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监崇信.docx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43KB
约32页
文档ID:520323587
太监崇信.docx_第1页
1/32

太监崇信篇一:明清紫禁城的几场大火 明清紫禁城的几场大火 萨苏 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是木结构,它最大的灾难是火灾在明、清两代,曾有过几次毁灭性的火灾记录 第一次“天火” 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初步建成,明永乐皇帝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转年正月元旦,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不料刚过了四个月,这座金銮宝殿便发生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被烧光了这件事引起全国震动,使朱棣非常狼狈,只好下诏“求直言”当时的御史邹缉在《奉天殿灾疏》中,也流露出对这场火灾的恐惧,他说:“民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宫服役结果一旦化为焦土,重建不知要花费多大代价(明《经世文编》);甚至还有一些臣子主张把首都迁回南京这个意见使朱棣勃然大怒,为此杀了一个主事肖议,说是:当初决定在北京建都,本来是“群臣合议”商量好了的,为什么又要迁都?由此看来,诏求直言只是个形式,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皇宫损失之惨重了 这次火灾后,隔了二十多年,到正统六年(1441年)冬十月才重新建成三大殿 第二次大火 第二次皇宫大火发生在嘉靖三十六年夏(1557年),“奉天、谨身、华盖三殿灾”,延烧奉天门、左右顺门、午门外左右廊。

这次大火后,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改名皇极、中极、建极三殿 嘉靖号称“盛明”,营建也最多但这次火灾在明史上却是最厉害的一次这位皇帝崇信道教,在宫廷内营建了大高玄殿、雷坛等道教庙宇,可是他所供奉的玄天大帝和雷神并没有帮了他什么忙,这次火灾反而把外朝的主要部分都烧光了,使这位皇帝只好在文华殿坐朝 这次火灾损失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仅打扫火焦就动用了军工三万人,每天“寅入酉出”(晨三时到下午七时),并徵用了民间小车五千辆作运载工具(见陈继儒《见闻录》——《宝颜堂秘籍》) 在失火的当年,嘉靖帝决定先把午门重建起来,第一件事是筹款:“议准户、兵、工三部各予处银三十万两,以备兴作差御史四员,查解节年拖欠工部料银;仍准开例行各抚、按取赃罚款及缺官柴薪解用;决敕两京料道官清查各监、局、库、厂,收贮各省年例物料解用明《会典》)看来,除向各部要钱之外,还向各省的巡抚、按察催促拖欠的料银,甚至连缺额官吏的薪金也动用了 除此而外,还微集了大量军工和民工,“停止各处工作,其工役照先年营造乾清等宫例,用各营军及班军、锦衣卫等空闲军士,如不敷用,则北直隶及河南府近州县,量县大小,签派大役,差府佐官押送在役??。

嘉靖一朝的频繁营建,是最残酷的扰民项目之一由于屡次搜刮民财,加重赋税,徵集民工和工匠,曾经使各地发生“逃户”御史刘魁为了进谏,事先买好棺材,然后上奏章说:“??内帑所积几何?岁入几何?一役之费动至亿万,土木衣文绣,匠作班朱紫,道教之流拟于宫禁,国用已耗,民力已竭??嘉靖不仅不听,反而大怒,把这位御史打了一顿“廷杖”,并把他下到“诏狱”(见《明史·刘魁传》)这位刘御史所谏还是火灾以前的事那么,三殿火灾以后的搜刮就更厉害了《明史·张汉卿传》所引的一封奏章中流露过当时搜刮的情况:“??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以水旱频仍,物力殚屈??,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氵存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刮之令频行??这就是嘉靖朝掠夺民财的写照 尤其可恶的是,明代的腐败政治,也表现在营建皇宫时的严重贪污和层层中饱嘉靖朝著名的奸臣严嵩乘机大肆聚敛营私,火灾后的一年,刑部主事董传策弹劾严嵩时提到: “??侍郎刘伯跃以采木行部,擅敛民财及郡县赃罪,辇输嵩家,前后不绝其他有司破冒攘兑攵,入献于嵩者更不可数计嵩家私藏,富于公帑??。

严嵩知道营建皇宫的差使是“肥缺”,就鬻官售爵得到肥缺的官员则拚命搜刮,用以贿赂严嵩;同时自己也大捞一把严嵩的爪牙、工部侍郎赵文华不仅大量贪污,而且还动用营建皇宫的建材,私调军工和民工去建造自己的私第 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贪官污吏无限制地营私舞弊,连官僚的奏章都说民间百姓“死亡枕藉之状,.号叹之声,陛下不得而见闻”那么真实情况就更严重了因此,皇宫的一场火灾,无异造成了全国性的灾害 第三场和第四场“天火” 第三场“天火”是在万历二十四年三月,后廷乾清宫、坤宁宫焚毁次年旋即起了第四次“天火”,前三殿也被焚毁:“夏六月,皇极、中极、建极三殿灾”这时明朝已经到了走下坡路的阶段直到天启六年(1626年)才建成皇极殿,转年,中极、建极才竣工看来,这项工程陆续进行了三十四、五年 万历朝的火灾,同样造成全国性的灾难,“三殿工兴,采摘诸大木于湖广、四川、贵州,费银九百三十余万两《明史·食货志》) 在重建乾清、坤宁两宫的工程中,主持的官员是工部营缮司郎中贺盛瑞,在工程中节余了九十多万两白银既没有向掌权的太监行贿送礼,也没有和工部官员亻表分,反而把银两上交了其结果不但没有邀功,倒被加上一个“冒销(虚报)工料”的罪名而罢官,被贬到外地作小官去了。

他写过一篇《辩冤疏》向皇帝申诉,但万历皇帝不理政事,根本不理会他的申诉,这位官员便抑郁而终他的儿子贺仲轼根据父亲的笔记、口述,写了一篇《孤儿吁天录》——即《两宫鼎建记》,详述他父亲如何秉公节省,并把那篇《辩冤疏》附在前面这部《两宫鼎建记》并不是什么学术著述,也不涉及建筑艺术问题,实际上是一部施工记录和表功状,但却从中反映了明代万历朝营建皇宫过程中骇人听闻的贪污、勒索、侵吞的内幕,也反映出万历“盛朝”政治腐败的面貌事实上,大明王朝在万历朝已像被白蚁蛀了的楼阁,经天启、崇祯两朝,更每况愈下,当农民起义军一起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地被推翻了 明代在四次“天火”外,还有一次人为的火灾,即正德九年(1514年)上元节乾清宫大火当时,在乾清宫悬挂的宫灯烧着了毡毯,结果把豪华的大内正宫乾清宫和坤宁宫全都烧掉了 清代二百多年,紫禁城里也曾发生过不少次火灾,却没有重大的损失光绪末年,天坛祈年殿遭雷殛而焚毁,由于祈年殿是用香楠木造成,着火时香闻数里现在的祈年殿是那次火灾后所重建,是清代最后的一个主要皇家建筑 辛亥革命后,紫禁城里出现了一次人为的纵火当时溥仪仍居留在紫禁城后半部(旧称“内廷”),由于逊清皇室支出日黜,溥仪决定清查仓库。

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夜间,西宫敬胜斋突然发生火灾,烧毁建福宫花园范围内一大片建筑,所陈设和贮存的文物,统统烧毁无存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库门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见满屋都 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 也说不上来这时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 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 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 “庄士敦师傅曾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 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后来,别 的师傅也觉得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患最后,我接受了师傅们的建议, 决定清点一下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 “首先是盗案更多了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 给人打开了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为了追查盗案,太妃 曾叫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但是 无论是刑讯还是悬重赏,都未获得一点效果不但如此,建福官的清点 刚开始,六月二十七日的夜里便突然发生了火警,清点的和未清点的, 全部烧个精光。

“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部份胡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二 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 万册 另外,摄政的醇亲王在日记中也有记载:“正月初十日(二月二十五日) 夕闻内廷传有巡幸消息,急电耆公,同上门,设法消弭阻止亥刻携杰 儿同车而回 “五月十四日子刻骤闻宫内失慎,即上门查看,系于昨夕亥刻建福宫 内失火延及中正殿后面,火势甚猛幸王将军等督率消防队等极力施救, 并意大利救火队帮同护防,始于卯刻渐息王大臣等亦俱在内卫侍此 次意外之灾诚为甚险焉 另外据朱契的《明清宫苑建置沿革考》:“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 六月二十六日夜,西花园敬胜斋(斋额曰德日新)失慎,延烧怡静轩、 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玉壶冰、中正 殿、香云亭十处起火原因,人言言殊,当以点查内宫古物,宫监惧罪 纵火一说,较为可信清室善后委员会因点查养心殿,得当时内务府报 告失火情形及修理火场价单各一纸?? 中国的宫廷建筑,明朝多用楠、柏、桧、楩等贵重木材,且多为大木整料,明朝屡兴大工(京师宫殿、皇陵、城门,南京宫殿,中都宫殿、凤阳皇陵,承天宫殿、显陵,武当山宫观??),造成清朝中期以后珍稀木材奇缺,而且很多明代建筑连同里面的高级木料一起,都毁于明末战乱。

到了清朝,除了皇宫和御园正殿之外,很多宫廷建筑,包括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里的建筑,只能用红松、白松、杉木为了翻修紫禁城,乾隆皇帝还拆了永陵(嘉靖皇帝)的大殿,用东北杉木换下了原来的楠木圆明园四十景中的“接秀山房”全用的楠木而建,乾隆皇帝还特地写进了诗里此外为了解决缺乏整木原料的问题,在宫廷建筑中还有拼合包镶的做法故宫太和殿的柱子就是多块楠木拼合的,同明朝时期奉天殿内全为整根直径两米的巨大楠木的气势差得很远(而且明初的奉天殿面阔达90多米,深近50米,到嘉靖年间失火之后才改为面阔60多米、进深30多米)如果年久失修,木头外面包裹的灰麻开裂,就更难看了 明朝真是奢华,嘉靖发生的特大火灾,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文楼、武楼、奉天门、午门全部焚毁,中路的建筑全都是重建的(要用多少金丝楠木!)北京的城门门楼都是整根的金丝楠木崇文门免于李自成之火,幸存到60年代,拆城门的时候发现里面都是明朝的楠木大柱子然后随便丢在工地上,后来丢了好几根估计是被识货的人偷偷拉走了篇二:明代士风——.之祸与.的良心 明代士风——.之祸与.的良心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建立明帝国,改元洪武1643年崇祯帝朱由校于煤山自杀殉国,1644年明朝覆亡。

作为整个明帝国政权运行的中心与庞大结构,官僚士大夫是整个明王朝的统治核心而明代士风作为整个时代的风向标与晴雨表,它的发展与其说是深刻影响倒不如说是决定了明帝国的荣辱存亡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士风是政治的产物,所以士风变化是帝国政治的产物士风颓丧,根源于政治腐败非议难以厘清,但是.良心泯灭却是自食苦果,遗患无穷 明太祖朱元璋起身草莽,白手起家,他认识到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丧失政权就丧失了一切废除宰相制度,让百官直接对自己负责,还要求天下臣民无条件效忠、服从自己的意志用高官厚禄为诱饵,大力开办学校教育并实行八股经义取人制度,以更有效地牢笼天下心智和人才但是他始终不信任官吏,他只是把这些冠冕堂皇,满腹诗词的仕宦当做统治工具,时刻防备,处处监控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画三大家代表了明代.在新政权勃兴时期的意气,但是无一例外,此三人都被朱元璋构陷弹压时代转换的背景下,.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已经被蒙元破坏的面目全非的中国,但不幸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时刻充满敌意的皇帝 明惠帝朱允炆四载覆灭于靖难之役,成祖朱棣篡位无疑是对士人的一次毁灭性打击几千年来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