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严禁,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体现了这样一种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毕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可以战胜袁绍呢?两个因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毕生做的一种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种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也就是说曹操她是实实在在地但愿有诸多的人才来协助她,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解决了五种关系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懂得,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种概念,有名的她不一定有能耐,有诸多人有能耐她也许不一定有名声,她也许默默无闻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种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这个话怎么讲?曹操她很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诸多诸多的人来协助她并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她的对手的,例如袁绍,她有一种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她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固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她自己弄出一种来,刘皇叔,她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我们懂得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由于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来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懂得,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因此在这样一种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因此她但愿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某些人可以来支持她 因此曹操不是不要名人,并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晰,这些名人不一定可以帮忙曹操的态度很简朴,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可以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可以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她是很务实的一种人 甚至她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她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她离异后来,曹操就让她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倡就是倡伎,那是单人旁的,倡伎两个字都是单人旁的,这个倡伎在那个时候重要是献艺,一般状况下是艺妓,卖艺不卖身的,但是这个卖艺和卖身之间在当时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这个界线,因此这个单人旁的倡伎很容易转换为女子旁的那个娼妓那么这样的一种出身在当时不仅是卑微,并且是卑贱,按照一种讲究门第出身的这样一种规矩,那是不可以做夫人的曹操不管,由于卞氏非常的好,出身虽差,人品极好,做人非常地低调,她也给曹操生了好儿子,草丕是她生的,曹植也是她生的,后来草丕被立为太子,卞夫人手下的人开玩笑说夫人啊,你看大公子都做太子了,你得请客啊,开玩笑了,卞夫人说什么呢?唉,我没有把孩子教坏,就不错了,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哪里还敢居什么功绩啊!曹操外出打仗的时候总是会缴获某些珠宝、珍宝、古玩、首饰这样某些东西,她带回家后来曹操会把这些东西先交给卞夫人去挑选,由于她是夫人,正妻嘛,每次卞夫人都挑一种中档水平的,首饰、珠宝此类。
曹操就奇怪,就问她,说我通过观测发现,你每次不挑最佳的,也不挑最差的,你都挑个中档的,什么因素呢?卞夫人说,挑最佳的那叫贪婪,挑最差的那叫虚伪,我挑中档的这是非常实在的一种说法,因此曹操很欣赏她 曹操是这样的一种人,因此她在解决人才的问题上她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曹操要解决的第二个关系,德才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历史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种问题,就是当一种人才她的德和才不能兼备的时候,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我们应当选哪个?老式的说法呢,一方面我们要德才兼备,这个话没错,但是不能兼备呢?老式的做法是先德后才,但是曹操这个时候相反,她三次下达求贤令,公开提出一种标语,叫做“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德和才一旦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时候,一方面取的是才,而不是德那么这个说法是很容易引起误解的,因此我们要略加阐明,曹操为什么要提出“唯才是举”这样一种标语,而不沿用老式的德才兼备呢?一种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是非常时期,而曹操又是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就不能按常规的这种取才的措施来做因此曹操有一种说法,她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原则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目前是一种有事的时候,是一种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种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绩,能就是能力。
在这个核心时刻我们一定要把功绩和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可以把所谓的道德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也许浮现三种状况:第一种,有德无才,道德上倒是无可挑剔,老好人一种,啥也干不了,这种人我拿了有什么用?第二种也许,求全责怪,我好容易发现一种人才,人们来提意见说她有一种什么什么毛病,我是用还是不用呢?第三种也许,就是弄虚作假,一种人才为了可以得到晋升的机会只得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东汉末年就是这样嘛,东汉末年由于把道德原则放在第一位就有诸多人做假,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识书”嘛,这个是不行的既然东汉末年有了这样的弊病,曹操在这个非常时期就必须来矫正,而矫枉必须过正,但是正不能矫枉,因此曹操不能说德才兼备,必须说“唯才是举” 因此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甚至提出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只要是一种人才,哪怕不仁不孝,你们都尽管推荐给我因此曹操在解决德才关系的时候她的做法是: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画话音]相对于袁绍用人,曹操用人更注重实际,曹操很明白名声是外在的,德也是相对的,而才对于她的事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曹操没有囿于名与实、德与才的无谓的界定与讨论,她径直把用人的指挥棒举向了“唯才是举”。
可是人都是有缺陷的,当面对某些有小贪毛病和立场不坚定的人才时,曹操又是如何做的呢?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那么由此又有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廉与贪”的关系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虽然提出“唯才是举”的这样一种主张,但并非不要道德,曹操其实也是一种注重道德的人,她也但愿德才兼备比方说有两个人,一种崔琰,一种毛玠,这两个人就是德才兼备,崔琰和毛玠道德品质之崇高是连曹操本人都非常敬重甚至敬畏的,曹操对毛玠是敬重,对崔琰是敬畏,每次见到崔琰曹操都要肃然起敬啊,那么曹操委托她们去做什么呢?去做选拔官员的工作,重用但是有人爱占小便宜,比方说曹操有个老乡叫丁裴,这个人是爱占小便宜的,她当官的时候有一次她的工作是管一群牛,成果她干什么事呢?她把家里的瘦牛牵出来,到公家的牛群里面挑头肥牛,她把它换了,她干这个事,成果被罢了官,被人检举了后来罢了官有一天曹操在路上就碰见她了,碰见丁裴了,曹操就叫着她的字说,文侯啊,你的官印上哪儿去了?丁裴说,哎呦,我的官印我拿去换大饼了然后曹操回过头来对身边的人说,毛玠多次要我重罚丁裴,我说算了吧,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她还是有用的。
我想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猫论了,只是她要解释为,不管它偷不偷东西吃,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曹操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此她的做法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第四种关系,就是“降与叛”,所谓降就是投降曹操的人,所谓叛就是叛变曹操的人那么这两种人曹操是怎么解决呢?招降纳叛、尽释前嫌甚至就连吕布,曹操本来也是想招降的曹操灭吕布,把吕布打败了,在白门楼下吕布被绑起来从对面走过来,吕布虽然做了俘虏但意气风发,绳子绑着,老远就大叫,曹公啊,恭喜你啦,目前问题都解决了,天下安定了曹操说,什么意思啊?吕布说,曹公啊,你最视为眼中钉的肉中刺的不就是我吕布吗?目前吕布准备投降你了,吕布投降你了后来就好了,让我吕布带领骑兵,明公你带领步兵,那天下尚有搞不掂的?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嘛曹操还没有反映,吕布一眼看见曹操旁边坐一种刘备,吕布就说了,玄德公啊,君为座上客,我为阶下囚,这个绳子把我绑得这样紧,你就不能帮我说句话吗?曹操就笑了,这绑老虎不能不绑紧一点啊,准备就下令要给松绑,曹操就挥了一下手,松绑刘备在旁边说话了,刘备说曹公,您没见过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曹操一想,对啊,这个吕布她投奔谁她就把谁杀了,这个吕布她本来投靠丁原,然后把丁原杀了她去投靠董卓,她又把董卓杀了目前又投靠我,这可不行,把吕布杀了。
事实上如果不是刘备这句话,曹操说不定真的是要把吕布也收留下来曹操的诸多人才,不管她的谋臣也好,她的将领也好,都是从敌营里面来的,她招降纳叛啊,这是看待投降自己的人 那么背叛自己的呢?当时曹操手下有一种人叫毕谌,毕谌的家人被张邈扣留了,张邈和曹操本来也是一伙的,后来翻脸了,那么毕谌的家人都在张邈手上,毕谌在曹操手下就不安心了曹操就跟毕谌说,哎,令堂大人尚有你老婆孩子都在张邈那儿,我看你还是到张邈那儿去吧毕谌跪下来磕头说,毕谌决不背叛明公,曹操也很感动,流下眼泪,谁懂得一转背毕谌就跑了跑了后来最后曹操和张邈作战把张邈打败了,毕谌做了俘虏,人们都说这毕谌肯定要晦气了吧!曹操叹了一口气说,尽孝的人能不尽忠吗?她既然是一种孝子,那她一定是一种忠臣,毕谌不杀,派她去做官,做什么官呢,到孔夫子的老家鲁国去做个丞相,孝子嘛 [画话音]曹操的用人措施是灵活多变的,由于她明白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人,因此在曹操手下,各类人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说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是如果这种人才可以用,那种人才也可以用,那曹操不就成了好好先生了吗?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才,曹操是如何把握用人这个度的呢?曹操用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第五个关系,是“大与小”的关系,所谓大小是指什么呢?大德和小节。
那么曹操的做法是什么呢?抓大放小、不拘小节比方说有个叫文聘的,这个人是刘表的部下,刘表派她驻守北方刘表死了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接班,这个时候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南下,刘琮立即就投降了曹操,然后跟文聘说我们一起投降曹操吧文聘不去,始终守着,始终到曹操南下过了汉水,文聘才去见曹操曹操这个时候就半开玩笑地说,文聘兄,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呢?文聘非常严肃地说,曹公啊,我本来是跟随刘荆州——刘荆州就是指刘表——我是跟随刘荆州报效国家的人,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非常羞愧,因此我只想守住我那个地方,以便既无愧于地下九泉的人,就是指刘表,也无愧于她托给我的孤儿,就是指刘琮,我是万般无奈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来见你的,我哪有心思、我又哪有脸面早早地来见你呢?说完号啕大哭曹操一听,肃然起敬,也陪着流下眼泪,然后说文聘啊,你是个忠臣啊,这样吧,你做江夏太守吧于是文聘就在江夏太守的任上一干几十年,固然她的爵位步步高升,由关内侯而亭侯,而乡侯,而县侯,侯爵的爵位是升上去了,但是始终在做江夏太守,替曹操守住了这个咽喉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