等人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分化的最主要的机制是劳动分工、权威等级、生产关系和制度分割劳动分工指的是职业的技术等级分化,如体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分化,体力劳动者有技术型、半技术型与非技术型之分,非体力劳动者的技术层次也有高级、中级与低级之别,等等权威等级指的是科层组织中的管理等级的分化,如管理与被管理、高层管理与中低层管理等生产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雇主、自雇)与受雇佣者(雇员、雇工)之间的分化。

制度分割指的是体制内人员与体制外人员、体制内核心部门人员与体制内边缘部门人员之间的分化这四种分化机制形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几种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人们在这些社会关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基本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即是否拥有或拥有多少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他们通过一系列操作变量来确定人们在四组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并据此划分出十大社会阶层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n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n2)经理人员阶层 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社会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人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企业干部逐渐从行政干部系列中脱离出来, 成为职业经理人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出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趋势,一些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来为他们经营管理企业;另一些业主则通过企业股份化而使自己从业主型的创业者转变为职业经理人。

第三部分人是“三资”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n3)私营企业主阶层 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有业主n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工作的人员n5)办事人员阶层 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n6)个体工商业阶层 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包括不动产)并投入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而且以此为生的人n7)商业服务员工阶层 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和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n8)产业工人阶层 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n9)农业劳动者阶层 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为惟一收入或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个阶层n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n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地位或职业的差别,而且还要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