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聃道德经更正》练功须知《道德经》是“自然功法“的理论基础,,练功者勿需任何练功知识,不要意守和运气;病患者也不要观、想病灶,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可盘坐在地上、端坐凳上、站立或仰卧床上,双目微闭,两手从膝盖上后收于胸前合掌,掌跟对心窝以保护心脏,十指尖朝正前方接受信息,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你心情舒畅深远,从而获得超常能量,排除病毒,起到治病、健身延年的作用一、修练方法1、背诵《道德经》,最好每天诵读三——四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初学时诵读课文最好是选读《第十课 为道》、《第十一课 天道》、《第十二课治国》和《第四十二课 不知》 每天反复背诵《道德经》时必须将课次课名同时背诵,否则效果差一半第一天背诵第十课,第二天背诵第十一课,第三天背诵第十二课,从第四天开始,三课连起来背诵一个月另外,每天除在固定时间内诵读课文外,也可抽出一定时间来,用心研读《道德经》,认真领会其深刻含义2、只求治病者一个月后,可以第十、十一、十二课为基础,再加背第四十二课,即每次打坐,反复背诵四课,就可以达到治病健身之目的3、如果想修炼更高层次,在一个月后以第十、十一、十二课为基础,依次加背其它课文,即第十、十一、十二、一课;第十、十一、十二、二课;第十、十一、十二、三课,依次类推。
每七天或者三天换所应加背的课文,基础课则必须天天背诵如果加背到第十、十一、十二课,则照加不误,即第十、十一、十二、十课,第十、十一、十二、十一课,第十、十一、十二、十二课不可跳过; 4、一天打坐背诵一次,打坐两次以上比较好,最好一天打坐四次;打坐的最适宜的时间和方向 子时 23:00—— 1:00 面朝北 卯时 05:00—— 7:00 面朝东 午时 11:00——13:00 面朝南 酉时 17:00——19:00 面朝西打坐的大致方向:上午9点至下午3点,朝南;下午3点后至晚上九点,朝西;晚上九点后至凌晨三点朝北;凌晨三点至上午九点,朝东——随着太阳转动方向坐当然,最好在时辰之内,有事时就按上面那个方向练就行了. 最好在这个时辰内打坐念诵,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自行安排时间每次打坐的有效时间至少半小时5、在背诵《道德经》时,应按照自己的习惯轻松、和缓的念诵,出声比默念效果好,但有人在场时最好是默念6、如果出现动作就随它动,练到一定时候会自动出现和变换手印,或由念诵自动转换为唱诵,一切顺其自然,不可加意念控制7、打坐的整个过程,保持自然呼吸,不要调整呼吸,反复念诵三课或者四课《道德经》,把注意力集中在经书文字上,口里念得分明,心里想得分明。
就如同是将经书展开在自己的面前读一样 二、打坐的姿势1、盘坐在地上或者端坐于凳上,双目微闭,最佳的起功的要领为:最好是席地而坐(端坐于凳上也可),双腿交叉盘坐,双目微闭,双手按放在膝盖处,手心向下,手掌紧贴身体,沿大腿慢慢收至大腿根部,再沿顺腰部两侧提至到掖下,再从其掖下推至胸前合掌掌为虚掌,掌跟对心窝,十指并拢朝前,掌心可稍稍分开通常我们合掌于胸前,掌尖是向上的,这里只需要将掌尖改为朝向正前方,掌根就正好是对的胸部正中央心窝处既可(心窝乃胸之正中,而非心脏前)这个动作的意义,一是保护心脏;二是接收大道信息背诵课文时双手、双肩都要放松、自然,不要用力绷紧或加意念控制整个起功的动做一定要慢些,手掌所经过的身体各部位一定要做到位 背完收功时,双掌分开后从胸前沿掖下,腰部,大腿至膝盖,即左右掌心紧贴身体各部位顺原路回去,双掌在膝盖处应停留5秒左右,既可收功起身2、开始诵读《道德经》最好是采取盘腿打坐的姿势,这个姿势比较有利于我们放松自己的身体和保持心地清净(可以在地上铺垫东西)3、在诵读过程中出现酸麻疼涨是正常的,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遇到这种情况应坚持诵读,一旦病毒被排除,经络冲通后就舒适了。
在诵读过程中出现哭、笑等现象也是正常的,是在调节气脉,释放排解体内杂乱信息 我们只要清静无为地诵读《道德经》,排除杂念和各种干扰,就能在治病健身、开发智慧、改善人生命运、提高道德水准等方面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也唯有这样我们方能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亲身体验中,全方位地接近《道德经》的实质,领略它的原貌,感悟它的玄妙,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令人震撼的心理效应和生理效应附:虚掌图示4、一个人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状态练功时什么叫自然,什么叫不自然呢?在背诵道德经时,一般来讲,出声比不出声好,就按自己的速度和习惯背诵,若不想背了就不背,这就是自然如果不想背了你还要勉强背,那就不自然了练功时有动作就随他动,有力要把你推倒地上等,这都是正常的,决不要用意念控制或反抗,要一切顺其自然如果你用意念阻止他动或不倒地时,这都是违背了自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病患者决不能想自己的病,当你大脑想病时就发出指令,使你全身病毒就往想处集中,所以越想病越有病,当你处于自然状态时,大自然能量就会将病毒逐步冲刷掉,故不想病自然没有病当你有病时,经络不通,真气运行受阻,俗话说“痛则不通,痛则不通”气冲病灶而疼痛,这也是很自然的,但有的人就怕痛而不练,“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痛苦时就要拿出开始练功时的决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就不会招致失败一旦病毒被排除,经络一冲通,自然就不痛了,病也好了这就叫“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李聃道德经更正》是孙享林老师本人在练功时,接受大自然信息后而编排的,同时将《道德经》在传、抄中的失误和编者随意增、减的失真现象加以更正,除了对文字,包括句主读和标点,进行了一些增、删、调、改以外,最突出的,就是调整了原来各章的顺序,除第一章没有调整外,其他各章都有变化,并且将原来的八十一章改为八十一课,每课都冠以课名每课的课名,源于该课文的文意和文字除了每一课的课名“道”是一个字外,第二课到第八十一课的课名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即第二课“闻道”、第三课“善人”的……第八十一课“载营”全书共七千一百一十一言,从而使《道德经》这一中国文化瑰宝展示出更深的含义《道德经》把整个大自然“道”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指导我们如何修“道”,怎样修“德”,,望练功者克服一切困难做到“善始且善成” 孙享林 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三日《李聃道德经更正》原文第一课 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课 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有建言者: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堆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欲,质真若储大方若足,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却无名夫唯「道」者,善始且善成 第三课 善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四课 建德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何以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国,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课 乐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六课 劝道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七课 悟道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八课 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九课 绝学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泽兮其若海,废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欲异於人,而贵食母 第十课 为道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课 天道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十二课 治国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十三课 可得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悦,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青,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十四课 尚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少为盗不见可如,使民心不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可欲,使夫知者勿为也无不为,则无不治 第十五课 五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六课 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勿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如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十七课 不肖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谓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乎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十八课 畏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诛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双手矣 第十九课 畏威民不畏威乎?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压其所生夫唯何不压,是以不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二十课 善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 第二十一课 善行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出是谓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二课 宠辱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