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温儒敏解读部编高中7篇经典课文

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KB
约4页
文档ID:201805102
温儒敏解读部编高中7篇经典课文_第1页
1/4

一、《红烛》(必修上)《红烛》诗歌前面引用了李商隐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无题》(“相见时难别 亦难”)的其中一句,写爱之坚贞执着,情调是凄苦的闻一多要给这个古老的意象灌 以新的内涵,新的想象与感受他把“蜡炬成灰"这个意象原来所暗示的涵义拓展了, 可以理解为是为美好事物与理想的追求而献身的精神,那种牺牲自我的痴情与执着诗 的末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便是这种痴迷与唯美但要注意,闻一多的《红烛》表达了人生追求本身的矛盾性,“蜡炬”本来就是为了〃烧”的,必须〃蜡炬成灰”才能放出光辉正是有了“创造光明”的"因七才结出“灰心流泪”的“果”李商隐诗中"成灰”的“蜡炬七到了闻一多这里成了“心火发光”同时又“泪流”的“红烛”,给人暗示与想象的空间拓宽了,不仅可以想象爱情的追求,也还有“烧破世人的梦”等更加开阔的渴求欣赏《红烛》这样唯美而又富于想象的多面性的诗,不宜做限定性的"思想意义”的理解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必修上)怎么会"立在地球边上”?哪里会有地球的"边”?其实就是诗人匪夷所思的想象, 他在设想站到一个超然的角度,“跳出来‘‘俯瞰大世界都能站到地球的“边上‘‘去 俯瞰全球了,岂不是顶天立地的“大我”?这正是"五四”个性解放后的自我意识, 自我发现,所谓"大我”情怀。

这是古老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 是"五四”精神,表达为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是对人的价值、尊严、欲 望和创造力的充分肯定 如果我们知道一点新诗诞生的历史,了解当时新诗刚刚破壳而生时那种对于自由 书写的渴望,以及儿乎无节制的打情,这样也创造了尽管稚嫩却也元气淋漓的新 的诗歌形式一一那就是自由体这样,就比拟能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那 种长短句式穿插、多用排比,似乎毫无节制的呐喊(比方一连出现7个“力与这绝不是"乱写”,而是“五四”那个时代青春的呐喊,是先驱者的"摇滚”这首诗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对于特定时代审美形式的理解三、《荷塘月色》(必修下)其实不必给《荷塘月色》附加太多的“意义阅读这篇散文时让人感触最深的, 并非“荷塘月色”之妙,而是那种暂时离开现实的“独处”之美朱自清4Q多岁就当清华中文系教授,外人看来何等风光可是翻阅朱自清的日 记就知道,当时他的负担很重,教务的繁杂,人事的纠结,还有自家孩子多,经 济拮据,当然,也会为“四一二”之后局势的变化忧心,他正陷于“中年危机”这些烦扰,都可以从朱自清日记中得到印证他写《荷塘月色》,其实主要是转移这种精神烦扰……设想自己能单独夜游荷塘, 也是暂时的"放飞”自己。

四、《故都的秋》(必修上)《故都的秋》写故都,不见北平有名的各个景点,如颐和园、陶然亭、西山、钓 鱼台等等,而着重写秋雨、凉风、槐花、秋枣、牵牛花,等等,也自然有作者的 特别用心这是北国的秋,是郁达夫的秋,那欣赏和颂赞中带有浓浓的颓废色彩颓废这个 词从人生道德层面论是负面的,但由孤独、凄婉、伤感等情绪的艺术表达中所体 现的颓废,却带有特别的美感特别是写"故都的秋七 那种古老而又有些衰败的景物和人事所引发的感觉,虽然颓废却又是深沉的假设不能理解所谓颓废的色彩,假设不能体味这种民族审美积淀中常有的特殊感觉, 不能算是读懂了《故都的秋》五、《祝福》(必修下)《祝福》写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直接表达, 而是"包裹”在作品表达者"我”的遭遇和感受之中的我”大约是有新思想的知识 分子,他对祥林嫂之死是感到无力,而且有道德自审的小说的涵义很复杂深厚, 并不只是〃反封建七实际上也包含有对当时“启蒙主义”的质疑与反思,所谓"启 蒙”和祥林嫂们是隔膜的,而被启蒙的祥林嫂们仍然是无助的 祥林嫂悲剧的成因,除了贫穷、疾病,更主要的是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迷信,是她 所处的以鲁镇为代表的愚昧、冷漠的社会环境。

四叔、四婶、柳妈这些人,集体 无意识都以封建礼教的卫道者出现,他们把持的世界是和祥林嫂隔绝的,镇上的 闲人、小孩也都缺少同情心,有意无意"逗”祥林嫂数说苦难,嘲笑她,咀嚼和“鉴赏”她的痛苦这里所针破的是包裹着冷漠人性的那种麻木的国民性六、阿Q正传(必修下)有个关键细节也不能无视,就是阿Q与“假洋鬼子的关系这也是以前研究界比 较少注意的阿Q特别厌恶"假洋鬼子”,似乎站在“爱国和“维护正统”的立场上了,所以才 那样理直气壮,有一种维护道德秩序的“优越感七他本能地把“剪辫子”和"拿文 明棍”这类“新玩意”视为数典忘祖,认为是丢了“国格”和"人格”这样的心理, 和盲目仇外排外、视洋人为"蛮夷”的"民粹”意识,是一回事小说写阿Q非常反感"假洋鬼子七一见到就“肚子里暗暗的咒骂”这回又和“假 洋鬼子不期而遇,不小心骂出了声,结果便招来“哭丧棒打在头上阿Q"急中 生智”,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辨“我说他!”但不由分说,“假洋鬼子”还是啪啪 啪给他三下痛打这成了阿Q“生平第二件的屈辱"仇外”迅速转为"恐外”,这 种奴性心理在社会上至今也很常见读《阿Q正传》,应当从一些情节和人物言行去看背后隐含的寓意,格外关注“精 神胜利法”背后的国民性批判和思考,把握到这部经典的思想内核。

七、《再别康桥》(必修下)《再别康桥》表达徐志摩诗中常见的审美特点,就是注重把感觉揉进那种新奇 的想象、甚至幻觉里边,他不是直接去写生活,或者直接去表达内心,他是把 内心复杂的感情通过某些想象,幻化与升华为气氛表达出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